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開發不容易,美國科研成果如何市場化?

2020-10-03 明白人

作者:Pansesus

有一個話題值得一談,就是技術研發,讓一個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走向應用最後能夠普及,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困難的過程。

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說最近大家都會關注的疫苗。要知道,任何一種的疫苗研發能否有成果都是未知的,有很多挑戰。人類在對病毒本身很多性質都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要想開發出有效的疫苗,要一點點地琢磨。現在人類對大多數病毒的研究還是非常非常淺顯的,所以,儘管人類在歷史上已經成功克服了很多病毒,但是現在仍有很多的病症是無解的。面對未全知病毒,人類著急開發出有效疫苗,可以想見會有多麼困難。

要知道,天花,基本上人類的歷史就是跟天花不斷作鬥爭的歷史,也是到了19世紀才有了比較有效、危險度不是很高的免疫措施,種牛痘。現在,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進步,研究疫苗的困難程度沒有古人高了,但是新出現病毒的複雜程度、狡猾程度也比以前的病毒要厲害。那麼問題就在於這兒了。

舊中國宣傳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宣傳畫

首先,實驗室裡做出成果,這就需要花錢、花時間、花人力。之後,才能把實驗室成果推向市場。那麼,如果聽到的一句廣告語「某某實驗室或研究所有一種新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聽到這句話,只是實驗室或者研究所開發出來的,那就只能呵呵一笑。為什麼呢?其實,從實驗室真正走向市場,這個過程可能比實驗室裡不斷地做測試、不斷地試錯的時間還要長。一般,一項新技術出世,要先在研究室中做小規模測試,中試;之後,面向市場、面向應用方面做大規模的推廣,演示;演示之後,開始試點;試點之後,再全面鋪開使用。這些流程中花費的時間和金錢甚至可能遠遠超過實驗室裡「關門造車」時耗時久,花費大。

絕大部分的新科技、新技術,到了中試這一個階段就基本「死」了。假設一下,在實驗室裡弄出一個反應堆模型以提高燃料的使用率。可能在實驗室裡做出一個小規模的反應堆沒問題,然後,要做展示了,一下子就發現實驗室裡能夠控制的條件到了真正的生活條件下是無法控制的……所以新技術就半路夭折了。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技術開發,乃至理論科學,最後到了實踐會出現非常慘烈的狀況。

現實是一個混沌世界,很多變量是沒有辦法控制的。可能,在實驗室的一個小燒瓶裡或者螺絲零件裡就能擺出一個道場,但真的要把螺絲裡的道場落實成一個巨大的寺院裡的水陸道場,那難度是要大的多了!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無論是一項新技術的演示還是一個國家的科技政策、新技術推廣,都面臨這麼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所以這才會有所謂的「試點」一說。理論上,好像專家搞出了模型,就說這麼搞就可以,要放開比如某種產品的管制或者某個行業政策應該有些變化,似乎給出了模型就意味著這麼做就能夠了。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完全不一樣。各個地區,包括北南東西區域的經濟條件、產業配置、人員流動特徵都不一樣,情況複雜。所以才要搞城市試點,糾偏,試錯。當然失敗的情況也很多,但是成功積累下來的經驗就能夠推廣了。美國在這一方面的問題,其實這一次的全球流行病中就很明顯地暴露出來了。舉個例子,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聯邦政府有一項新政策或新技術,要在地方做試驗,各州能否協調一致就是問題。

那麼具體到科技這一塊,只要是從實驗室裡走出來的發明/技術/產品都必須要經過中試,經過演示,然後慢慢地鋪開。而所有的這些技術開發最後的、唯一的、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那就是錢。

這錢不一定是指研究經費,還有後續的(支出),比如說某項技術開發出來了,但是一直賠錢怎麼辦?一般的,美國這邊的企業就給了三年時間,三年一過還不能盈利,這個項目就該斷掉。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私人企業不願意做基礎科研。因為基礎科研不是帶有強烈目的性的研究,而且做了研究也不保證能成功,因此絕大部分的基礎學科研究都是拿政府的錢去做。特別是,美國這邊企業就認為政府應該幹這些事,髒的活,累的活,投入和產出不匹配的活。

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怎麼樣才能保證一項新技術能夠比較穩定地推向市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新技術出現之後,不會對現在的市場造成嚴重衝擊。這方面,美國也有反例。

比如在能源這方面,很多的新能源技術在美國一直無法展開研究,美國新能源公司難以生存。一直到今天都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就是因為,哪怕某項新技術具有遠大的市場前景,但是,真正投入市場就面臨一個問題——那些資本雄厚但是技術落後的企業,為了能夠保證自己的市場佔有率,就會把新能源企業強行兼併,強行購買新技術。美國能源領域的企業兼併很多就是這個原因。大石油公司為了防止新能源技術會對既得利益產生挑戰,所以新的能源技術出現後(不光是新能源技術還有傳統能源新的開採辦法煉製技術等)第一件事,把推出新能源技術的企業買下來。買下來之後,把技術收購過來。然後,放著就好,等技術「死」掉。這是很多的技術企業最後的結局。想法很好,比如有高效的燃煤技術、風電技術、太陽能技術,但是無法走向市場。所以,其實美國在新能源領域是落後的。美國在新能源利用領域一個很大的阻力,就在於這些既得利益者。這些企業的錢太多了,直接把這些搞技術研發的小微企業收購了。

美國的這種市場,這種新自由主義,最後結果必然會帶來壟斷。

上期回顧:

下期預告:美國科技政策

相關焦點

  • 與滅活疫苗對比,美國mRNA疫苗有什麼不一樣?能拯救美疫情嗎?
    3月份,美國的mRNA疫苗跳過大動物實驗,直接進入人的臨床試驗,還遭受過醫學界的強烈的質疑。這是美國FDA對mRNA疫苗的第一次開綠燈。美國研發的這一款mRNA疫苗通過FDA的緊急授權,已於美國時間12月15日正式開打。這已經是美國FDA對mRNA疫苗第二次開綠燈。
  • 疫苗開打,美國科研怎麼這麼牛
    12月13日,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已為美國首個用於預防COVID-19的疫苗頒布了緊急使用授權(EUA),允許輝瑞公司和BioNTech研製的 COVID-19疫苗開始在美國發放。疫苗的問世,讓這場已經奪取了160多萬條生命,給7000多萬確診者的未來生命帶來後遺症或陰影的人類瘟疫災難,終於走到了盡頭。
  • 中國疫苗齊亮相,外媒酸了:稱「竊取」美國的研究成果
    據《人民日報》報導,9月5日,中國的疫苗研發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國家隊」研發出三種國家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外國的媒體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反應,這種反應都是能預料到的。法新社就像吃了檸檬,稱中國的這次展出是在「炫耀」,並且在報導的過程中直接把「中國首次炫耀新冠病毒疫苗」作為標題。美國對此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焦慮的同時,《紐約時報》表示這是雙方間諜的比試。不僅如此,還抹黑中國,稱這是在「竊取」他們的研發成果。
  • 研發人員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然而,作為一名研發人員,如何才能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為有價值「商品」的概率呢?首先,要培養商品意識和市場敏銳性。研究發現多是技術成果,技術變為產品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研發階段就能「看到」產品和商品。也就是說,發明人或者技術轉移經理人要有強烈的商品意識和敏銳的市場能力。
  •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關取得系列研究進展丨亮點成果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 2020年,中科院這些科研成果令人矚目,有液態陽光、新冠疫苗等
    中科院合作研發新冠重組蛋白疫苗及中和抗體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微生物研究所擁有該疫苗的獨立智慧財產權,該疫苗與基於RBD單體的疫苗相比,免疫原性大幅提高,與傳統滅活疫苗相比,生產安全性好、成本低,更易於大規模生產。5.
  • 著名教育學家陳世清先生談科研成果與大學排名
    陳先生進一步追根溯源,對科研成果本身作出定義。陳先生指出,科研成果也叫科學成果,狹義指經過科學研究取得的原創理論成果。科研成果的內容是原創理論,形式是論文或科研報告。科研成果是理論創新,所以不同於技術創新。由於技術創新也是自覺不自覺地在特定的理論指導下取得,同時技術創新也蘊含著上升為新的理論的可能,所以廣義的科研成果也包括技術創新。
  • 新冠疫苗新成果:中大張輝團隊開發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北京時間11月25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張輝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最新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
  • 【新聞】新冠疫苗研製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陳薇院士團隊:中國速度不會亞於美國
    據3月3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報導,由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聞令即動、爭分奪秒,集中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在新冠肺炎疫苗研製方面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
  • 頁巖氣開發亟須市場化改革
    「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推進市場化改革。油氣上遊改革是油氣改革的『重中之重』,頁巖氣和頁巖油是改革『先鋒』。」在日前召開的ECF國際頁巖氣論壇第十屆亞太頁巖油氣峰會上,自然資源部諮詢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大偉表示,我國頁巖氣勘探開發難度大,頁巖氣要迎來大發展時代,市場化改革是關鍵。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成果登上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成果登上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北京時間11月25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
  • 江西理工大學科研成果在《Nano Energy》、《美國化學會志》發表
    重要研究進展,江西理工大學科研團隊成果在《Nano Energy》、《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生物增材製造團隊研究成果在《Nano Energy》上發表近日,我校帥詞俊教授領銜的生物增材製造團隊在骨缺損修複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 strawberry-like Ag-decorated barium titanate enhances piezoelectric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 美國成功研製出非洲豬瘟疫苗了?中國的疫苗什麼時候能面市?
    近日,美國梅島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宣稱已經開發出一種非常有希望的非洲豬瘟候選疫苗。看來美國這款非洲豬瘟疫苗確實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那麼中國的疫苗最近有什麼新的進展?事實上,今年我國非洲豬瘟疫苗研究也取得了5個重大成果。
  • 研究型醫生如何做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上海2020年12月1日 /美通社/ -- 醫學領域很多問題都是未知的,需要科研工作者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現去推動學科的發展,很多臨床治療的進步都源於科研成果,但國內研究型醫生背負著臨床和科研兩個重擔,如何做出高質量的科研工作,將自己所熟悉領域的醫學現狀和需求轉變為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往往是困擾他們的難題。
  • 美國最新研究:號稱「天下無敵」的非洲豬瘟基因缺失疫苗現身
    信息來源: 建明中國建明全方位營養2019年12月美國5家科研機構在Journal of Virology雜誌上聯合發文——通過刪除基因I 177L開發高效應對當前流行毒株的非洲豬瘟疫苗。5家科研單位文章作者Manuel V.
  • 疫苗開發進入快車道 釋放生物醫藥產業潛能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消息,由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的新冠疫苗專利申請,已被授予專利權,這是我國首個新冠疫苗專利。專利摘要提道:「該疫苗在小鼠和豚鼠模型上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在短時間內誘導機體產生強烈的細胞及體液免疫反應。」
  • 美國再次刷新下限,以資金為要挾,非要拿到中國新冠研究成果
    就在不久前的七月底,美國還曾向中國潑髒水,稱中國在設法竊取美國的新冠疫苗成果。並且以此為藉口,對許多身處美國的中國公民展開調查。連強行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美國也是這一套說辭。但從頭至尾,美國既沒有拿出真正的證據,也說不出來到底被&34;走了什麼樣的研究成果。如今勒索中國病毒研究信息的消息被曝出來後,美國的污衊顯得有些滑稽,似乎是在為自己的猥瑣手段提前做出預告。
  • 學術頭條:輝瑞新冠疫苗最快下月出廠,四川明確科研失信懲戒辦法,小...
    Moderna、Pfizer新冠疫苗的副作用據《科學》官網消息,雖然Moderna、Pfizer(聯合BioNTech)宣稱開發的針對新冠病毒mRNA疫苗均不會產生嚴重的副反應,但一些質疑認為疫苗中包裹病毒mRNA的脂質納米顆粒或會引起急性、短期的副作用。
  • 中科院上海分院在浙江科技大市場「賣」成果
    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成果投資路演推介會現場4月27日,2017年浙江省科技成果春拍系列活動第二場——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成果投資路演推介會在浙江科技大市場舉行。這也是浙江科技大市場首次和中科院上海分院進行成果轉移轉化合作。路演專家在臺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專業性強的科技成果作了詳細闡釋,點評專家在臺下從市場化投資經營的視角,對臺上科技成果作點評,意向企業則對自己感興趣的科技成果舉牌示意。這場路演對接活動,把科研院所、投資機構、企業各方優勢匯聚到一起,生動高效。
  • 點擊就看復旦家最新上架的科研成果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8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的研究成果。林金鐘團隊利用藍鵲生物高通量mRNA合成篩選平臺,設計了多種針對新冠的mRNA疫苗方案,研究發現用mRNA表達的新冠病毒樣顆粒可以在小鼠體內誘導產生更強的特異專一免疫反應。這是全世界首個使用mRNA技術進行體內表達新冠病毒樣顆粒並完成概念疫苗驗證的研究,將開闢新冠mRNA疫苗開發的全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