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為什麼要搞基礎研究(發現科研新力量)

2020-11-26 人民網財經頻道

  東方雨虹的科研人員在分析樣品性能。
  資料圖片

  近兩年,段文鋒忙得不可開交。2015年底,依託他所在的北京東方雨虹防水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雨虹」),科技部批准建設特種功能防水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該實驗室的負責人,從組建團隊、制定研究計劃到尋求合作,段文鋒一刻不敢鬆懈。

  掛牌建設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段文鋒既嘗到了甜頭、體會到基礎研究的價值,也面臨挑戰與壓力。這是諸多建設中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縮影。

  引導科技資源向企業傾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段文鋒記得,2002年博士畢業來東方雨虹時,當時的北京東方雨虹防水技術研究所只有一兩名檢測人員,根本沒有像樣的研究。其後10多年,雖然公司的研發人員不斷增多、研發實力逐漸增強,但研究內容和方式並沒有實質的進步,對高端人才也缺乏吸引力。2015年,段文鋒看中9名博士生,發出的工作邀約都被拒絕了。

  2015年底,依託東方雨虹,科技部批准建設特種功能防水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有了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個平臺,我們也能做高質量的基礎研究,人才在這裡有用武之地,吸引力大大增加。」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早在2006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就明確表示,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十九大報告也強調,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然而,我國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企業創新能力總體依然薄弱。為引導科技資源向企業傾斜,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依託企業建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其中重要的嘗試。根據科技部的構想,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面向社會和行業未來發展的需求,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競爭前共性技術研究,研究制定國際標準、國家和行業標準,聚集和培養優秀人才,引領和帶動行業技術進步。

  科技部2016年12月發布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2015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正在建設和運行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有177個,基本涵蓋了國民經濟建設的主要領域,包括材料、製造、能源、礦產、醫藥、農業、信息、交通等。段文鋒所在的特種功能防水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是2015年批准建設的第三批75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

  從「短平快」研發轉向前沿、原創的基礎研究

  做基礎研究,段文鋒遇到的挑戰比想像中多。

  首先面臨觀念的轉變。「以前基本是看什麼賣得好就做什麼。我們的很多研發方向都是一線業務員提出的,做『短平快』的研究」。段文鋒說,過去,行業裡根本沒有人做「虛」的基礎研究,一些企業甚至連個正經的技術人員都沒有,找到一個配方就開始生產了。

  做有基礎性、前沿性的研究則完全不同。「我們不再是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而是自己去開拓,為行業的未來發展技術規劃」,段文鋒說,「不再以很快賺錢的思維想問題,我們才發現值得研究的東西太多了。比如,目前對環保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能不能利用生物材料做防水材料,讓防水材料智能起來。每個方面思考下去都是全新的路徑。」

  段文鋒把研發中心人員一分為二。一部分繼續跟進市場做研發,另一部分則到實驗室做基礎研究。不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提醒研發人員:做什麼,比怎麼做更重要,要有做原創研究的意識。為了激發研發人員的積極性,研發部門也調整了考核方式:考慮到基礎研究需要較長時間出效益,在企業內部建立了研究與工程的雙序列職業晉升通道,從事基礎研發人員的獎勵不與業績直接掛鈎。

  目前,段文鋒組建了一支近70人的基礎研究團隊,可還是有些捉襟見肘。「從前不知道還要做啥,現在是覺得有做不完的事。」段文鋒意識到,研發中心原有的人才結構沒有達到從事高質量基礎、原創研究的要求,人才是他眼下最操心的事。

  與高校院所良性互動,規划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建期是5年,到時會從成果、人才培養等多方面進行考核,沒有達到指標要求就可能撤牌。實驗室既要制定、規劃出正確的發展方向,還要與高校院所開展可持續的互動。」段文鋒說。

  高校院所專家擅長做基礎研究,但不一定了解市場。段文鋒的願景是:通過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梳理出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規劃出細分研究領域,並向高校院所專家提出需求,搭建企業和高校院所的橋梁,形成良性互動。「由企業提需求,藉助高校院所的研發力量,引導他們關注行業的基礎問題也是國際科技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段文鋒說。

  眼下,段文鋒正聯合四川大學的王琪教授,就難再生廢棄高分子材料高效利用技術進行合作,並成為實驗室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以前,我們關心專家的成果能不能馬上投入生產,現在問的是能不能結合專家的專長做基礎研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是成果轉化的過渡平臺。」段文鋒說。類似的合作,他手頭正推進著好幾個。「在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不是單純談錢,是為行業、國家解決技術問題,合作雙方的榮譽感也更強。」

  合作有進展,也遇到了困難。「做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項目,對高校院所教授專家的考核晉升沒有太多直接作用。而且這些基礎研究課題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課題經費不可能太多,因而很難找到願意花較大精力的高校合作者。」段文鋒說,「建設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不能只是掛個牌,還應該有後續的制度來保障和支撐。比如,是否可以將在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作,納入到既有評價體系中,提升高校院所參與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段文鋒介紹,目前建設特種功能防水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經費由東方雨虹承擔,雖然基礎研究經費有限,但對企業來說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投入。為了激勵專家,實驗室只能在發論文、申請專利上給予獎勵,並允諾如果研究成果未來轉化,可以根據銷售收取一定比例的提成。

  「我希望願意與實驗室合作研究的專家越來越多。我們可以從中篩選出最切合需求的團隊,聯合研究,做出一流成果,更快地提升行業水平。」段文鋒說,「只有高質量的科技資源流向這個行業,不斷創新,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才能承擔起對接產學研合作的任務。」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15日 12 版)

(責編:王政淇)

相關焦點

  • 中國基礎科研急需「為未來而來」
    也是在2018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明確要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構建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鼓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基礎研究投入。這裡的邏輯接近高等教育辦好了,我們的科研就上去了,繼而華為就不會被美國卡脖子了。但實際情況很可能是反過來,當企業給予科研更多的投入,與高校一同協作,才能更好地布局基礎科研。在前文提到的《意見》中,提到了「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和「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兩個方面,而這兩點都指向企業進一步參與基礎科學研究。
  • 搞科研不能是「冷板凳」 2020年將是中國科研史轉折點
    新冠疫情多少影響了就業,考研裡的很多年輕人都動起了繼續深造,甚至搞科研的念頭。爭做學霸是好事,但走這條路真的要「三思」。因為搞科研真的難,難,難!讓「冷板凳」熱起來許多人都應該聽過「摩爾定律」,指的是「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用以說明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
  • 發現引力波,基礎科研是個啥節奏
    要知道,除該項目外,還有位於義大利、德國、日本等地的諸多項目在尋找引力波,但它們都沒找到。有的項目組還鬧過烏龍,找到的引力波信號竟被證明是銀河系塵埃。  搞基礎科學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以及長期的積累。但這些只是必要條件,並非有付出就必定有回報。有時,也需要有一點運氣。  LIGO項目2002年正式開始探測,但直到2010年什麼也沒找著。
  • 要在海島上搞太陽能發電 無人島開發讓新能源企業看到新商機
    要在海島上搞太陽能發電 無人島開發讓新能源企業看到新商機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  2009年,留美博士陳大彤在浙江寧波高新區創立了聚光太陽能有限公司,至今已經有兩年多時間。公司主要從事太陽能聚光在多種科研及生產場合的應用開發。
  • 臨床研究:為什麼一定要學好基礎?
    在我30多年的教學和科研經歷中,用的最多的、來回反芻的還是老師教過的那些基礎的東西,合起來不過薄薄的一小本。 退休之年,才領悟到老師們為什麼總強調基礎的重要性。我覺悟很慢,但終是摸到了點門道,至少可以給後生們嘮叨。 什麼是基礎?
  • 王孟源:中國要崛起,基礎科研需要「講實話」
    21世紀的基礎科研可能需要很多模塊,每一個模塊實際上都有應用,比如說你大對撞機,你還是用得上很多超導磁鐵,這個超導磁鐵本身是一個應用性質的東西,但是他只是大對撞機中的一個模塊。 應用(類)的東西,比如說像核聚變;很明顯的,你說可控核聚變來發電,這是一個應用,也就是發電,這絕對是一個應用。
  • 搞科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搞科研科研技術的突破不是吹牛吹出來的,科學技術的突破需要千萬次的舉一反三問十萬個為什麼。再去研究試驗,打破砂鍋問到底發現問題的本質,刨根究底才可能發現規律,科學探索的路上容不得半點偷懶,科學研究容不得投機取巧。
  • 探秘悅刻生命科學實驗室 一家電子菸企業為什麼要「向科學進軍」
    來源:環球網在去往位於深圳國際生物谷的RELX悅刻生命科學實驗室的路上,作為一名從事控煙報導多年的記者,我很好奇,一家電子菸企業為什麼要砸錢「向科學進軍」,是為了作秀,還是真想把電子菸減害做到極致。「RELX悅刻希望成為一家值得信任的企業。」RELX悅刻創始人&CEO汪瑩表示,「科學是獲得信任的基礎,作為頭部品牌,我們有責任拓展電子霧化行業的科學邊界,不斷探索並回答未知。」
  • 清除基礎研究道路上的「荊棘」
    但是眼界放寬,對標世界科技強國就會發現,基礎科學研究依然是制約我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短板。  阻礙基礎科學研究長足發展的,首先是思想認識問題。一些有條件的地方缺乏長遠眼光,對基礎科學研究不以為然,並沒有把基礎研究作為戰略資源對待,往往是「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幹起來不要」,使得基礎科學研究在一些地方成了「空中樓閣」。其次是投入結構的問題。
  • 日本學者為何紛紛來華搞科研:在這裡得到的支持日本完全不能比
    《環球時報》記者最近聯繫數位在中國高校做研究的日本學者,聽他們講述來中國搞科研的故事。記者發現,這些日本科研人員之所以選擇來中國,無外乎是出於對深耕專業領域的樸素願望以及對「科研舞臺」的深切渴望。1. 來中國是為了掙錢?誤解!「在日本真沒工作!」
  • 不產生經濟效益 基礎研究何用?科學家回應
    類似的聲音還有許多: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能不能少搞點玄妙的基礎研究、多搞些實用的技術研發?中國的基礎研究搞了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一項成果獲得諾貝爾獎?……   針對不少讀者關心的這些問題,從今天起,我們推出連續報導「四問基礎研究」,誠請大家共同關注和探討。
  • 基礎研究有什麼用
    如今,人們對於基礎研究重要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共識,但放到具體的語境中,仍然有不少人認為基礎研究短時間內很難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無法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以至於「為什麼投入那麼多錢搞基礎研究,而不是做扶貧」之類的問題,時不時就要放諸公共輿論場進行探討。
  • 根源是科研以跟蹤模仿為主
    根據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務和方法不同,科學研究通常劃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基礎研究是指對新理論、新原理的探討,目的在於發現新的物質規律,為發明新的技術提供理論前提;應用研究是指把基礎研究發現的新理論應用於特定目標的研究,目的在於為新理論開闢具體的應用途徑,使之轉化為實用技術;開發研究是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於生產實踐的研究,把科學理論和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 閃電深1度|為什麼山東瞄準基礎領域研究,並批准籌建16個省重點實驗...
    2021年開年,山東批准籌建16個省重點實驗室,並提出「要持之以恆開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學科建設和解決行業和產業『卡脖子』問題提供支撐」。新年伊始就瞄準基礎領域研究,山東要唱哪出大戲?此後山東優化重組省級實驗室布局、培育基礎研究區域創新高地,組織實施全鏈條科技創新工程、引導企業加入到應用基礎研究的陣地當中等,推動了一系列措施的落地實施。一個基礎研究的支點,能翹動科技創新大發展很多人可能會問,山東為什麼如此重視基礎研究?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弄懂什麼是基礎研究相當有必要。
  • 企業文化能帶來「終極力量」
    在我過去接近30年的研究當中,我發現那些可以長期存活的企業,都解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企業的基本假設。我希望我在這個部分的研究心得,能夠給大家在自己的經營中尋求長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一點幫助。什麼是文化?我們都很清楚,所有的選擇都源於一個很重要的認知,就是我們怎麼理解文化。
  • 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為了運用新思想與新方法,他們耗時5年才完成論文,而為了驗證結論,審稿出版又耗費6年去了解新的概念和方向。11載春秋,生動詮釋了「坐冷板凳」的堅持與韌勁,其中的波折反覆更深刻展現了基礎研究的艱辛與孤寂。這兩位教授之所以能夠埋頭鑽研11年,與中科大微尺度研究中心的包容支持密不可分。這裡深信「優秀的人不需要考核,他們會自我鞭策、相互促進」,每3年只進行一次信用考核,列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就可以過關,正是如此靈活的機制,讓人才能夠有計劃地制定遠大目標並踏實完成。搞基礎研究少有「電光火石的瞬間」,更多是成千上萬次的無功而返,足夠寬鬆的科研環境必不可少。
  •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訪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
    記者:如何理解「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下一步科技部將如何部署推進? 王志剛: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我們必須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工作的邏輯起點,向科技創新要答案要方法,打造一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王牌軍」。
  • 孫靜:搞科研也能治病救人
    1991年7月,孫靜本科畢業,同年進入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攻讀理學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孫靜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攻讀工學博士學位。1997年,孫靜博士畢業,並留所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是集材料前沿探索、高技術創新、應用發展研究為一體的我國著名無機非金屬材料科研機構。孫靜從此走上了科研之路,與從小當醫生治病救人的夢想漸行漸遠。「做科研挺好的。」
  • 固體缺陷研究要打破各自為政的科研體制
    在專家看來,固體缺陷是一個前沿基礎研究,其發展水平的高低,是未來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尤其近年來,通過調控缺陷生成、缺陷結構及其運動規律,來優化材料及器件性能,也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一個熱點。近日,「第十四屆全國固體缺陷學術研討會」在蘇州舉行,參會代表圍繞缺陷研究開展了熱烈的學術交流。
  • 疫苗開發不容易,美國科研成果如何市場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說最近大家都會關注的疫苗。要知道,任何一種的疫苗研發能否有成果都是未知的,有很多挑戰。人類在對病毒本身很多性質都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要想開發出有效的疫苗,要一點點地琢磨。現在人類對大多數病毒的研究還是非常非常淺顯的,所以,儘管人類在歷史上已經成功克服了很多病毒,但是現在仍有很多的病症是無解的。面對未全知病毒,人類著急開發出有效疫苗,可以想見會有多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