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發展趨勢

2020-12-20 電氣技術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因其獨特的傳輸優勢成為當下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課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CRWPT)技術以其在近場區傳輸的自身優勢成為當前最為熱門的無線電能傳輸方式之一。

MCRWPT技術傳輸距離可以從十幾釐米到幾米,傳輸功率可以從幾十瓦到幾千瓦,電能傳輸效率(Power Transfer Efficiency, PTE)在40%~90%,從各個方面都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因此成為當下WPT領域最為熱門的研究方向。

2007年麻省理工學院Marin Soljacic教授團隊在中距離WPT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40%的PTE點亮2m外的一盞60W燈泡,並首次提出了MCRWPT的概念,引領了WPT技術研究的新方向,並再次引起了世界範圍內WPT研究熱潮。

利用MCRWPT進行無線電能傳輸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供電方式的多種缺陷,用電設備擺脫電纜束縛成為了可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MCRWPT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使人類在電能應用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智能化

MCRWPT系統在傳輸效率和最大傳輸功率的優化和提升方面已經有了頗多的研究成果,為了能夠為不同工作場景提供較為穩定的應用,需要在系統智能化方面繼續深入研究。

在未來的應用中為適應多種工作場景,需要智能化控制以實現具有頻率自動跟蹤技術、負載識別技術、自動負載匹配以及自動控制調諧來適應外部工作環境變化引起的工作狀態改變,這些智能化技術能使MCRWPT技術更好地應用於不同的工作場景,為更多的用電設備提供更好的應用體驗。

兼容性

目前WPT技術應用較多的領域是手機、電動汽車、家用電器、醫療電子等設備的無線充電和特殊環境工業設備無線供電等。特別是在家用電器和手機無線充電方面的應用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市場前景,這就要求無線充電設備對不同的負載和設備能夠有較好的兼容性,能夠匹配應用於不同設備的無線供電,由此才能使無線供電系統更好的推廣應用。

電磁環境安全

WPT系統在其有效的工作範圍內會產生較強的高頻磁場,系統工作範圍內的電磁環境安全是一項需要引起重視的研究課題。高頻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以及與周圍其他設備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

因此,研究改善電磁環境的方法和措施,建立系統安全性能的綜合評估方法,一方面可以確保系統能夠滿足相關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決定著系統能否正常工作,為系統大規模推廣應用提供了保障。

至今為止,WPT系統的電磁輻射影響範圍及其危害性未能在業界達成統一的共識,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和研究進行確認,值得廣大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的研究。

行業標準和規範

目前市場上推廣應用較多的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是電子設備和車輛的無線充電,國際上較為主流的無線充電標準主要有五個:Qi標準、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標準、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標準、iNPOFi技術、Wi-Po技術。

其中,Qi標準是全球首個推動無線充電技術的標準化組織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WPC)制訂的,是手機等小功率電子設備目前國際上應用最為廣泛的行業標準。目前Qi標準已經發布最新的Qi標準v1.2.4版本,將會進一步規範無線充電市場並促使產業升級。

針對輕型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特定的SAE標準,目前已被多家歐美汽車企業所接受;國內汽車領域無線充電標準預計將於2020年發布。為了實現無線電能應用的產業化和大規模應用推廣,更多領域的無線電能應用行業標準和規範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制訂。

本文編自2020年第20期《電工技術學報》,論文標題為「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特性研究動態」,作者為賈金亮、閆曉強。

相關焦點

  • 多負載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特性分析與仿真
    編者按:針對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中多負載的情況,在傳統的四線圈單負載磁諧振耦合式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結構上,研究了多負載情況下的負載傳輸特性。運用電路模型分析出傳輸系統線圈耦合係數和負載對輸出電壓、傳輸效率的影響。
  • 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關鍵:電磁耦合機構選型設計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因其獨特的傳輸優勢成為當下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課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CRWPT)技術以其在近場區傳輸的自身優勢成為當前最為熱門的無線電能傳輸方式之一。
  • 水下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基本原理
    2 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磁耦合諧振式系統的典型結構原理如圖3所示,主要由高頻電源、阻抗匹配網絡、發射線圈、接收線圈和負載驅動電路等組成。系統的工作原理:高頻電源向發射線圈輸出高頻交變電流,在磁耦合諧振作用下接收線圈與發射線圈發生耦合諧振,從而實現電能從發射端到接收端的高效無線傳輸,而接收到的電能經過負載驅動電路進行整流濾波處理後,便可以直接給負載供電。
  • 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的電磁兼容研究展望
    近十年,國內外學者已在無線電能傳輸(WPT)系統的電磁兼容領域取得了許多進展性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進步的空間。作者從機理分析、介質影響、自由無線電能傳輸技術(Ubiquitous IPT, U-IPT)系統和動態WPT系統的電磁兼容性的方面進行未來展望。
  • 基於能量流理論的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原理分析與驗證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遼寧東科電力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諸嘉慧、劉之方、高強、劉齊、潘加玉,在2019年第20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指出,對於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過程,一般採用電路或耦合模理論來分析。
  • 未來使用無線傳輸電能的可能性有多大?
    無線電源/能量傳輸真的有可能嗎?無線傳輸是可能的,但是隨著距離的增加,其效率會大大降低。即使是感應式電動牙刷,可以在幾微米的距離內無電線地傳輸電流,在傳輸過程中也會損失兩倍的電能。雖然已經取得了某些進步,可以在短距離內合理有效地傳輸電能,但是尚未能夠以與電線相同的效率水平跨長距離(千米)傳輸電力。
  • 學習筆記|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效率影響因素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常見的技術路線有兩種,磁感應耦合式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充電技術出現的時間很長,一致無法使它替代有線充電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充電效率低。1 磁耦合諧振式系統關鍵部件磁耦合諧振系統,基本的組成模塊包括發射整流模塊,逆變模塊,發射端補償模塊,發射線圈,接收線圈,接收端補償模塊,接收整流模塊。
  • 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的電磁幹擾,會威脅人身安全,如何有效抑制?
    傳統的有線充電技術仍然是目前電力傳輸的主要方式,通過插頭和插座的物理性連接實現電能的傳輸。然而,它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摩擦與老化引起的安全問題,可攜式電子設備和植入式醫療設備充電的不便,以及在礦井和水下工作環境下電力傳輸的危險性。
  • 應用於無人機無線充電的輕量化磁耦合結構
    針對現在廣泛應用的電力巡檢無人機存在的充電自主化水平低問題,廣西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陳千懿、高立克、陳紹南、肖靜,在2020年第5期《電氣技術》雜誌上撰文,設計了基於磁耦合諧振原理的無線充電系統。
  • 無線充電的電力傳輸技術原理和應用標準
    WPT技術通過無線充電系統解決了這個問題。近年來,一些研究機構,尤其是亞洲的研究機構,對WPT技術在可持續電動出行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感興趣。現在的電動汽車需要通過連接器連接到充電樁,來為電池充電。而無線電力傳輸可省去這類連接器,實現自動充電(圖1)。
  • 磁耦合諧振式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中MOS管解決方案
    磁耦合諧振式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中MOS管解決方案2021年01月09日 10:42近日,蘋果公司最新申請的專利透露,在未來,蘋果筆記本有望為iPhone等蘋果行動裝置無線充電,說明無線充電已經開始為消費者所接受,消費電子巨頭開始逐漸培養用戶習慣,應用前景廣闊。如今,即使在汽車上也會帶上手機無線充電的配套設施,而無線充電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應用普及就遠不如手機,主要因為市場缺乏統一標準。
  • 無線充電技術在電動汽車和醫療設備領域的電磁輻射問題
    無線電能傳輸(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電能傳輸方式,可有效地實現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減少觸電危險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充電系統的安全性。隨著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的不斷加深和推廣,無線充電產品將成為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
  • 採用MCU控制的藍牙無線充電系統設計
    4 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充電系統傳輸特性的研究  對於磁耦合諧振式無線能量傳輸電路,傳輸功率與效率受以下參數的影響:驅動源電壓,傳輸距離,以及線圈直徑、匝數和線徑等參數。下面對做好的電路進行測試,研究傳輸效率與這些影響因素的關係。
  • 關於採用MCU控制的藍牙無線充電系統的設計方案分析
    藍牙發射與接收模塊採用BC04MM 藍牙模塊;磁耦合諧振模塊由AD9851產生PWM 波電路、IR2110驅動電路、線圈發射及接收電路和整流穩壓電路組成;充電管理模塊採用TP4056產生4.2 V/500 mA 的恆定電流/恆定電壓輸出;無線發送部分和無線接收部分的單片機控制電路主要完成藍牙模塊的控制、電壓電流的採集和實現按鍵模塊的控制功能等。藍牙無線充電系統設計框圖如圖1所示。
  • 頻率跟蹤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的研究
    摘要: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不斷推廣和發展,方便、實用的電動汽車充電系統需求更加迫切。本文基於諧振耦合無線傳輸機理,實現無線傳輸電能的設計。通過對LC諧振電路傳輸過程中出現諧振失諧導致傳輸效率下降現象的分析,提出一種頻率跟蹤式諧振無線傳輸電能模型,實現高效充電的目的。
  • 如何高效實現水下航行器的無線充電?哈工大科研人員發布研究成果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新能源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的研究人員蔡春偉、武帥、張言語、劉金泉、楊世彥,在2020年第14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基於磁耦合諧振原理,設計一套基於弧形線圈和二次側控制的無線充電系統,對水下自主航行器無線充電技術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專有的高性能無線電力傳輸(含數據傳輸)解決方案
    專有的高性能無線電力傳輸(含數據傳輸)解決方案 Würth Elektronik 發表於 2019-12-09 11:27:45 1.簡介 隨著無線電力傳輸在智慧型手機和充電站等消費電子產品中日益普及,工業和醫療技術製造商也愈加關注這項技術及其優勢
  • 【技術分享-204】論文分享:宋顯錦,張超,徐小宇.無線電能傳輸中的高頻阻抗匹配特性分析[J].電源學報,2020,18(6)
    P.S: 文章第一作者單位應該是: 山西大學無線電能傳輸中的高頻阻抗匹配特性分析
  • 可傳輸音頻信號的簡易無線充電器設計
    ,並通過實驗驗證此裝置的可行性,為無線充電器的發展提供一種可行的方案。自此無線輸電的概念一直在不時被提起,諸多科學家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方法,但一直未能解決能量傳輸過程中的效率過低問題,直到2007年,由MIT的科學家在電能無線傳輸原理上有了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電磁諧振原理實現了中距離的電能無線傳輸,在2m多距離內將一個60W的燈泡點亮,且傳輸效率達到40%左右。隨後的幾年裡,科學界開始在基於這個原理的基礎上不斷改良設計方案,並成功的提高了傳輸電磁轉換效率。
  • 科學範|無線充電之路
    上文提到,用電主要由兩種方式,無線供電也是同樣的道理,可以分為無線輸電和無線充電,由於兩者只是在電能使用方式上有差別,下面我們便以無線充電為例對無線供電原理進行介紹與講解。上面講到,MIT成功完成了2米距離的無線電力傳輸實驗。對於無線充電技術的標準化便成為了需求,而且一旦標準化,對於無線充電技術的大規模研發和使用也將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