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實現水下航行器的無線充電?哈工大科研人員發布研究成果

2020-11-10 電氣技術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新能源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的研究人員蔡春偉、武帥、張言語、劉金泉、楊世彥,在2020年第14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基於磁耦合諧振原理,設計一套基於弧形線圈和二次側控制的無線充電系統,對水下自主航行器無線充電技術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與生物資源,人類正在嘗試對海洋領域做進一步探索與開發。水下自主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作為探測海洋的重要裝備,將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物研究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續航能力不足、巡航範圍受限是限制AUV廣泛應用的瓶頸之一。傳統接觸式充電有短路風險,而且需要母船跟隨保障。無線充電技術通過非物理直接接觸的方式對用電設備補充電能,可有效提高充電系統的安全性與便捷性。

正是這些優點,使無線充電技術應用於電動汽車、AGV、無人機等多個領域。通過在海底基站及人工浮臺上布置AUV水下無線充電系統,不僅能避免海水引起的安全隱患,還能實現充電過程全自動化,推進無人值守的海洋觀測網建設進程。

關於AUV無線充電技術,目前研究還較少。2001年美國North Caroliana State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200W功率等級的AUV水下無線充電系統,初步驗證水下無線充電技術的可行性。日本Tohoku大學和NEC公司在2004年聯合開發了應用於AUV無線充電的錐型磁耦合裝置,並搭建了500W功率等級的實驗系統。

近些年,美國San Diego State大學的Chunting Chris Mi教授團隊在應用於AUV無線充電的磁耦合裝置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致力於開發出能有效抵抗AUV滾動錯位且漏磁小的磁結構。

國內以浙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團隊為代表,浙江大學的陳鷹教授團隊對AUV水下無線充電技術開展了深入研究,利用罐型磁耦合裝置搭建了AUV無線充電系統,並研究了海水壓強對磁參數的性能影響規律。此外,該團隊還利用環型磁耦合裝置搭建300W的AUV水下無線充電系統樣機,並進行了實際水下充電測試。

西北工業大學張克涵教授團隊基於環型磁耦合裝置設計了水下無線充電系統,該系統具有輸出電壓增益穩定的優點,並對海水中能量傳輸機理和渦流損耗情況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哈爾濱工業大學海洋自主航行器研究所針對AUV水下無線充電系統的磁設計和水下能量穩定控制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已提出無需改變AUV外形的形磁耦合裝置,並搭建測試系統。

無線充電系統的能量傳輸與控制涉及到磁耦合裝置、能量傳輸系統和能量控制系統三部分。磁耦合裝置作為實現能量傳遞的關鍵部件,由發射和接收兩部分構成;能量傳輸系統負責將電能穩定、可靠、高效地輸送到用電設備內部,通常由電源系統、高頻逆變器、諧振補償電路、整流及濾波電路構成。

無線充電系統不可避免會出現錯位情況,導致能量傳輸系統輸出發生變化,而且電池充電過程中耐受的電壓和電流能力不斷變化,這就需要能量控制系統來實時對系統功率進行調節。能量控制系統通常由能量調節主電路、採樣及反饋系統和控制器三部分構成。

相比大氣中無線充電系統,AUV無線充電系統面臨AUV外形為圓弧形狀、海水介質會引起渦流損耗、海水中不便於建立穩定無線通信、洋流及海洋生物對系統的對接姿態產生擾動四個主要問題。

特殊外形造成磁耦合裝置設計困難;海水渦流損耗會降低系統效率;對接姿態變化對能量傳輸與控制系統穩定性提出嚴格要求;在無通信模式下如何實現系統功率控制及如何保證系統安全,這都增加了水下無線充電技術的難度。

針對以上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從磁耦合裝置、能量傳輸拓撲及充電功率控制系統三部分開展研究,設計一套基於弧形線圈和二次側控制的無線充電系統,為水下自主航行器無線充電形成一定的技術積累,期望對AUV無線充電技術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鑑作用。

圖1 磁耦合裝置結構與裝配

首先,提出一種可適應AUV特殊圓弧外形且接收端體積小、質量輕的磁耦合裝置,利用有限元分析和實際測試對磁耦合裝置進行性能分析,得知磁耦合裝置具有良好的磁場自約束能力和耦合係數高達0.53的耦合能力。該裝置具有可適應水下自主航行器特殊圓弧外形、接收端質量輕、磁場自約束效果好的優勢。

圖2 磁耦合裝置實物

其次,對能量傳輸與控制系統進行設計和分析,設計系統運行可靠、二次側獨立控制的能量傳輸和控制拓撲,分析接收側Buck變換器對充電電壓和電流的調節作用,得到佔空比與充電電壓和電流的關係,並完成閉環環路設計。採用二次側控制方式,調節Buck電路佔空比實現系統恆流與恆壓充電控制。最後,通過搭建實驗平臺驗證了該方案的可行性。

圖3 無線充電系統實驗裝置

測試結果表明:該系統可實現對48V電池組(恆流階段設定11A,恆壓階段設定54.1V)正常充電,系統最大充電功率600W,對應效率88.3%。

以上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第14期《電工技術學報》,論文標題為「基於弧形線圈結構的無線充電系統能量傳輸與控制」,作者為蔡春偉、武帥、張言語、劉金泉、楊世彥。

相關焦點

  • 可上天入海的仿飛魚無人航行器
    仿生「飛魚」航行器的螺旋槳設計與飛魚的魚尾鰭功能相似,它可以根據航行環境的不同來調整螺旋槳的轉速。從而自主地在水下與空中兩種環境順利轉換。當它從水裡暢遊準備轉換為空中無人機模式時,研究人員注意到,飛魚在水下加速到足以令它突破水氣界面的速度,然後躍至海面,在水氣界面轉換時仍會繼續提高動能以達到飛行的速度,從而令無人航行器像傳統固定翼飛機一樣運行。
  • ...西工大的「魔鬼魚」長大了!將來還會「長」出「耳朵」和「眼睛...
    科研人員介紹,這條「魔鬼魚」叫蝠鱝,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底層的軟骨魚類,因其恐怖的外形而被稱為「魔鬼魚」。西工大遊泳池裡正是一條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之所以仿蝠鱝,是因為它具有流線型的扁平軀體,這種形態不僅有利於遊動推進,還有利於下潛滑行,且在航行器滑翔運動時,能有效藉助流體的能量實現更高效率的滑行運動。蝠鱝這一特性,充分滿足長航時、高機動的大範圍作業水下航行器的仿生需求。
  • 西工大的「魔鬼魚」長大了!將來還會「長」出「耳朵」和...
    科研人員介紹,這條「魔鬼魚」叫蝠鱝,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底層的軟骨魚類,因其恐怖的外形而被稱為「魔鬼魚」。西工大遊泳池裡正是一條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之所以仿蝠鱝,是因為它具有流線型的扁平軀體,這種形態不僅有利於遊動推進,還有利於下潛滑行,且在航行器滑翔運動時,能有效藉助流體的能量實現更高效率的滑行運動。
  • 西工大「魔鬼魚」研究再獲新進展
    其實,這是該校科研團隊模擬「魔鬼魚」(學名「蝠鱝」)外形,製造出的一一款特殊水下航行器——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底層的軟骨魚類蝠鱝,因外形恐怖而被稱為「魔鬼魚」。它具有流線型的扁平軀體,不僅有利於遊動推進,還有利於下潛滑行。
  • 西北工業大學11項成果榮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
    西工大新聞網4月20日電(王秦怡)4月1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飛行器結構在製造過程多物理場作用下和服役苛刻載荷作用下極易翹曲變形與失效,如何同時保證結構承載性能及其內/外形幾何特徵是實現飛行器結構輕量化、高性能研製的關鍵難題。
  • 去年大火的西工大「魔鬼魚」長大了,胖了90公斤,還多了很多新技能
    去年大火的西工大「魔鬼魚」(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今年長大了,從10kg長到了100kg,下潛深度、續航時間、搭載能力、推進速度等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遊泳館裡出現了一條「魔鬼魚」去年8月,西北工業大學友誼校區遊泳館裡出現了一條「魔鬼魚」。
  • 無人水下航行器革命性改變水下戰爭形態
    9月底,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開始分頭為美國海軍設計「殺人鯨」超大型無人水下航行器(XLUUV),以期方案勝出贏得最終的超級大訂單;10月底,美國海軍作戰司令部表示,美國海軍將依靠無人水下航行器
  • 全球水下無人系統發展現狀及關鍵技術
    vehicle, UUV)、水下無人作戰平臺及其所必要的控制設備、網絡和人員的總稱。2016年10月, 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發布了《下一代水下無人系統》報告, 對於美國國防部在下一個10年及以後如何維持水下優勢提出了重要建議[7]。由美國制定的系列發展規劃可以看出, UUV正由單個系統朝向集群化趨勢發展, 並與其他無人系統組網協同, 通過網絡化無人平臺的分布式態勢感知和信息共享, 提高作戰效能。
  • 海上無人系統——水面/水下航行器:新能力和新任務
    這種情況下,掃雷控制是通過順路觀測的艦艇或獵雷艇與FAST之間的無線電鏈路,以及「海狐」母艇與FAST的臍帶式纜線來實現的,反之亦然。   與此同時,法國海軍和由法國DCNS集團、泰勒斯公司以及ECA公司組成的一個聯盟正在開發與之相似的設備,但採用了更大能力更強的平臺。2009年7月,該聯盟被授權進行ESOADON(法語中的「劍魚」的意思)可行性研究。
  • 利用波浪能為水下機器人進行海底無線充電的新發明
    水下機器人在海洋開發、勘探水下環境以及未來水下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續航能力有限,因此在海底建設供電系統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使用有線充電的方法,則操作複雜、費用代價高昂、使用壽命短,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等問題。
  • 科學家開發新系統 使用無人駕駛船發射自主水下航行器
    儘管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確實能使海洋數據的收集過程變得更加容易,但是發射東西仍然很麻煩。這就是科學家開發一種新系統的原因,該系統使用無人水面艇來部署自主水下航行器。通常,自動水下航行器是從一艘大型船隻發射的。
  • 應用於無人機無線充電的輕量化磁耦合結構
    實驗結果表明,所設計的無人機無線充電系統接收線圈質量為69g,可以實現100W的功率輸出,整機效率達到了80.27%。研究成果為高效輕量化的無人機無線充電系統設計提供了一種有益的參考。現在社會對於產品自動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在電力巡檢領域,對於電力巡檢無人機方案的投入越來越多。
  • 論文推薦 | 水下航行器阻力參數化分析與優化
    自主水下航行器導航技術[J] . 火力指揮與控制, 2004, 29(6): 11-16.[2] 崔維成, 馬嶺. 水下航行器設計中所要解決的水動力學問題[C]//第九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十二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文集. 成都: 中國力學學會, 2009: 9-29.[3] 漆小舟, 萬德成.
  • 科研人員提出一種基於僅接收端的三步式水下傳感網絡時間同步協議
    在水下傳感網絡中實現數據融合、能量管理、傳輸調度等功能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所有網絡節點共享同一個時間基準。因此,時間同步技術對於水下傳感網絡至關重要。能量消耗和同步精度是設計時間同步協議時需考慮的兩個重要的因素。
  • 哈工大機器人中山基地啟動金剛石單晶材料項目
    研究團隊負責人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HRG中山研究院作為該項目牽頭單位,將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中電55所、南京中電芯谷開展單晶金剛石及其器件的研究,在大尺寸單晶生長工藝、高精度微細加工、高效淺能級摻雜和器件集成化等方面重點布局,努力實現從原理探索到關鍵技術攻關的突破並進行產業技術儲備,為我國在半導體技術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 新型鋁電池只「喝」海水,可使無人水下航行器續航能力增加10倍
    無人水下航行器(Unpiloted Underwater Vehicles, UUVs)是一種主要以水面艦船或潛艇為平臺,能長時間潛入水下航行,獨立完成特定任務的智能化裝置。UUVs上裝有各種傳感器、專用設備甚至武器,是現代海軍執行海事任務的必備利器,也是民間用於水下搜救、海底勘察的重要工具。
  • 「隔空」充電!「無線充電器」是如何做到的?
    生活中一提到充電,您第一反應是不是要用充電器和充電線。近幾年來多款「無線充電器」上市,可以做到「隔空」充電,這其中用到了怎樣的原理和技術呢?他在紐約建造了無線電能發射塔,並構想出了無線輸電方法:把地球作為內導體、地球電離層作為外導體,通過放大發射機以徑向電磁波振蕩模式,在地球與電離層之間建立起大約8Hz的低頻共振,再利用環繞地球的表面電磁波來傳輸能量。雖然這一構想在當時沒有實現,但卻是百年前科學家對無線充電的一次大膽探索。現如今,人們在此基礎上不斷研究和試驗,成功研製出了無線充電技術,最初的科學構想在逐步落地。
  • 兩個有關西工大寧波研究院的小故事
    1.衛星發射基座的重新選址西北工業大學是全國唯一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為特色的高校,曾研製了全國第一架小型無人機、第一臺地效飛行器、第一型50公斤級水下無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臺航空機載計算機,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這次在寧波建設研究院,實際上也依託了本部的強勢資源。
  • 西工大研製的納米發電機實現微風能的高效轉換與存儲集成
    西工大新聞網6月28日電(董廣志)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樊慧慶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任小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論文創新基金等項目支持下,創新地研製出一種納米發電機實現了微弱風能的高效收集與轉化存儲,研究成果Wind energy harvester based on coaxial rotatory
  • 上海科學家提出基於全固態雷射器的諧振光束實現無線充電的新方案
    因此,為物聯網設備提供隨時隨地無線能量傳輸的技術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是由於技術限制,現有的無線傳能技術均無法同時實現安全、遠距離、高功率的無線能量傳輸。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研究人員合作,提出一種基於全固態雷射器的諧振光束實現無線充電的新方案,並實現了2瓦電功率、2.6米無線能量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