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
8月27日上午,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在高新區寧波智造港的園區正式投用。這所由寧波市人民政府與西北工業大學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已成為我市推進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加強院地合作的典型。
2019年的2月19日,寧波與西北工業大學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僅僅7個月,研究院便完成了籌建、籤約、落地全過程,同年9月29日正式揭牌;同期,智造港園區開始動工,2020年5月底完工交付,團隊和設備進場,8月27日開園——一連串緊鑼密鼓的時間線再次刷新了寧波速度。
而寧波速度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特別的寧波情懷。這中間,有兩個小故事要講。
A.衛星發射基座的重新選址
西北工業大學是全國唯一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為特色的高校,曾研製了全國第一架小型無人機、第一臺地效飛行器、第一臺航空機載計算機,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次在寧波建設研究院,實際上也依託了本部的強勢資源。
「2019年9月,我們接到西工大寧波研究院落戶寧波智造港的消息,從那時起,我們所有的建築設計都以滿足科研、研發需求為主。」寧波高新區智慧園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俊說。
平底起高樓,智慧園團隊之前做的多了,但這次與他們以往做的項目有很大的區別。首當其衝的是研究院內部的實驗室、研發平臺眾多,每個實驗室又有自己不同的結構、布局等要求,「項目的難度是不一般的。」
於是,那年的國慶假期,建築團隊的成員和研究院5個分中心團隊的成員大多都沒有休息,一直在對接、溝通園區內10棟樓體所有空房間的功能定位。
「按照我們正常的承建流程,從前期介入溝通到最後完工交付至少需要一年時間,但是在這裡,我們卻只用了9個月。不誇張地說,這是我從業以來最高效的一次。」吳俊說。
讓他記憶深刻的是一座長12米寬12米的衛星發射基座。
作為微小衛星技術及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的必備物,原本,這個衛星發射基座打算建到樓頂上,但100噸的重量遠遠超過了建築本身的承重,對樓體的穩定性都是一種巨大的考驗。怎麼辦?
於是市科技局、寧波國家高新區管委會等相關部門、單位立馬組織了專家來論證,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案,既能滿足衛星信號的正常接收,又能不影響樓體,「最終,2個星期內我們找到了最優解,在樓體邊上重新打樁建造了一個基座。」
諸如此類在研究院「邊建設、邊科研、邊產出」過程中必須面臨的問題,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現場辦公中得以解決。
這也讓西工大寧波研究院院長盛其傑不勝感慨:「來寧波一年多,我深切體會了處處是驚喜。高效的辦事效率,親如一家的政企關係,讓這座城市變得不再陌生。」
B.做寧波企業背後的「最強大腦」
最近,寧波盧米藍新材料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志寬多了一個身份——西工大寧波研究院的責任教授。他將和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再度攜手,開啟向OLED產業踏浪的新徵程。
OLED屏是如今最前沿的屏幕,相較於液晶顯示技術LCD,有著諸多優勢,但高穩定性、高純度的OLED材料核心技術仍被三星、LGD等國外龍頭企業所壟斷。
「我在新加坡研究OLED材料近18年,關鍵環節積累了經驗。」陳志寬說,「我國OLED材料行業剛剛起步,未來市場肯定在國內。所以我帶著自主研發的技術回國創業,於2017年在寧波成立公司,搶抓國內市場空白。」
彼時,他請來了黃維院士擔任公司的首席技術官。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黃維院士是我國有機電子與柔性電子學科的主要奠基者,被諾貝爾獎獲得者艾倫·黑格贊為「有機光電子學領域的國際領袖」。
「我沒想到的是,與黃維院士的緣分會持續到西工大寧波研究院,他擔任這裡的首席科學家,讓我對OLED材料的未來發展更有信心。」陳志寬說。
目前,研究院已聚集中科院院士等國字號人才11名,教授、副教授62名,OLED材料及傳感器件、特種柔性阻隔膜等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創業人才。
記者 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