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午,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在高新區寧波智造港正式投用。這所由寧波市人民政府與西北工業大學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已成為我市推進科技創新的「栽樹工程」、加強院地合作的典型。
目前,該研究院已與我市龍頭企業籤訂科研合同4200萬元,100餘人的科研團隊全面入駐,形成了「邊建設、邊科研、邊產出」的良好發展態勢,有效彌補了寧波研發能力和創新人才不足的發展「短板」。
2019年的2月19日,寧波與西北工業大學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僅僅7個月,研究院便完成了籌建、籤約、落地全過程,於當年9月29日正式揭牌;同期,智造港園區開始動工,2020年5月底完工交付,團隊和設備進場,8月27日開園——一連串緊鑼密鼓的時間線再次刷新了寧波速度。
而寧波速度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特別的寧波情懷。這中間,有兩個小故事要講。
1.衛星發射基座的重新選址
西北工業大學是全國唯一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為特色的高校,曾研製了全國第一架小型無人機、第一臺地效飛行器、第一型50公斤級水下無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臺航空機載計算機,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次在寧波建設研究院,實際上也依託了本部的強勢資源。
記者了解到,西工大寧波研究院設立了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信部重點實驗室、航天動力技術工信部協同創新中心、微小衛星技術及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無人水下運載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空天微納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5個寧波分中心,既與本部院校的「最強大腦」聯動,又能助力寧波推進「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全力打造單項冠軍之城和科技創新高地,推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
「2019年9月底,我們的團隊接到西工大寧波研究院落戶寧波智造港的消息,從那時起,我們所有的建築設計都以滿足科研、研發需求為主。」寧波高新區智慧園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俊告訴記者。
平地起高樓,他們做的多了,但這次與他們以往做的項目有很大的區別。首當其衝的是研究院內部的實驗室、研發平臺眾多,每個實驗室又有自己不同的結構、布局等要求,「項目的難度是不一般的。」
於是,那年的國慶假期,建築團隊的成員和研究院5個分中心團隊的成員大多沒有休息,一直在對接、溝通園區內10棟樓體所有空房間的功能定位。
「按照我們正常的承建流程,從前期介入溝通到最後完工交付至少需要一年時間,但是在這裡,我們只用了9個月。不誇張地說,這是我從業以來最高效的一次。」吳俊說。
讓他記憶深刻的是一座長12米、寬12米的衛星發射基座。
還在建造的衛星發射基座
作為微小衛星技術及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的必備物,原本這個衛星發射基座打算建到樓頂上,但100噸的重量遠遠超過了建築本身的承重,對樓體的穩定性是一種巨大的考驗。怎麼辦?
市科技局、寧波國家高新區管委會等相關部門、單位立馬組織了專家來論證,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案,既能滿足衛星信號的正常接收,又能不影響樓體。『』最終,2個星期內我們找到了最優解,在樓體邊上重新打樁建造了一個基座。」
諸如這類在研究院「邊建設、邊科研、邊產出」過程中必須面臨的問題,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現場辦公中得以解決,各方力量通過開展片區產業技術研究院月度例會、實地調研等系列活動,幫助研究院成功申報獲批浙江省博士後工作站,破解異地創新人員聘用等難題,激發了各研究中心招才引智的積極性。
這讓西工大寧波研究院院長盛其傑不勝感慨:「來寧波一年多,我深切體會了,處處是驚喜。高效的辦事效率,親如一家的政企關係,讓這座城市變得不再陌生。」
2.做寧波企業背後的「最強大腦」
最近,寧波盧米藍新材料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志寬多了一個身份——西工大寧波研究院的責任教授。他將和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再度攜手,開啟向OLED產業踏浪的新徵程。
OLED屏是如今最前沿的屏幕,相較於液晶顯示技術LCD,有著諸多優勢,比如更寬廣的色域、更高的色彩飽和度、更廣的視角和更低的能耗等。近年來,面板廠商對OLED材料需求不斷增加,預計到2022年,OLED材料市場年複合增長率將達24%,屆時市場將達到25.6億美元,但高穩定性、高純度的OLED材料核心技術仍被三星、LGD等國外龍頭企業所壟斷。
用OLED材料製作的透明電視和柔性屏
「從1995年開始,我在新加坡潛心研究OLED材料近18年,在理論研究、材料設計與合成、材料升華、器件驗證工藝、光學模擬等各個關鍵環節積累了經驗,從中看出OLED 材料的發展前景廣闊。」陳志寬說,「我國OLED 材料行業剛剛起步,未來市場肯定在國內。所以我帶著自主研發的技術回國創業,於2017年在寧波成立公司,搶抓國內市場空白。」
彼時,他請來了黃維院士擔任公司的首席技術官。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黃維院士是我國有機電子與柔性電子學科的主要奠基者,被諾貝爾獎獲得者艾倫·黑格贊為「有機光電子學領域的國際領袖」。
「我沒想到的是,與黃維院士的緣分會持續到西工大寧波研究院,他擔任這裡的首席科學家,讓我對OLED材料的未來發展更有信心。」陳志寬坦言,這種緣分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拉進了雙方交流的地理空間,更重要的是,研究院提供了設備、人員、技術等創新要素的強力支撐。
目前,研究院已聚集中科院院士等國字號人才11名,教授、副教授62名,OLED材料及傳感器件、特種柔性阻隔膜等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創業人才匯聚寧波、抱團發展。
研究院還面向寧波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招收了15名工程博士,與均勝電子、激智科技、長陽科技、永新光學、兵科院寧波分院等多家企業籤訂了聯合培養協議。「15名工程博士可以帶著他們原先在企業中操作的課題來我們研究院上課、做科研、做轉化。」盛其傑認為,這將有力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研發實力。
迄今為止,研究院已取得高性能錐束CT無損檢測技術與裝備、可調式高光譜成像系統等項目研發成果33個,其中自主研發的片式電阻器用面電極漿料、MLCC電容器用賤金屬導體漿料已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柔性電子印刷漿料在關鍵電子元器件的應用,AI微納衛星及大數據應用,高性能智能傳感晶片模組設計和應用,吸音、減振、降噪材料結構等4個創新成果已進入產業化階段;寧波維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寧波靜遠聲學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已從研究院孵化,寧波宏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中欣動力測控技術有限公司等30餘家企業已與研究院建立合作服務機制……
下一步,他們將以開園為新起點,背靠西北工業大學,廣泛整合創新平臺資源,凝聚海內外高端人才,形成突破產業關鍵技術合力,在「卡脖子」技術攻關、進口替代技術產品攻關等方面參與「揭榜掛帥」,成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主攻手」。
END
文字:王心怡 編輯:朱忠誠 美編:苗雪未
二審:諸新民 三審:劉雄飛
最後提個醒,騰訊規則改了,不再按推送時間安排公號排序位置,請在下方點個讚或在看,表示大佬已閱,以免與我們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