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所提出基於可拉伸柔性結構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案

2021-01-10 瀟湘晨報

新能源電動汽車由於無汙染、噪音小、能量轉換效率高等優點,近年來在全球引領了汽車工業的劃時代變革。在電動汽車面臨的諸多技術挑戰中,無線充電技術因其便利、防水、防塵等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研發的汽車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安裝於汽車底部,地面供電裝置通過電磁感應提供電能,但是由於車輛底盤與地面供電裝置豎直方向距離較大、水平位置不易對準等因素,導致現有的充電效率較低;無法兼顧多種車型,導致難以大規模應用。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師郭亮等提出一種基於可拉伸柔性結構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案(圖1)。該方案中,汽車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安裝於車輛頂部;供電裝置為一張集成可拉伸線圈的充電布,安裝於車庫頂部機械控制設備上。車輛停放於車位後,車庫頂部機械控制設備可自動調整,利用充電布的整體可拉伸性,使得充電布完全貼合於車輛頂部無線充電接收裝置,供電裝置與接收裝置距離幾乎為零,提高充電效率(圖2)。該方案具有車輛通用性強、充電效率高等特點,為今後汽車無線充電技術大規模應用開闢了新途徑。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RSC Advances上(Thin, stretchable, univers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RSC Adv., 2020,10,35426-35432),力學所為第一單位,郭亮為論文通訊作者。

圖1.基於可拉伸柔性結構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案

圖2.可拉伸柔性無線充電方案應用於不同型號汽車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
    編者按:針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多為恆流充電,且恆流充電對動力電池存在著較大損害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摘要:針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多為恆流充電,且恆流充電對動力電池存在著較大損害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
  •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安全性的最新研究進展
    電動汽車(EV)以其清潔節能、低噪聲、起步平穩等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而無線充電技術具有安全、便捷等優點,是電動汽車供電技術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但是,隨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推廣,其安全問題也勢必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安全性問題中,電磁洩漏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電磁洩漏與能量的有效利用、人體健康等都直接相關。
  •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難,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 無線充電各種原理方案的比較 無線充電的技術瓶頸
    在所有的無線充電產品中,基於電磁感應方式的最多,既有日用小家電比如電動牙刷、電動剃鬚刀、無繩電話,也包括智能終端如手機,PAD等。基於電磁感應方式的無線充電技術主要挑戰來自於充電設備擺放位置的苛刻要求、充電距離的局限性以及線圈感應產生的熱。
  • 頻率跟蹤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的研究
    摘要: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不斷推廣和發展,方便、實用的電動汽車充電系統需求更加迫切。本文基於諧振耦合無線傳輸機理,實現無線傳輸電能的設計。通過對LC諧振電路傳輸過程中出現諧振失諧導致傳輸效率下降現象的分析,提出一種頻率跟蹤式諧振無線傳輸電能模型,實現高效充電的目的。
  • 學習筆記|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效率影響因素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常見的技術路線有兩種,磁感應耦合式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充電技術出現的時間很長,一致無法使它替代有線充電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充電效率低。1 磁耦合諧振式系統關鍵部件磁耦合諧振系統,基本的組成模塊包括發射整流模塊,逆變模塊,發射端補償模塊,發射線圈,接收線圈,接收端補償模塊,接收整流模塊。
  • BMS優化與無線方案為電動汽車產業賦能
    如果將精度提高到1%(例如對於磷酸鐵鋰電池,1 mV的測量誤差相當於1%的充電狀態誤差),那麼電池現在可以在滿容量的11%~89%之間運行,增加了8%。使用相同的電池和精度更高的BMS,可以增加每次充電的行駛裡程。從第一款電池管理IC開始,ADI堅持用最好的產品性能提供最優秀的BMS解決方案。
  • 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提出的時間較早,但為何遲遲不得量產?
    隨著汽車電汽化的快速發展,更多和新能源汽車所關聯的技術也隨即誕生出來,充電便捷化,快速化,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所以無線充電技術也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相比插座充電方式,無線充電省卻了長長的充電線,甚至能夠停車即充,能夠解決智能設備續航時間短以及電動汽車充電樁短缺的問題,因此是未來充電技術升級的必然方向,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提出的時間較早,但為何遲遲不得量產
  • 全國10家電動汽車充電運營商盤點
    截至9月份,在北京市範圍內,共有30多個充電網點已投入使用,充電設備約300臺,網點數量較多。預計到2015年底在北京地區可建設3500個充電終端。 技術優勢:CMS主動柔性智能充電系統技術是由特銳德的全資子公司特來電自主研發,該技術可將電池充電的安全性提高100倍以上,電池使用壽命延長30%左右。
  • 中美科學家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stretchable micro-supercapacitor
  • 上海科學家提出基於全固態雷射器的諧振光束實現無線充電的新方案
    因此,為物聯網設備提供隨時隨地無線能量傳輸的技術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是由於技術限制,現有的無線傳能技術均無法同時實現安全、遠距離、高功率的無線能量傳輸。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研究人員合作,提出一種基於全固態雷射器的諧振光束實現無線充電的新方案,並實現了2瓦電功率、2.6米無線能量傳輸。
  • 磁耦合諧振式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中MOS管解決方案
    磁耦合諧振式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中MOS管解決方案2021年01月09日 10:42無線充電在新能源汽車領域      無線充電在手機領域的應用的普及早已不是什麼新聞。近日,蘋果公司最新申請的專利透露,在未來,蘋果筆記本有望為iPhone等蘋果行動裝置無線充電,說明無線充電已經開始為消費者所接受,消費電子巨頭開始逐漸培養用戶習慣,應用前景廣闊。如今,即使在汽車上也會帶上手機無線充電的配套設施,而無線充電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應用普及就遠不如手機,主要因為市場缺乏統一標準。
  • 純電動汽車結構認知,純電動汽車結構及檢修
    純電動汽車結構認知,純電動汽車結構及檢修,純電動汽車是完全由可充電儲能式電池(如鉛酸電池、鋰離子電池等)提供動力源的汽車。它能夠直接利用外電源為蓄電池充電,並通過蓄電池的電能轉換成機械能來驅動汽車行駛。相比於傳統的內燃機汽車,純電動汽車的動力傳遞是柔性的電線連接,結構更加靈活。
  • 精選電動汽車智能充電樁控制系統解決方案
    一、電動汽車充電樁終端控制解決方案1、系統概述日前,杭州平望收集採納了國內多個省市的電動汽車充電站設計需求,攜手國內多家電動汽車充電站廠商,研發設計出基於ARM架構的自助智能電動汽車充電樁終端控制方案及產品。
  • 特斯拉效應引發無線充電革命
    編者按:短期內無線充電技術還不太可能應用在電動汽車之上。目前無線充電技術的效率和傳輸功率還很低,只能滿足小型消費設備的充電需求,距電動汽車的電能需求還甚遠,且當傳輸功率提升之後,隨之而來的還有電磁輻射等設備安全和人體健康相關的新問題湧現。
  • 利用停車位無線電源發射器給汽車無線充電
    打開APP 利用停車位無線電源發射器給汽車無線充電 發表於 2019-07-31 10:57:33 美國專利商標局(US Patent
  •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利用這些線圈產生磁場,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他說,他們正在朝著美國能源部設定的更大目標——即建立一系列快速、安全、簡單的電動汽車充電系統——努力。按美國能源部2016年發布的指令的說法,這將「加速美國電動汽車的普及」。 他們的想法是將現有系統的功率吞吐量提高三倍,使電量耗光的電動汽車電池的總充電時間降至15分鐘以下。且要給電動汽車充電,除了將電動汽車開到嵌入混凝土中的無線充電板上之外,無需將任何東西插入汽車或再做其他任何事情。
  • 解讀無線充電技術在多層次生態系統結構之中的應用
    解讀無線充電技術在多層次生態系統結構之中的應用 貿澤電子 發表於 2019-08-21 17:55:56 隨著物聯網(IoT)、可穿戴和可攜式設備的發展,消費者開始厭倦雜亂的電纜和需要頻繁充電的電池
  • 無線充電技術在電動汽車和醫療設備領域的電磁輻射問題
    無線電能傳輸(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電能傳輸方式,可有效地實現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減少觸電危險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充電系統的安全性。隨著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的不斷加深和推廣,無線充電產品將成為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
  • 常見的無線充電技術方案對比,附技術原理圖分析
    無線充電技術的研究,源於19世紀30年代,麥可-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即磁通量變化產生感應電動勢,從而在電線中產生電流。但最早的無線電力傳輸思想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在19世紀90年代提出的無線電力傳輸構想和無線輸電試驗,因而有人稱之為無線電能傳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