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關鍵:電磁耦合機構選型設計

2021-01-10 電氣新科技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因其獨特的傳輸優勢成為當下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課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CRWPT)技術以其在近場區傳輸的自身優勢成為當前最為熱門的無線電能傳輸方式之一。

MCRWPT技術以能量諧振耦合原理通過高頻電磁場實現能量傳遞,由於傳輸能量的大小不僅取決於磁場的大小,還與磁場的變化率、頻率、磁感應強度、磁通密度等電磁參數有關,因此,諧振耦合係數是與諧振頻率、品質因數、自感大小和互感係數相關的函數。

在諧振匹配的狀態下MCRWPT系統可不受空間位置和障礙物影響而實現中距離無線電能傳輸。MCRWPT系統典型的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其中us為高頻逆變電源,C1為一次側諧振電路補償電容,C2為二次側電路補償電容,RL為二次側所接負載,一次側和二次側通過磁耦合諧振進行能量無線傳輸。

MCRWPT系統傳輸的電磁耦合機構設計決定系統的電磁耦合方式和能量傳輸形式,因此,電磁耦合機構選型設計是MCRWPT系統最為關鍵的部分之一。

圖1 典型MCRWPT工作原理

電磁耦合機構是MCRWPT系統能量傳輸的關鍵部分,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和應用需求,MCRWPT系統的電磁耦合機構可以設計為不同的形狀、結構和排列方式。

平面形線圈的磁感應強度由內到外依次減小,線圈中心磁感應強度最大。平面形線圈具有體積小、易於集成化、品質因數大和可植入性良好的優點,被廣泛應用於手機、計算機、可植入式醫療設備、電動汽車等設備的無線充電。圖2所示為典型的兩線圈結構平面盤式耦合線圈WPT系統。

基於平面形線圈可拓展多種適合其他應用場景的平面盤式和平面螺旋式線圈耦合結構。2013年東南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提出一種平面螺旋耦合機構優化設計方法,將耦合係數與衰減率和匝數設計相結合進行約束條件和設計目標優化,通過實驗驗證了這種優化設計可有效地提高WPT系統的傳輸效率,圖3所示為經過匝數優化設計WPT系統。

圖2 平面盤式耦合線圈WPT系統

2018年天津大學提出一種多耦合機構WPT系統,通過控制手段實現對二次側多負載設備進行充電,並通過調整電容陣列實現諧振匹配以保證系統始終工作在較高傳輸效率下,圖4所示為多線圈形式的平面螺旋線圈結構WPT系統。

2019年印度SRM科學技術研究所提出一種雙繞線型阿基米德螺旋線圈的自諧振WPT方法,利用高溫超導銅線圈在諧振頻率為25kHz下實現PTE為49.8%,圖5所示為雙繞線平面螺旋線圈。

圖3 匝數優化設計WPT系統
圖4 多線圈結構WPT系統
圖5 雙繞線平面盤式線圈

通過優化設計線圈結構、增加傳輸通道上的介質磁導率和改變線圈空間排列方式等方法能夠進一步提高耦合機構的耦合係數,從而提升傳輸效率。

2016年重慶大學提出一種U形排列方式的三線圈WPT系統,如圖6所示,與雙線圈對稱分布的耦合結構相比,U形排列方式可以使傳遞效率提高10倍以上,在同樣的傳輸功率和PTE情況下,線圈尺寸減小66%,通過實驗驗證U形排列方式不但提高了傳輸功率和PTE,而且保證了電能傳輸方向上的清潔。

2018年韓國延世大學設計的矩形平面盤式線圈通過串聯小線圈的方法實現了耦合機構的高品質因數和相對均勻的磁場分布如圖7所示。這種設計方案可以增強耦合機構的自由度並提高PTE,實驗結果表明,在50mm和300mm的傳輸距離下可以實現PTE分別為96%和39%。

2018年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提出一種在線圈周邊增加T形鐵氧體來增強耦合機構之間的互感係數從而增強系統的磁場強度系統如圖8所示。通過實驗驗證了當加入T形鐵氧體後互感係數增加了30.4%,並成功地實現了以71%的PTE傳輸205W的電能。

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提出一種矩形平面多迴路印製盤式線圈如圖9所示。多迴路技術應用多個不同大小的迴路,可以根據耦合機構之間距離調整耦合係數,通過實驗在100mm和250mm傳輸距離下實現的PTE分別為88.7%和46.2%。

圓柱形螺旋線圈邊緣磁場強度大於中心磁場強度,圓柱形螺旋線圈相較於平面形線圈的耦合係數和品質因數相對較低,但是通過改變排列方式、增加中繼線圈以及在線圈中心增加導磁介質等方式都可以提高線圈耦合係數和品質因數以適應不同應用場景,豐富了WPT系統應用範圍。

圖6 U形陣列線圈WPT系統
圖7 串接小線圈的矩形平面螺旋線圈
圖8 增加T形鐵氧體線圈結構的WPT系統

圖10所示為2007年MIT首次實現MCRWPT的成功實例,用兩個圓柱形螺旋線圈實現了在2m傳輸距離下以40%的PTE成功點亮了一盞60W燈泡。

2012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提出一種適用於多負載場景的分布式多線圈WPT系統如圖11所示。圖中,心線圈為發射線圈,中間兩線圈為中繼線圈,遠端兩線圈為接收線圈,線圈中間分布4個小功率負載,電能傳輸過程中弱導電物體對系統電能傳輸影響較小,並通過實驗實現了在6.2ft(1ft= 0.304 8m)距離下為6個負載傳輸15mW功率電能。

2015年美國匹茲堡迪士尼研究中心通過在封閉金屬空間內分布多個圓柱形螺旋線圈,封閉式諧振腔多負載WPT系統如圖12所示。使整個封閉空間分布磁場,可以為空間內多個接收線圈同時提供電能,通過實驗實現了在140ft3(1ft3=0.028 316 8m3)的封閉空間內的任何位置為一個直徑為3in(1in= 0.025 4m)的接收線圈實現PTE超過50%的電能供應。

圖9 矩形平面印製多迴路螺旋線圈
圖10 MIT無線電能傳輸實驗裝置
圖11 分布式多線圈WPT系統

通過在傳輸通道上增加導磁介質可以降低漏磁,提升系統傳輸性能。2016年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設計了一種六自由度多方向發射線圈,六自由度多線圈WPT系統如圖13所示。

通過將線圈繞制在導磁鐵芯上可以同時給不同方向多個接收線圈傳輸電能,由於發射線圈分布在不同位置和方向,因此在線圈周圍形成一個球狀磁場,可以為磁場範圍內多個接收線圈形成耦合實現電能傳輸,並通過實驗驗證了以最大PTE為33.6%的情況下傳輸100W的電功率,為多負載電能無線傳輸提供一個可行方案。

2019年河南師範大學提供一種新型鐵氧體鐵心的螺旋線圈WPT系統如圖14所示,與空芯螺旋線圈相比,系統傳輸功率平均提高了80%,在PTE為35%時,傳輸距離可以從10mm提高到34mm。

圖12 封閉式諧振腔多負載WPT系統
圖13 六自由度多線圈WPT系統
圖14 圓柱形鐵氧體鐵心螺旋線圈WPT

2019年天津大學提出一種帶長方體鐵心的雙線圈WPT系統如圖15所示,由於磁性材料的限制,系統的最大工作頻率應小於1MHz,若採用頻率更高、損耗更低的鐵氧體鐵心,可以進一步提高系統的傳輸性能。該系統有效地提高了電能傳輸的功率、效率和距離,通過實驗成功實現了將10.3W功率電能在20kHz工作頻率下傳輸7m的距離。

圖15 帶長方體鐵心的雙線圈WPT系統

本文編自2020年第20期《電工技術學報》,論文標題為「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特性研究動態」,作者為賈金亮、閆曉強。

相關焦點

  • 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發展趨勢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因其獨特的傳輸優勢成為當下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課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CRWPT)技術以其在近場區傳輸的自身優勢成為當前最為熱門的無線電能傳輸方式之一。
  • 多負載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特性分析與仿真
    編者按:針對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中多負載的情況,在傳統的四線圈單負載磁諧振耦合式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結構上,研究了多負載情況下的負載傳輸特性。運用電路模型分析出傳輸系統線圈耦合係數和負載對輸出電壓、傳輸效率的影響。
  • 水下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基本原理
    1 電磁感應式無線電能傳輸電磁感應式原理與普通電力變壓器類似,主要通過高頻鬆耦合變壓器實現能量傳輸。在高頻交流電激勵下,鬆耦合變壓器一次繞組產生的高頻磁場穿過較大的氣隙與二次繞組耦合,從而實現能量傳遞。
  • 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的電磁兼容研究展望
    近十年,國內外學者已在無線電能傳輸(WPT)系統的電磁兼容領域取得了許多進展性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進步的空間。作者從機理分析、介質影響、自由無線電能傳輸技術(Ubiquitous IPT, U-IPT)系統和動態WPT系統的電磁兼容性的方面進行未來展望。
  • 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的電磁幹擾,會威脅人身安全,如何有效抑制?
    無線電能傳輸(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電能傳輸方式,可有效地實現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減少觸電危險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充電系統的安全性。隨著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的不斷加深和推廣,無線充電產品將成為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
  • 基於能量流理論的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原理分析與驗證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遼寧東科電力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諸嘉慧、劉之方、高強、劉齊、潘加玉,在2019年第20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指出,對於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過程,一般採用電路或耦合模理論來分析。
  • 學習筆記|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效率影響因素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常見的技術路線有兩種,磁感應耦合式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充電技術出現的時間很長,一致無法使它替代有線充電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充電效率低。1 磁耦合諧振式系統關鍵部件磁耦合諧振系統,基本的組成模塊包括發射整流模塊,逆變模塊,發射端補償模塊,發射線圈,接收線圈,接收端補償模塊,接收整流模塊。
  • 未來使用無線傳輸電能的可能性有多大?
    無線電源/能量傳輸真的有可能嗎?無線傳輸是可能的,但是隨著距離的增加,其效率會大大降低。即使是感應式電動牙刷,可以在幾微米的距離內無電線地傳輸電流,在傳輸過程中也會損失兩倍的電能。雖然已經取得了某些進步,可以在短距離內合理有效地傳輸電能,但是尚未能夠以與電線相同的效率水平跨長距離(千米)傳輸電力。
  • 無線充電的電力傳輸技術原理和應用標準
    3oOEETC-電子工程專輯無線能量傳輸的概念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確切地說,它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特斯拉發明線圈的時候。無線能量傳輸的一個關鍵指標是效率:一個有效的系統,要能夠將大部分能量從發射器有效地傳輸到接收設備。用於近場無線傳輸的電感耦合方式有兩種,分別為標準電感耦合和諧振感應耦合。
  • 應用於無人機無線充電的輕量化磁耦合結構
    針對現在廣泛應用的電力巡檢無人機存在的充電自主化水平低問題,廣西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陳千懿、高立克、陳紹南、肖靜,在2020年第5期《電氣技術》雜誌上撰文,設計了基於磁耦合諧振原理的無線充電系統。
  • 磁耦合諧振式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中MOS管解決方案
    磁耦合諧振式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中MOS管解決方案2021年01月09日 10:42但此技術也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耦合線圈的優化、充電過程位置偏移而導致的充電不穩定等問題。      2018年,Pan Kai Wen提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原邊電壓電流相位式鎖相環方案,設計了耦合線圈優化的充電系統,經試驗結果證明了方案的可行性。硬體電路設計思路及主要參數
  • 學術簡報:旋轉式鬆耦合變壓器的繞組優化設計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楊玉崗、吳瑤、黃偉義,在2019年第13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指出,旋轉式無線勵磁系統的核心部件鬆耦合變壓器因存在大氣隙,導致其漏感較大,無法有效地提高耦合係數,從而限制了系統效率的提升。
  • 無線充電技術在電動汽車和醫療設備領域的電磁輻射問題
    無線電能傳輸(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電能傳輸方式,可有效地實現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減少觸電危險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充電系統的安全性。隨著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的不斷加深和推廣,無線充電產品將成為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
  • 採用MCU控制的藍牙無線充電系統設計
    4 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充電系統傳輸特性的研究  對於磁耦合諧振式無線能量傳輸電路,傳輸功率與效率受以下參數的影響:驅動源電壓,傳輸距離,以及線圈直徑、匝數和線徑等參數。下面對做好的電路進行測試,研究傳輸效率與這些影響因素的關係。
  • 關於採用MCU控制的藍牙無線充電系統的設計方案分析
    有了無線充電技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這種麻煩。因此,設計基於MSP430F149的藍牙無線充電系統,擺脫以往電線的束縛,解決電子產品充電接口不兼容的問題。該設計具有攜帶方便、成本低、無需布線等優勢,適用於各手持行動裝置以及小型用電器,不但環保並且方便了廣大的用戶。
  • 動態無線供電的傳輸功率會劇烈波動,新結構能有效抑制該問題
    在實況下的動態無線供電過程中,電動汽車由於顛簸導致收發端產生耦合角度從而引起傳輸功率波動,因此需要對電磁耦合結構存在耦合角度的情形進行分析。動態無線供電技術,即移動受電載體採用無線供電過程中電能發送端與接收端存在相對運動的情形,這種方式應用在電動汽車和有軌電車等城市交通領域能大幅度增加車輛的續航裡程,而無需使用電池。此外,電能完全由埋在地面下的無線供電網絡提供,可提高地面空間資源的利用率。然而,在路面凹凸不平、存在障礙物等情況下,汽車顛簸不可避免地導致收發線圈之間產生耦合角度,從而影響受電品質。
  • 可傳輸音頻信號的簡易無線充電器設計
    摘要:無線充電技術是近年新出現的一種充電方式,其極大的方便性在很多方面有重要的應用,所以擴展無線充電器的應用功能必不可少,基於電磁耦合共振原理設計一種充電過程中可同時進行音頻信號傳輸的無線充電裝置,實現信號、能量同時傳遞的多功能化,針對無線充電器的電磁場分布和發射電路的設計,從工作原理到電路逐步分析
  • 頻率跟蹤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的研究
    本文基於諧振耦合無線傳輸機理,實現無線傳輸電能的設計。通過對LC諧振電路傳輸過程中出現諧振失諧導致傳輸效率下降現象的分析,提出一種頻率跟蹤式諧振無線傳輸電能模型,實現高效充電的目的。通過實驗對模型數據比較分析,頻率跟蹤式諧振無線充電系統的輸出電壓、負載能力、傳輸效率等主要參數,比無跟蹤式諧振電路高出很多。文中以諧振頻率為1m的無線傳輸電能系統為實驗樣機,通過實驗數據驗證模型的高效性。
  • 專有的高性能無線電力傳輸(含數據傳輸)解決方案
    專有的高性能無線電力傳輸(含數據傳輸)解決方案 Würth Elektronik 發表於 2019-12-09 11:27:45 1.簡介 隨著無線電力傳輸在智慧型手機和充電站等消費電子產品中日益普及,工業和醫療技術製造商也愈加關注這項技術及其優勢
  • 如何高效實現水下航行器的無線充電?哈工大科研人員發布研究成果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新能源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的研究人員蔡春偉、武帥、張言語、劉金泉、楊世彥,在2020年第14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基於磁耦合諧振原理,設計一套基於弧形線圈和二次側控制的無線充電系統,對水下自主航行器無線充電技術有一定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