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人生岔路口面前,她放棄出國和留京機會,選擇回到勝利油田,用科研成果為家鄉油田效益增能助力。
「女博士」身份背後,她突破性別局限,把根扎在科研一線,千百次瓶瓶罐罐的碰撞中燃燒智慧火花……
王濤,勝利油田化學高級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她長期從事三次採油、堵水調剖提高採收率技術研究,主持承擔16項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累計為油田增油60多萬噸,創造數億經濟效益。
她的身上,生動體現著對初心使命的堅守,對石油精神的傳承,對至真至誠的追求。如一朵在奉獻中綻放的「科研玫瑰」,她把油田開發的技術難題作為研究方向,讓幾近廢棄的高溫高鹽油藏重新煥發活力。
王濤和同事在觀察高溫成膠試驗效果。
16年,主持參與16項國家及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累計為油田增油60多萬噸。
這是勝利油田化學高級專家王濤科研道路上的三個關鍵數字,也是她向摯愛行業交出的一份優異答卷。
博士畢業後,她放棄出國和留京機會,選擇投身勝利油田科研一線,用科研成果助力油田效益開發。她長期從事三次採油、堵水調剖提高採收率技術研究,首次提出「進得去、堵得住、能移動」的深部調驅體系設計理念和「CO2驅非水防竄」研究設想,聚合物微球、乳液等功能聚合物、CO2氣溶性發泡劑等成果實現礦場規模化應用……
一個個科研項目背後,是王濤16年間走過的一條堅守奉獻之路。在這條路上,她始終秉持著「為了同一個石油石化夢」的初心,把初心付諸行動,以奮鬥無悔的姿態,在三次採油事業的上空劃出一道道美麗的上行線。
「球博士」紮根科研一線
提起女博士,人們很容易第一時間想到一些標籤,不苟言笑、不易靠近……王濤卻顛覆了人們對女博士的「刻板印象」——一頭黑色的長直發,笑起來眼睛會彎成兩道月牙,陽光有趣、知性優雅。當然,她也有著女博士們的共性,就是成績優異。
王濤是「油二代」,父親和哥哥都是採油工人,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她逐漸對石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填報志願她便選擇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學工程專業,本科、碩士、博士……她在顯微鏡、滴定管裡,慢慢揭開了石油的神秘面紗。
2004年,王濤從中國科學院取得有機化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面對一個個條件優渥、眾人豔羨的機會,她卻選擇回到東營這片父輩為之奮鬥並養育她長大的土地,進入博士後工作站孤島分站工作。早在上大學時,她便聽哥哥說起一件事:國外有一種像感冒衝劑的小藥粒,放入油井後可增加採油量。後來她知道,小藥粒其實是一種聚合物類表活劑。「國外能幹成的事,我們也能幹。」正是這個想法,引導她進入聚合物驅動採油領域,並在這個領域堅守十數年。
初入孤島工作時,王濤得知勝利油田整裝油田綜合含水已經達到93%。為了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她始終堅持到一線找問題、向現場要靈感,這讓石油師傅們對這位「女博士」刮目相看。
然而,這條科研之路註定不會一帆風順。受水質影響,原本黏度很高的聚合物交聯體系一入水就變稀了,根本起不到作用,半年的室內試驗屢敗屢戰。「那時候每天做夢都在做實驗。」王濤笑說。半夜裡實驗室的燈光、摞起來兩米多高的文獻書,是她最後的倔強。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次煮湯圓時,她發現不斷翻動浮起的湯圓皮破了露出了餡兒,她按照湯圓一樣內外包裹兩層離子,實現聚合物微粒的自行膠黏。
首次從微觀角度提出「進得去、堵得住、可移動」的深部調剖體系設計理念,而且讓原本投資成本高的操作簡易化,就像給油井打點滴一樣,實現了聚合物在線連續注入。在油田多個礦場及海上推廣應用,累積增油5萬餘噸,王濤也因此獲得了「球博士」稱號。
奉獻,為了同一個石油石化夢
王濤的辦公室裡裝裱著一幅字「捨得」,這是她內心的寫照。為了科研事業奉獻,有「得」必然要有所「舍」,家庭成了她「舍」的那一邊。
出差、加班、熬夜、做實驗、工作到凌晨,是王濤在科研攻關期的工作常態。繁忙的工作意味著更少有時間陪伴家人。2007年年底,王濤博士後出站不久便承擔了國家863項目「海上油田活性聚合物乳液驅油體系」研究任務。懷孕期間,正處在項目關鍵時期,為了確保試驗數據準確性,她每天靠雙手把幾百公斤的油砂一點點篩出不同粒徑;兒子五個月時,由於聚合物合成實驗具有毒性,王濤忍痛給孩子斷了奶,全身心投入到實驗攻關中。
乳液優選、算配方比例、測應用效果……經過數千組的實驗後,2010年,王濤終於突破了前期產品穩定性差的瓶頸,研究出乳液聚合物產品,解決了高含水斷塊油藏調驅的難題,在埕島油田應用後累計增油近6萬噸。
「在事業或者情感中,你有怎樣的滿足?」2019年,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第五屆感動石化人物」頒獎典禮上,主持人敬一丹曾這樣問王濤。「為了同一個石油石化夢奮鬥,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勵,這就是幸福。」王濤自豪且激動地說。
在王濤的眼中,幸福顯然有著它獨特的定義。「作為一個母親,我確實有虧欠,因為常常沒能陪伴孩子;但是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我又無悔,看到研究成果解決了油田生產難題,內心那份滿滿的喜悅感、獲得感會頓時湧上心頭,所有的付出都值了。」王濤說。
王濤的兒子十分懂事,他理解媽媽加班、無法接送他上下學、不能參加畢業典禮,是因為要為油田、為國家而奉獻。2018年,王濤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兒子把媽媽的獎章掛在自己胸前,驕傲地站在鏡子前左看右看,他以擁有一個「為了同一個石油石化夢而奉獻」的媽媽感到驕傲。
用心培育更多科研碩果
「特高含水期調剖堵水技術研究」「二氧化碳氣溶性發泡劑的研製」「納米自適應體系深部調驅可行性研究」等14項國家重大專項和省部級科技項目被她一一攻關,聚合物微球、乳液聚合物、新型功能聚合物等多項世界一流的技術成果實現礦場規模化應用,累計創效數億元……
參加工作16年來,王濤一刻也沒有停下過前行的腳步,年年有立項,年年有成果,而加諸於她身上的榮譽也一樣很多:20項成果應用於現場;32歲,破格晉升為教授級高工;35歲,當選中國科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並於2016年連任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019年2月,成為山東省科協副主席;先後榮獲國家孫越崎青年科技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感動石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近些年,一些國內外企業和石油高校紛紛高薪向王濤拋出橄欖枝,她都一一謝絕了。她說:「我的事業在勝利油田。」當她獲得感動石化人物之後,有記者採訪她,問她有什麼感想,她說:「我要特別感謝中石化勝利油田這個舞臺,這麼一個好平臺,讓我有自己事業的同時也可以兼顧我的家人。我的家人在這裡已經生活得很幸福。」
在自己幸福滿滿的同時,王濤非常注重和關心身邊青年人的成長。她常說:沒有哪一項成果是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研發一流的技術,創造一流的效益,需要一支一流的團隊。對剛入職的年輕人,她手把手地教;對科研骨幹,她靠上去指導課題立項、解決實際困難。外出參加學術交流,她總會把資料拷回來與大家分享。如今,她的課題組成員中,兩人已成為勝利工程院十大科技創新先鋒,3人成長為中石化科技攻關項目的技術首席,8人成為採油廠科研技術骨幹。
雖然科研工作有苦有累,王濤卻始終感到樂比苦多。對她而言,每一項科技成果都如同一顆顆來之不易的果實,而她願意以踏實勤奮的勞動,在油藏深處培育出更多科研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