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凌宗成副教授帶領的行星科學團隊有關嫦娥三號「玉兔號」月球車月表就位探測數據分析的研究論文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該雜誌同時將文章作為亮點研究成果發布新聞稿予以報導。論文題目為:「Correlated compositional and mineralogical investigations at the Chang』e-3 landing site」。
2013年12月,我國成功發射「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這是時隔近40年以來人類太空飛行器再次登臨月球表面巡視勘察。嫦娥三號著陸於雨海北部地區(340.49°E, 44.12°N),最近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已將其命名為「廣寒宮」。
與月球衛星遙感探測不同,「玉兔號」月球車就位巡視勘察可以獲得更為精細可靠的月表物質成分特徵,並為月球遙感研究提供新的「月面真值」。特別是,嫦娥三號著陸於一個直徑約450米的年輕月球撞擊坑−「紫微坑東側的新鮮撞擊濺射物上,因而通過「玉兔號」巡視探測的月壤成分可以揭示該地區年輕月海玄武巖的化學成分特徵。
該項研究綜合採用 「玉兔號」月球車所搭載的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APXS)和紅外成像光譜儀(VNIS)數據解譯嫦娥三號著陸區月壤及其代表的月海玄武巖化學元素含量與礦物成分信息。研究結果表明,與已有Apollo和Luna月球取樣以及月球隕石收集過的月海玄武巖不同,「玉兔號」月球車發現「廣寒宮」附近的月海玄武巖是一種新型月海玄武巖,含有較為豐富的橄欖石和鈦鐵礦礦物。這不僅證實了之前遙感研究的推測,而且更為確切地表明橄欖石礦物成分趨向於富鐵的礦物端元。
該研究聯合採用APXS和VNIS這兩套獨立的月表物質成分探測數據,推導出自洽的礦物成分結果並相互交叉驗證,從而獲得了新型月海玄武巖的可靠的礦物化學信息,為研究月球晚期火山活動和巖漿演化機制提供了新的約束。
該項研究由山東大學作為第一和通訊作者單位,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等七家單位合作完成。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等課題聯合資助。
來源於山大視點
編輯/張子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