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的電磁兼容研究展望

2020-08-09 電氣技術

近十年,國內外學者已在無線電能傳輸(WPT)系統的電磁兼容領域取得了許多進展性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進步的空間。作者從機理分析、介質影響、自由無線電能傳輸技術(Ubiquitous IPT, U-IPT)系統和動態WPT系統的電磁兼容性的方面進行未來展望。

1 機理分析

目前學者對WPT電磁兼容機理的研究都是基於諧振狀態下的,且通常收發兩側的線圈需完全對準。

實際應用過程中,由於環境因素、負載變動、線圈偏移或線圈過耦合等因素都會導致WPT系統脫離原有預期的工作狀態。

以線圈偏移為例,當磁耦合線圈發生橫向偏移時,其將造成電磁場的嚴重畸變,這會使得某些位置處的電磁幹擾明顯加強。而環境因素等導致的線圈自感係數發生變化也會使得WPT系統偏離原有的諧振狀態,使得電磁場的分布與共振狀態存在差異。

除此之外,感應式和諧振式WPT系統的電磁場環境也存在著電磁機理的不同[65],近場區與遠場區的電磁場作用機理也需要研究者繼續進行進一步的理論研究。

2 介質影響

環境介質影響是WPT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目前學者較多集中在對金屬介質和水介質的研究,其中金屬介質已經擁有較為豐碩的理論成果,但針對水介質特別是在海水環境下的相關文獻則較為稀少。

海水環境由於同時存在渦流損耗、屏蔽折射等現象,其相應的電磁場分析相比金屬介質和淡水介質顯得更為複雜;同時海水的擾動、含鹽量、溫度等也會進一步劣化WPT系統的電磁場分布,使得電磁輻射現象更為嚴重。探究環境介質的影響機理可以推進WPT應用更好地適應多變的環境因素。

3 U-IPT系統的電磁兼容性

現階段商業化的WPT產品以一對一充電為主,往往還被要求充電設備與發射線圈完全對準。在未來,WPT技術可能發展到實現無處不在的非接觸充電,即U-IPT可以在一個三維空間中,無論電池位置和方向如何改變都能實現不插線的充電服務。

為了滿足電磁輻射安全限值,U-IPT系統應在區域較大的空間內具有均分的磁場分布,同時通過電磁屏蔽實現有效的電磁幹擾抑制。

有學者初探了導電磁屏蔽體對U-IPT系統的電磁輻射抑制效果,將鋁板屏蔽體放置在距離產生非期望磁通較近的線圈導體一側,該方案可以有效抵消非期望的磁場分布,同時增強U-IPT期望區域的磁通密度,並在一個具有9個電能接收負載的U-IPT系統得到了實驗驗證。目前對U-IPT系統電磁兼容性的相關研究較少,這可能將成為未來研究者的一個研究方向。

4 動態WPT系統的電磁兼容性

動態無線充電技術是對靜態無線充電技術的拓展,其可以在電動汽車行駛的過程中持續性地提供充電服務。相對於靜態WPT系統,動態WPT系統需要面對線圈間的耦合係數快速變化的問題,這意味著動態WPT系統的電磁場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這給WPT系統的電磁兼容性研究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目前KAIST已經將該技術成功應用於OLEV並實現了商業化運行,同時為了使WPT系統的電磁輻射符合ICNIRP導則的限值要求,KAIST提出了一系列針對OLEV的WPT系統的電磁幹擾抑制措施,有效地將WPT系統的電磁輻射限制在不危害人體安全的範圍內。為了使動態WPT系統能夠更好地進行商業化推廣,其電磁兼容性的研究工作將會成為未來學者的研究熱點。

本文編自《電工技術學報》,原文標題為「無線電能傳輸系統電磁兼容研究現況及發展趨勢」,作者為沈棟、杜貴平、丘東元、張波。

相關焦點

  • 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的電磁幹擾,會威脅人身安全,如何有效抑制?
    無線電能傳輸(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電能傳輸方式,可有效地實現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減少觸電危險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充電系統的安全性。隨著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的不斷加深和推廣,無線充電產品將成為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
  • 河北工業大學趙軍博士: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的生物電磁綜合效應研究
    2020 太湖論壇 專家報告2020年8月29-30日,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專業委員會換屆會議暨2020本次大會由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專業委員會主辦,安潔無線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承辦,蘇州市吳中區科技鎮長團和科技局協辦。
  • 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關鍵:電磁耦合機構選型設計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因其獨特的傳輸優勢成為當下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課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CRWPT)技術以其在近場區傳輸的自身優勢成為當前最為熱門的無線電能傳輸方式之一。
  • 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發展趨勢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因其獨特的傳輸優勢成為當下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課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CRWPT)技術以其在近場區傳輸的自身優勢成為當前最為熱門的無線電能傳輸方式之一。
  • 未來使用無線傳輸電能的可能性有多大?
    空氣中的原子比銅線中的原子距離更遠,因此電能要麼不移動,要麼沿隨機方向耗散。因此,沒有很好的方法可以在空氣中傳輸電能。這樣做的大多數嘗試都涉及將電能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能量(聲波、微波、雷射束等),並且每當將能量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時,最終都會導致效率損失。實際上,無線電力是無電線的電能傳輸。人們經常將電能的無線傳輸與信息的無線傳輸進行比較,例如無線電、手機或wi-fi網際網路。
  • 水下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基本原理
    1 電磁感應式無線電能傳輸電磁感應式原理與普通電力變壓器類似,主要通過高頻鬆耦合變壓器實現能量傳輸。在高頻交流電激勵下,鬆耦合變壓器一次繞組產生的高頻磁場穿過較大的氣隙與二次繞組耦合,從而實現能量傳遞。
  • 多負載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特性分析與仿真
    編者按:針對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中多負載的情況,在傳統的四線圈單負載磁諧振耦合式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結構上,研究了多負載情況下的負載傳輸特性。運用電路模型分析出傳輸系統線圈耦合係數和負載對輸出電壓、傳輸效率的影響。
  • 無線充電技術在電動汽車和醫療設備領域的電磁輻射問題
    無線電能傳輸(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電能傳輸方式,可有效地實現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減少觸電危險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充電系統的安全性。隨著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的不斷加深和推廣,無線充電產品將成為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
  • 電磁兼容測量及電磁幹擾三要素
    電磁兼容有時又稱作電磁兼容性,某些場合兩者通用,但是顯然電磁兼容含義更廣,電磁兼容性更偏重於從性能方面描述。電磁兼容測量電磁兼容測量是指利用儀器與設施等手段對設備、系統電磁兼容狀態進行的測量。電磁兼容測量是獲取設備、系統電磁兼容性能數據的最直接手段,也是掌握設備、系統電磁兼容性能、進行電磁兼容維護的基礎。電磁兼容測量也指電磁兼容測試、電磁兼容試驗等。
  • 無線能量傳輸——X-37B的新黑科技
    隨著無線充電手機的普及無線充電技術應該不陌生,不過和手機無線充電的電生磁,磁生電的近距離電磁感應不同,微波能量傳輸的目的在於不通過任何質量來完成能量的遠距離傳輸。現階段的電網家用電器等,依賴的都是電線內導體電子的「接力」來完成電能的傳輸,需要諸如電線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微波能量傳輸便可跳過導體的步驟直接「隔空」傳輸能量。
  • 線路用避雷器在線監測裝置的電磁兼容試驗研究
    甘肅電器科學研究院、國家高低壓電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南陽高新區天成電氣設備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胡申、史娜、宋昊、李凡、胡昂,在2020年第3期《電氣技術》雜誌上撰文,通過分析線路用在線監測裝置的電磁環境,得出研究其電磁兼容試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結論。結合具體的樣機產品,分析樣機的構成和幹擾機理,提出具體的試驗項目及試驗要求,完成試驗迴路的搭建和具體試驗。
  • 無線充電技術實現方式及工作原理 電磁感應原理
    )電磁感應最為常見的無線充電方式是利用 電磁感應原理,通過初級和次級線圈感應產生電流,從而將能量從傳輸端轉移到接收端。無線充電聯盟成立於2008年12月17日,旨在為創造 和促進市場廣泛採用與所有可再充電電子設備兼容的國際無線充電標準Qi,其成員主要包括德州儀器(TI)、國家半導體(NS)、ST-Ericsson、 羅姆半導體(Rohm)、諾基亞(Nokia)、RIM(Research?In?
  • 可傳輸音頻信號的簡易無線充電器設計
    自此無線輸電的概念一直在不時被提起,諸多科學家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方法,但一直未能解決能量傳輸過程中的效率過低問題,直到2007年,由MIT的科學家在電能無線傳輸原理上有了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電磁諧振原理實現了中距離的電能無線傳輸,在2m多距離內將一個60W的燈泡點亮,且傳輸效率達到40%左右。隨後的幾年裡,科學界開始在基於這個原理的基礎上不斷改良設計方案,並成功的提高了傳輸電磁轉換效率。
  • 動態無線供電的傳輸功率會劇烈波動,新結構能有效抑制該問題
    在實況下的動態無線供電過程中,電動汽車由於顛簸導致收發端產生耦合角度從而引起傳輸功率波動,因此需要對電磁耦合結構存在耦合角度的情形進行分析。動態無線供電技術,即移動受電載體採用無線供電過程中電能發送端與接收端存在相對運動的情形,這種方式應用在電動汽車和有軌電車等城市交通領域能大幅度增加車輛的續航裡程,而無需使用電池。此外,電能完全由埋在地面下的無線供電網絡提供,可提高地面空間資源的利用率。然而,在路面凹凸不平、存在障礙物等情況下,汽車顛簸不可避免地導致收發線圈之間產生耦合角度,從而影響受電品質。
  • 新型無線能量數據傳輸系統,抗幹擾強,效率高,速度快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的研究人員程海松、姚友素等,在2018年《電工技術學報》增刊2上撰文(論文標題為「基於雙邊LCC補償的無線能量數據傳輸系統設計」),提出一種基於雙邊LCC補償的新型無線能量數據傳輸系統,具體介紹功率傳輸電路以及數據調製、發送、接收、解調電路的原理。
  • 基於能量流理論的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原理分析與驗證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遼寧東科電力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諸嘉慧、劉之方、高強、劉齊、潘加玉,在2019年第20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指出,對於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過程,一般採用電路或耦合模理論來分析。
  • 頻率跟蹤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的研究
    摘要: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不斷推廣和發展,方便、實用的電動汽車充電系統需求更加迫切。本文基於諧振耦合無線傳輸機理,實現無線傳輸電能的設計。通過對LC諧振電路傳輸過程中出現諧振失諧導致傳輸效率下降現象的分析,提出一種頻率跟蹤式諧振無線傳輸電能模型,實現高效充電的目的。
  • 電磁兼容技術及應用
    電磁兼容的中心議題: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6245.htm電磁兼容技術簡述電磁兼容實例應用分析電磁兼容的解決方案:接地、屏蔽、濾波將電磁兼容技術融入產品研發流程摘 要:本文簡要介紹電磁兼容相關的各項技術,通過對接地、屏蔽、濾波等技術的分析,說明產品如何實現良好的電磁兼容性,如何將電磁兼容技術融入產品研發流程。
  • 基於射頻無線電力傳輸供電的無電池資產跟蹤模塊的先進監控系統
    為了滿足市場對先進無電池傳感器標籤解決方案日益增長的需求,本文提出一個在無線傳感器網絡中識別資產和監測資產移動速度的跟蹤系統,無電池的資產標籤通過射頻無線電力傳輸(WPT)架構接收數據通信所需電能,並採用一個獨有的測速方法生成時域速度讀數。
  • CAN FD網絡下的電磁兼容分析
    本文將分析搭配高速CAN FD收發器的總線網絡電磁幹擾的原因,及具體改善方案。 CAN FD網絡下電磁兼容分析 在電子產品的設計中,電磁兼容EMC性能對系統的影響非常大,關係到其能正常穩定運轉。世界上已經開始對電子產品的電磁兼容性做強制性限制,電磁兼容性能已經成為產品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