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能帶來「終極力量」

2020-12-05 界面新聞

在我過去接近30年的研究當中,我發現那些可以長期存活的企業,都解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企業的基本假設。我希望我在這個部分的研究心得,能夠給大家在自己的經營中尋求長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一點幫助。

什麼是文化?

我們都很清楚,所有的選擇都源於一個很重要的認知,就是我們怎麼理解文化。對於文化的定義,我本人受沙因的影響比較多,他把文化分為三個層級:

1.人為飾物

比如產品、服裝、建築,比如日常生活用的所有器皿,這些稱之為人為飾物,這是文化最表層的部分。

2.外顯價值觀

就是說你對於很多東西的策略、理解,比如你的目標、你的哲學觀,這些是我們觸摸到的,這是外顯的判斷。就像你選擇閱讀這篇文章,這是價值觀在做判斷。

3.基本假設

我們總是忽略這個部分,我們常常討論商業哲學,討論我們的價值觀,我們認為就結束了,但其實還有一部分在底層,就如冰山看不到底一樣,它更重要,它是潛意識的,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那個東西就是文化最底層的部分,叫基本假設。

所以從研究文化的角度,我開始不斷意識到為什麼同樣的企業,甚至價值觀也一模一樣,最後企業的行為會不同。甚至我認識非常多的企業家,討論價值觀時都認為顧客第一、產品極致、必須保護用戶,也很清楚知道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但當他遇到最重要的衝突時,他的潛意識的基本假設就會出來,你會看到他的選擇行為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這是我們對文化理解當中更需要認真對待的一件事情,理解最底層的基本假設,恰恰是我們的行為和價值的終極來源根本性的東西。

源於這個部分,我們才會發現文化很獨特,文化有它終極的力量。就像我們今天看整個社會,看到改革開放走到40年我們遇到對中國的挑戰時,有些人很焦慮,有些人不焦慮。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終極的力量在起作用,而且這種終極的力量還會在心靈上給你一種認知穩定性。

人們找不到心靈的穩定性,就會有大量的焦慮出現。我們如果不能找到一個認知上的共同點,價值觀不一致時,社會焦慮就會普遍存在。這就是文化底層力量在起作用。

我們在文化中,挑戰非常大的是如何定義它。我比較喜歡薩納姆和凱勒的定義,他們認為:「人類為了適應他們的生活環境所做出的調整行為的總和就是文化或文明。」

起初我在研究組織文化時,專門在文獻中搜索定義,結果發現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700多條。之後為了全球化,日本在1992年開了箱根會議,目的就是想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下一個定義,結果發現無法下定義。

文化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東西,它包括三個部分。

1.文化是生存方式

文化是一個生存方式,我們幾乎所有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呈現內在的基本假設。

2.思維是文化的基本屬性

文化表現為一種思維方式,思維是文化的基本屬性。就像中國文化下長大的人有一個東西怎麼調整都調整不過來,一定是先宏觀再微觀,從時間概念就是這麼寫的,先寫年再寫月再寫日。

西方的文化不是這樣,先從微觀再宏觀,這是一個很大的反差。這就是為什麼中美之間的交流,某種程度上有點難,因為最頂層的基本假設的意識不一樣。

3.文化決定行為選擇

文化決定你的行為選擇。所以我們常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你的命運是可以改的,要往前改你的思維,往前改你的文化。

一種思維決定一種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這樣,我們要知道基本假設是什麼,才能討論長期主義、機會主義或是實用主義。

基業長青的企業都知道企業經營的基本假設

何剛(《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邀請我給《哈佛商業評論》的年會寫一句話,我告訴他說:我會討論機會主義、實用主義和長期主義的區別是什麼,我甚至非常擔心現在中國增長得非常快的公司是不是機會主義者,今天獲取巨大規模和成長時是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我們怎麼才能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這取決於企業經營的基本假設。

而彼得·德魯克回答了這個問題,任何做經營的人都應該有經營的理論,這個經營的理論就是回答三個假設。

第一個假設,組織環境的假設,即你與環境的關係。我認為今天很多企業沒有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總是想在環境中要得到的是什麼,並沒有討論我們與環境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今年我在《哈佛商業評論》發了一篇文章《共生型組織》。我認為今天很多組織一定要改變我們和環境,和供應商,和顧客之間的關係,我們應該是一個共生關係,是一個互為主體的關係,不是主客體關係。

第二個假設,組織特殊使命的假設。

第三個假設,完成組織使命所需的核心能力的假設。

這三個假設你真正討論清楚時,你才會知道經營的假設到底是什麼。同樣的結論,另外兩位學者也回答過,科特和赫斯肯特是研究組織變革比較深入的學者。他們在討論這個部分時告訴大家:企業文化對長期經營業績有著重大的作用。

我在1995年到2000年拿長期績效中的文化支撐要素做珠三角的企業調研,發現文化的力量指數是企業長期經營很重要的支撐點。

之前威廉·大內研究日本企業為什麼能夠超過美國和歐洲的企業,成為世界領先企業。他發現日本企業和歐美企業最大的一個不同,是組織文化的不同。這個不同體現在日本能夠構建一種組織文化是歐美企業沒有的。

這種組織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讓整個價值觀和經營的宗旨能夠落實到每一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這時企業跟人和環境就有了一致性,文化的心靈穩定性就可以提供給你。這個企業的競爭力和其他企業的競爭力就不一樣了。也因此企業文化就誕生於日本的企業。

掌握認識世界的方式:從還原到整體

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在世界中怎麼判斷基本假設。當你能判斷清楚時,就可以討論長期主義。今天這個世界和以往完全不一樣的地方到底在哪裡?我想就是兩種模式的改變。

我是受北大哲學系張世英老師的啟發,我們在中西文化中看世界,一直是兩種模式,西方主要談主客體,東方主要談人即是世界,世界即是人。他告訴大家,兩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各自有各自的特點。

如果用主客體的方式有三個特點:

1.重視個人的獨立自主;

2.在思維方式上重理性分析,非此即彼;

3.重個人的經驗,強調超時空的抽象概念。

所以你會發現今天認知世界的很多概念,是由西方提出來的。但是還有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在張老先生看來應該是萬物一體的方式,也有三個特點:

1.重視群體意識;

2.思維方式上重垂直整體,崇尚由此及彼;

3.重視現實生活,不崇尚抽象的概念世界。

這三個特點恰恰是我們東方人的思維比較多採用的部分。

如果我們去了解怎麼做經營的假設,回歸到世界中時,我們其實是要討論我們的世界觀是什麼,我們的方法論是什麼,從哲學層面上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沿著這個思路看,會看到最大的變化就是認知世界的範式被調整了。

我們研究中常用的一個詞叫做範式,也就是用範式時,我們可以共同做交流。創建範式的庫恩,在他那本著名的書《科學革命的結構》裡說了一句我認為非常需要大家關注的話:「範式一改變,這個世界本身也就隨之而改變了。」這恰恰是網際網路時代給我們最大挑戰的地方。

網際網路帶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所有的東西在認知上快速被調整了。以前我們用還原論的方式,越分越細,我們拆到最細的部分理解它。

但今天範式的調整要求它越來越還原到整體,因為要解決的是複雜性,彼此聯繫和相互關聯。

因此你會發現我們在認知中一個非常大的調整就是我們怎麼去處理複雜性,這是和以前不一樣的地方。

你的能量來源於對,世界的善良、敬畏和付出

如果我們還用一維、兩維的角度,甚至降維、升維討論這個世界的話,那還是網際網路初級階段。在網際網路下半場,不存在降維、升維,因為是多維度和複雜性的。因此在網際網路世界,有兩個非常衝突的特點反而是並存的:

1.個體自我獨立;

2.萬物互聯一體。

正因為它們合併在一起,我反而深受另外一部作品的影響,那就是《道德經》。不斷回看《道德經》時,它給我幾點啟示。

第一點,《道德經》裡邊所強調的就是萬物是相連的,這是它最核心的一部分,在這個部分裡如果把樹木看成彼此分化的,其實離這個很遠,如果看成互相聯繫的就很近,這個道就是一個能量場。

今天我們看網際網路,看互聯技術推動的市場,之所以會看到很多新興企業在很短的時間成為獨角獸,是因為重新的能量場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所以只要能打開邊界做相連時,就會在新的能量場裡,當然機會就會大非常多,這是《道德經》給我的一個啟示。

第二點,從老子的角度來講,你不僅僅是在追隨「道」,你更可以通過重新設定你在不同情境中的行為,從而實實在在地成了「道」。

如果你願意打開《道德經》看第一句、第二句,就會明白這是一個非常道,這是一個自我設定的部分。為什麼每個行業的重新定義者會得到新的機會,是因為在重新設計能量和場域,這樣的能量就是你實實在在成就你的道。

第三點,到底什麼叫「無為」。很多人認為「無為」這個概念是什麼也不做,並不是,無為不是不做,是你能不能引導更多的人朝著一個方向去做,可不可以連接更多的人,這才叫無為。

我常常看到很多人主持會議,整個會都是他在說,但其實他是個主持人,主持人如果做得好一定是無為的。他會引導所有的人沿著主持會議的話題把這個事情做完,這才是最好的主持人,而不是他講了多少話,甚至還有很多主持人很願意表達他的觀點,事實上這就變成了有為。

這是我和大家介紹為什麼我們要去理解《道德經》或者討論基本假設,這是今天我們在世界中要關注的最基本的底層的部分,如果不能很好了解它,就沒有辦法解決長期主義的問題。

所以我們開始從人的世界回到自然,你會一點一點回歸,這時一定要非常清楚地知道你變得有能量或者無能量時,你的能量來源於你對這個世界的善良,對這個世界心底的敬畏、關注和付出。

如果沒有溫和的力量來對待這個世界做聯結時,其實就沒有任何其他的機會。這種回歸到最純自然的狀態中,能量和自然之間的交互,是我們可以打好根基最根本的基礎。

所以當每個產品上市,當你去支撐一個員工,當你能真正推進這個社會進步時,其實你要問你的假設:

  • 你與環境的關係是什麼?

  • 你與組織使命的關係是什麼?

  • 你擁有能力的基本假設到底是什麼?

這是我特別想和大家分享的部分,也是我對長期主義的一些研究的視角。

因此我自己在寫《經營的本質》這本書時,四個基本要素中的最後一個要素,有關盈利的安排,我就用了一句話,這句話就是深具人性關懷的盈利。

如果盈利不能回歸到人性的關懷上,我認為在經營基本假設上已經出了問題,我也希望大家在盈利的同時能關懷到人性,關愛到自然,推動社會的進步,這應該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可以選的一條路,也是應該被接受的一條路。

(本文作者陳春花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本文為近日陳春花在《哈佛商業評論》「甦盛典·新商業TALK2018」上的演講內容。)

相關閱讀:

《企業文化到底是什麼?這幾位管理學大師全都講明白了》

《企業文化有什麼用?管理和創新憑什麼都要依賴它》

來源:春暖花開

原標題:陳春花:越是變化,越需要長期主義

最新更新時間:10/22 20:44

相關焦點

  • 文字帶來的溫暖和力量,你感受到了嗎?丨2020全國發電企業新聞年會...
    我相信,以真誠打磨的文字會帶給人溫暖和力量。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與好友去賀蘭山看巖畫和韓美林藝術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馮驥才先生的這句話。老廠在創新、新廠也在創新,無論身處什麼樣的企業,都要提高對「新」的敏銳感,對「新」的辨別能力,對「新」的技巧運用,這正是我們不斷發掘新聞線索,改進文風的落腳點。 要樹立「文化」思維。電力企業文化與生俱來就有其鮮明的特點,各個企業都總結出了符合自身特點的文化品牌,起到了文化育人、文化興企的作用。
  • 阿米巴經營與企業文化
    745次閱讀 作者:張晶   來源:中化新網    2018年06月27日 收藏   在我實際接觸企業家過程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對企業文化能為企業帶來的價值
  • 怪獸電影的下一站,災難片《終極颱風》帶來什麼樣的風聲?
    9月25日優酷的《終極颱風》剛上線便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風潮。這是業內第一部自然災難類別的網絡大電影,區別於上一年優酷「怪獸制燥」的跟風熱潮,為網大市場帶來了新的題材革新。作為主創方針對發行數據,反向邏輯推導而出的策劃方向,《終極颱風》或能改變感官體驗之下的影視風向。
  • 企業文化:為什麼企業凝聚力、向心力不夠,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企業文化模塊:文化是一種自然的影響力,它搶佔人的心智,引導人的思維,驅動人的行為。法制和金錢的力量都比不上文化的力量。企業與企業未來十年的競爭就是:企業文化的競爭文化分狼性與和諧。狼性文化就是:業績(績效)文化的形成與落地來自於反覆灌輸(即重複、重複再重複)統一人心的關鍵就是:重複
  • 企業管理的終極本質-熵 怎麼理解?|歐賽斯理念
    企業管理的終極本質是熵,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課題就關於「熵」的介紹。企業的終極本質就是「熵」,企業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企業的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大多數人會歸於失敗和平庸,有強大的外部力量才能對抗熵增的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屬於熱力學的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個重要推論就是:熵永遠在增加。「熵」就是用來度量」無序化」的標準。這個定律在物理學界的地位相當高。
  • B站文化認同的力量如此強大,那應該如何利用「文化」幫助品牌?
    這裡先引入一個概念:文化創新理論,即抓住社會變遷帶來的機遇,推動更有號召力的意識形態,幫消費者說出自己的主張,獲取身份認同。傑克丹尼爾的案例展開簡單概述下這個概念。傑克.丹尼爾的田納西威士忌,是一個成名已久的烈酒性酒品牌,但在1950年代早期,卻淪落為一個邊緣品牌,1955年傑克丹尼爾發起了一場新品牌運動,幫助其在後來十年的時間內,成為一家數十億美元規模的巨型企業。這場品牌運動的成功關鍵在於抓住了一次意識形態變化機遇,打造了一次成功的文化創新。
  •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第十二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提名企業...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第十二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提名企業簡介(排名不分先後)  編者按  光明日報和經濟日報日前發布第十二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同時發布了第十二屆「全國文化企業  企業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全國文化企業30強」提名企業名單涵蓋了出版、演藝、影視、智能應用等多個領域,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較強的典型性。
  • ...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
    【黃坤明人民日報撰文: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在人民日報撰文稱,發展文化產業,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是否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發展趨勢,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
  • 文化賦能促進聚變效應
    文化的生命力,體現在繼承發揚的過程,與現實發展緊密相連。  作為至關重要的精神力量,文化不斷激發著現實層面的各種創造性,並將新文化元素持續融入生活,不斷創造出新產業業態、新經濟增長點。  事實上,無論文化還是產業,生生不息的力量都源於創新。
  • 猴子理論與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談了很多年,沒有人把它與猴子聯繫起來,但是作為最聰明的動物之一的猴子,除了沒有邏輯推理思維之外,表現的智力與人很接近,用猴子來表述企業文化其實很貼切。 企業文化的作用是什麼?專家學者給出了很多答案,國外國內的也有所不同,有的說企業文化是凝固劑,可以凝固人心,有的說企業文化有導向功能,它可以提高企業的品牌美譽度,也有的說企業文化可以改變員工的心態,是企業制度能順利執行的保證。所有這些其實只說出了企業文化帶給企業的某一種作用,但是企業文化最根本的作用都沒有被表達出來。
  • 重劍無鋒,大音希聲——北大管理論壇「大變局時代的文化和企業領導...
    劉俏教授相信,「我們所找到的前進方向將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推動力量」,並希望在座與線上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與企業家可以在本次論壇中從多個角度對當今大變局下文化、價值觀、領導力、如何引領時代進步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與討論。Part主旨演講
  • 雙星名人集團組織開展首屆優秀傳統企業文化比武活動
    中工網訊 近日,雙星名人集團組織開展首屆優秀傳統企業文化比武活動,把雙星名人多年來始終堅持的文化治企、文化強企這一理念,用比武的形式進行展現,這是他們的一大創造。從把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三字經,結合自己的實際,創出每個崗位的行為三字經和工藝三字經,形成獨具特色的雙星新三字經,把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中,到創出中國人自己的ABW管理哲學、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再到用文化鑄造企業魂,是老汪海總在新時期,面對新挑戰,不斷創造性的總結和提煉的一系列管理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
  • 終極力量不過是騙人的小把戲
    奧坦離開之後把自己剩下的力量凝聚成為一顆銀河之星,銀河之星有著足夠創造世界的力量,同時也有著毀滅世界的能力。薩隆曾經說過,若是銀河之星終極力量爆發,能夠輕而易舉的產生黑洞,可見銀河之星的強大。第一層外殼破碎,導致銀河之星的力量再度升級,而升級過後,銀河之星的力量就算是阿波羅也無法掌握。在地球上,大地星神蓋亞感受到了銀河之星的召喚,但是在見到迪路後,發現銀河之星外形改變,蓋亞也是難以相信。第一層的保護殼破碎導致銀河之星的力量升級,可這真的是銀河之星的終極力量嗎?
  • 長三角企業文化建設合作交流論壇在上海舉行
    推進長三角企業文化建設合作交流,就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建設具有時代特徵、體現企業個性的企業文化,以文塑企、以文彰企,構築新時代的企業使命、企業願景、企業價值、企業精神、企業力量,引領廣大企業員工奮進新時代,推動企業成為創新發展的主戰場、主力軍,打造更高質量發展的企業集群。
  • 能為企業帶來什麼好處?
    能為企業帶來什麼好處?數位化轉型具體落地有著落,超自動化開啟RPA紅利時代文/王吉偉7月27日,賽迪智庫工業新詞話欄目報導了一個新詞:超自動化,英文是 Hyperautomation。Hyperautomation是Hyper和Automation的合成詞,翻譯為超自動化。當然,你也可以稱之為超級自動化,卻總感覺這不夠貼切。
  • 在不同的文化領域激活數學文化力量,凝聚地球人創造力
    隨著社會的需求,數學發展起來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文化現象,並逐步推動著人類進步,形成了數學特有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種力量,誰不想擁有?於是地球村的人紛紛把數學文化的語言力量、工具力量、理性力量等等等等,瘋狂搶去,據為己有,但又擔心別人家搶去的多,自己吃虧了,為了公平,大家商定,每隔一段時間,就開一次交流大會,大家資源共享嗎。
  • 廣西思政讀書會走進企業 打造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業文化
    廣西新聞網南寧9月29日訊(記者 吳婷婷 實習生 陳書雅)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國資委主辦,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承辦的2020年「悅讀啟迪思想 經典照亮人生」思政讀書會分享活動(企業專場)9月28日下午在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舉行
  •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儘管已有研究人員從神經活動的快照中模擬了基本統計數據,但LLNL的方法是獨特的,因為它可以模擬神經元文化的時間動態-這些神經網絡的演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其了解神經社區結構,社區如何演變以及結構如何在實驗條件下變化。雖然目前的這項工作是為2D片上大腦數據開發的,但該過程可以很容易地適應LLNL的3D片上大腦。
  • 中國企業出海 如何跨越文化差異這道坎?
    在西方學術界和商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企業文化引領商業戰略。「出海」正在成為中國巨頭企業的重要戰略方向。大批中國企業如阿里巴巴、美的、百度、京東都在努力布局國際化道路。然而,由於中西文化差異不同,跨國企業深入東道國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跨國企業勢必會受到東道國文化的影響。如何打破文化差異壁壘,國家文化如何影響企業文化,是企業出海前應當思考的問題。
  • 文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基,無限極(中國) 「思利及人」體察員工狀態
    這道主觀題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大家在回答的時候很容易受慣性思維的影響,往往會忽略——企業文化也是擇業時務必考慮的一大要素。一家企業待人處事的態度,通常會通過企業文化反映出來。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在文化面前,戰略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