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安全性的最新研究進展

2020-12-06 電氣新科技

電動汽車(EV)以其清潔節能、低噪聲、起步平穩等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而無線充電技術具有安全、便捷等優點,是電動汽車供電技術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但是,隨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推廣,其安全問題也勢必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安全性問題中,電磁洩漏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電磁洩漏與能量的有效利用、人體健康等都直接相關。對空間電磁場進行合理約束,減少電磁洩漏,加強新材料的研究與應用,在最小限度影響系統性能的情況下,高效、可靠地實現系統的電磁屏蔽是今後電磁兼容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此外,由於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使用場合比較特殊,進一步加強高頻磁場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以及如何規避對人體可能的危害,也將具有重要意義。

1 電磁輻射安全限值標準

電磁暴露的環境可劃分為公眾暴露和職業暴露兩種,公眾暴露是指在公共環境中生活的大眾群體受到的電磁輻射,一般情況下是很難發現或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到暴露,並且沒有保護措施;職業暴露是針對工作在特殊電磁環境中的工作的職業人群,一般會有保護措施並受過一定的安全訓練,根據暴露環境的不同,電磁暴露安全限值也不同。

目前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電磁標準是國際非電離暴露防護委員會(ICNIRP)制定的《限制時變電場、磁場和電磁場曝露導則》和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制定的《關於人體曝露到電磁場安全水平的IEEE標準》。

ICNIRP先後頒布了兩個版本,第1版是1998年頒布的,此版本中對0.8~150kHz頻段磁感應強度的公眾暴露限值為6.25mT,職業暴露限值0.82~65kHz時規定為30.7mT,0.065~1MHz時規定為2.0/f(頻率f單位為MHz)。

隨著研究的深入,在2010年ICNIRP修訂了之前的版本,提高了安全限制,公眾暴露限值由6.25mT提高到27mT,職業暴露限值提高到了100mT。相比於ICNIRP頒布的標準IEEE對於電磁暴露的則較為寬鬆,對於公眾暴露頭部和軀幹的允許的最大磁感應強度達205mT,職業暴露達615mT。

對於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國際上目前更多是參考ICNIRP發布的標準。國內在1988年首次發布了《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 8702—1988)和《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此後為更加合理地管理電磁環境,在參考國際標準以及綜合考慮我國電磁環境保護工作實踐的基礎上,我國在2014年也對標準進行了修訂並頒布了《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規定了1Hz~300GHz頻段的電場、磁場和電磁場的公眾暴露控制限值、評價方法和相關設施(設備)的豁免範圍,此次修訂的主要改動是增加了1Hz~100kHz頻段電場和磁場的公眾曝露控制限值並刪除了職業暴露的限值。

考慮到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實際使用的頻段通常都在100kHz以下,表1僅列出了ICNIRP—2010與GB 8702—2014在這一頻段內的電磁安全限值。通過比較可知GB 8702—2014的要求更為嚴格,以85kHz為例,ICNIRP的規定是電場強度不高於83V/m,磁場強度不高於21A/m,磁感應強度不高於27mT是對人體沒有危害的。

GB 8702—2014的規定是電場強度不高於47V/m,磁場強度不高於0.117A/m,磁感應強度不高於0.14mT。ICNIRP公眾暴露限值標準的磁感應強度、磁場強度和電場強度分別約是GB 8702—2014限制的180、193、1.8倍。通常來說對於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國標比較難達到,國內目前參考較多的也是ICNIRP—2010。

表1

2 人體健康研究

在研究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時,電磁仿真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該方法只需通過建立電動汽車和人體的仿真模型,再根據系統的實際參數,如電流、電壓等,確定激勵和邊界條件,即可直接通過Maxwell、HFSS等電磁場仿真軟體對系統的電磁環境進行仿真分析,從而避免了繁瑣的公式推導。

為分析無線充電系統對於不同人體特徵人群的影響,有學者總結了不同性別、年齡的人體解剖模型的人體特徵參數,包括身高、體重以及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等,人體解剖模型參數見表2。

表2 人體解剖模型參數

建立好人體三維模型後,再根據人體各個器官和組織在相應頻段下的電磁參數[70],為各個器官和組織模型設置好介電常數、電導率等材料特性,便可進行電磁安全性研究的數值仿真分析與估算,表3是85kHz和100kHz左右時人體重要器官的電磁參數。

表3 人體電磁參數

目前,關於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研究。美國密西根大學Chris Mi教授團隊對8kW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的充電安全區域進行了研究,根據ICNIRP— 2010標出了職業暴露和公眾暴露的電磁輻射安全邊界,研究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磁感應強度分布

有學者基於COMSOL有限元仿真軟體,以34歲男性人體模型為對象,研究了在頻率為30kHz的3kW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工作時,不同位置下人體電磁暴露的情況,如圖2所示,並分別給出了人體的磁感應強度和電場強度分布圖,結果顯示人體磁感應強度和電場強度均小於27mT和83V/m,符合電磁安全標準。

圖2 不同位置的仿真模型

國內東南大學黃學良教授團隊根據人體不同組織在100kHz左右時相應的電磁參數建立了真實人體三維電磁模型作為負載,研究了輸出功率為3.5kW時車內外人體各器官電流密度、比吸收率(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 Rate, SAR)值及功率密度的最大值,結果表明各器官電磁安全指標均滿足ICNIRP—2010標準限制。

天津工業大學楊慶新教授團隊基於三維電磁仿真軟體,構建了100kHz下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輻射下的人體電磁環境模型,對人體主要器官的電磁暴露問題也進行了研究,結果同樣表明在2.5kW系統下各器官電磁物理量均低於ICNIRP要求的安全限值。

重慶大學孫躍教授團隊針對工作頻率為85kHz功率為10kW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建立了三維人體和整車的有限元模型,對人體位於車內和車外的電磁吸收情況進行了仿真,實驗結果表明系統工作時車內和車外人體器官磁感應強度均在ICNIRP限值以內,且車內人體器官磁感應強度值要比暴露在車外時小。

除電磁仿真分析之外,時域有限差分法、磁矢量計算法、磁準靜態法等理論方法在電磁安全性的分析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3 電磁屏蔽技術

為了進一步減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電磁輻射的影響,在實際應用中通常需要屏蔽措施。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電磁輻射的屏蔽可分為主動屏蔽與被動屏蔽兩類。被動屏蔽主要是利用鐵磁材料為磁通提供一個新的導通路徑或者利用低磁導率金屬導體材料(鋁板、銅板等)產生一個與漏磁相反的磁場。有學者對這種兩屏蔽方式進行了對比,研究表明利用鐵磁材料一方面可以減小磁場洩漏;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線圈自感和互感,增強耦合性能,提高系統效率,但屏蔽效果有限。

利用金屬屏蔽能有效屏蔽磁場洩漏,但會導致系統效率大幅下降。為此有學者將鐵磁材料與金屬片結合作為一種新型屏蔽結構,實現了良好的效果。主動屏蔽則主要是通過在耦合機構附近放置一個有源或無源主動屏蔽線圈,用以產生抵消磁場,KAIST在2013年提出了一種加入諧振線圈的主動磁場抵消方法,此種方式諧振線圈位置放置靈活,屏蔽效果良好,但引入的屏蔽線圈降低了系統效率。

在此基礎上,KAIST在2014年又提出了一種基於雙線圈和相位調節的諧振式無源主動屏蔽方案,將屏蔽線圈放置在耦合機構的一側,通過生成一個與原磁場方向相反的磁場,以抵消漏磁,實現磁屏蔽功能,但此種方式設計困難,電容與結構設計複雜。

本文編自《電工技術學報》,原文標題為「電動汽車靜態無線充電技術研究綜述」,作者為吳理豪、張波。

相關焦點

  • 無線充電技術在電動汽車和醫療設備領域的電磁輻射問題
    無線電能傳輸(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電能傳輸方式,可有效地實現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減少觸電危險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充電系統的安全性。隨著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的不斷加深和推廣,無線充電產品將成為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
  • 學習筆記|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效率影響因素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常見的技術路線有兩種,磁感應耦合式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充電技術出現的時間很長,一致無法使它替代有線充電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充電效率低。1 磁耦合諧振式系統關鍵部件磁耦合諧振系統,基本的組成模塊包括發射整流模塊,逆變模塊,發射端補償模塊,發射線圈,接收線圈,接收端補償模塊,接收整流模塊。
  • 頻率跟蹤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的研究
    摘要: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不斷推廣和發展,方便、實用的電動汽車充電系統需求更加迫切。本文基於諧振耦合無線傳輸機理,實現無線傳輸電能的設計。通過對LC諧振電路傳輸過程中出現諧振失諧導致傳輸效率下降現象的分析,提出一種頻率跟蹤式諧振無線傳輸電能模型,實現高效充電的目的。
  • 力學所提出基於可拉伸柔性結構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案
    新能源電動汽車由於無汙染、噪音小、能量轉換效率高等優點,近年來在全球引領了汽車工業的劃時代變革。在電動汽車面臨的諸多技術挑戰中,無線充電技術因其便利、防水、防塵等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研發的汽車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安裝於汽車底部,地面供電裝置通過電磁感應提供電能,但是由於車輛底盤與地面供電裝置豎直方向距離較大、水平位置不易對準等因素,導致現有的充電效率較低;無法兼顧多種車型,導致難以大規模應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師郭亮等提出一種基於可拉伸柔性結構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案(圖1)。
  • 無線充電原理詳解及最新充電技術
    利用電磁感應來充電  這兩種物理現象同時運用,就可以進行無線充電。目前的無線充電設備,都包含一個充電座,裡面其實正是線圈。將充電座接到家用插頭後,線圈周圍會因為電流磁效應而產生磁場。要充電的電子產品,裡面也都有一個線圈,當它靠近充電座時,充電座的磁場將透過電磁感應,在電子產品的線圈上產生感應電流。
  • 電磁感應和磁場共振無線充電方式原理
    不僅在手機行業,電動汽車也是熱門行業,汽車能夠實現無線充電,甚至家裡的許多家用電器都實現無線充電,那能夠給人類帶來很大的便捷,你完全不用擔心什麼忘記充電了,什麼沒電了。所以在無線充電領域,給我們帶來的便捷是巨大的,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普及的日子不遠了。
  • 關於無線充電原理及最新充電技術的分析介紹
    利用電磁感應來充電 這兩種物理現象同時運用,就可以進行無線充電。目前的無線充電設備,都包含一個充電座,裡面其實正是線圈。將充電座接到家用插頭後,線圈周圍會因為電流磁效應而產生磁場。要充電的電子產品,裡面也都有一個線圈,當它靠近充電座時,充電座的磁場將透過電磁感應,在電子產品的線圈上產生感應電流。感應電流導引到電池,就完成了充電座和電子產品間的無線充電。
  • 無線充電各種原理方案的比較 無線充電的技術瓶頸
    無線充電技術的發展可以分為4個階段: · 1890年,物理學家兼電氣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就已經做了無線輸電實驗,實現了交流發電 · 2007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可以實現最遠傳輸距離達到2.7m的實驗 · 2014年,戴爾加入A4WP陣營,代表著筆記本電腦的無線充電時代來臨 · 2017
  • 汽車無線充電標準出臺!網友:電磁輻射會影響我智力發育嗎?
    近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CEC)批准並發布了一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國家標準,該標準基於美國WiTricity公司開發並獲得專利的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而來。據介紹,這種磁共振充電比其他無線充電技術效率更高,因為能量在空氣中移動時的流失很少,僅為7%到10%左右,為當前無線充電效率最高的技術。
  • 英飛凌推出針對電磁感應式無線充電的認證解決方案
    英飛凌推出針對電磁感應式無線充電的認證解決方案 EETOP 發表於 2020-11-29 09:42:59 近日,英飛凌推出了針對電磁感應式無線充電的全新OPTIGA
  • 關於無線充電的三大標準和四種實現方式的介紹
    ,在安全性和靈活性上都做出了讓步,如今無線充電技術使得終端設備和充電器等各個環節都擺脫了線路的限制,實現電器和電源完全分離,在如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無線充電的技術已經開始在各領域中探索運用,顯示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今天就來了解下無線充電的三大標準和四種實現方式。
  • 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
    編者按:針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多為恆流充電,且恆流充電對動力電池存在著較大損害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摘要:針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多為恆流充電,且恆流充電對動力電池存在著較大損害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
  • 無線充電新進展:能量轉化達95%,可滿足大巴充電
    早在 1890 年,34 歲的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就已經進行了無線傳播電力的研究。可為什麼直到今天,特斯拉的 Elon Musk 仍然選擇在插入式的充電方式「超級充電站」上投資超過 1 億美元呢?
  • 科學範|無線充電之路
    他還在紐約一些地方用無線電點亮了那裡的電燈,為無線傳輸的可能性提供了證據。這也是無線供電開始被研究的重要節點。1899年,特斯拉決定遷往可以讓他有做高頻高壓實驗的地方——科羅拉多州的斯普林斯,並開始在那兒進行研究。到達後不久他向記者說,他正在做將訊號從派克斯峰(附近的一座山)送到巴黎的無線傳輸實驗,即特斯拉正在研究如何無線傳輸能量與電力。
  •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利用這些線圈產生磁場,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無線充電技術。他們說,這種技術可以在一小時內為一輛普通的電動汽車充滿電。與他們在2016年宣布的類似無線充電系統相比,這是六倍的功率提升。他們報告說,目前正在對這種無插電動汽車充電技術做改進,以適用於運貨卡車等商業應用。
  • 無線充電:一場關於未來的爭奪戰 | 獵雲網
    早在2013年諾基亞keyword等手機品牌就推出了自己的無線充電手機,比如Lumia 920、Nexus 4。而近來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也開始力推無線充電。三星最新的Galaxy S6就重點宣傳其無線充電功能,HTC下一代旗艦據傳也將採用無線充電技術。
  • 無線充電原理詳解(圖文)
    停車即可充電的EV(電動汽車)用充電系統也在推進研發。   無線充電已經在電動牙刷、電動剃鬚刀、無線電話等部分家電產品中實用化,現在其應用範圍又擴大到了智慧型手機領域。   NTT 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後陸續上市了多款支持無線充電的智慧型手機和充電座。這些手機無需在手機上插上充電線纜,只需放置在充電座上即可為電池充電。
  • 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提出的時間較早,但為何遲遲不得量產?
    隨著汽車電汽化的快速發展,更多和新能源汽車所關聯的技術也隨即誕生出來,充電便捷化,快速化,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所以無線充電技術也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相比插座充電方式,無線充電省卻了長長的充電線,甚至能夠停車即充,能夠解決智能設備續航時間短以及電動汽車充電樁短缺的問題,因此是未來充電技術升級的必然方向,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提出的時間較早,但為何遲遲不得量產
  • 中學物理中的電磁感應竟然是無線充電的原理
    在中學物理中我們學習過電磁學,其中主要內容之一是電磁感應,最早是由法拉第發現的電與磁之間轉化的現象。如今電磁感應原理已經應用到無線充電技術中心。對普通人來說,電磁感應真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還是在無線技術普及之後,這時候已經是20世紀後半期了,電磁+無線技術擺脫了以往的束縛,人們才有機會不受限制地使用最新科技。
  • 首部國標出爐 無線充電前景無限
    在車聯網或手機上搜索到附近的無線充電站,將電動汽車開到充電模塊上面,不用充電槍連接,只需用車聯網或手機App點擊開始充電即可……如此方便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設施,已經在國內部分城市試運行。  日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標準工作組召開會議,討論了尚在制定中的「互操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