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大眾期待已久的中國空間站部署任務也終於安排上了日程。正當大夥都認為一雪前恥的時候,大家不知道的是中國其實並沒有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這又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回顧!
在航天愛好者心裡,國際空間站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中國拒之門外!而網上最貶低的說法就是:一幫學霸不樂意帶學習不好的人玩。好吧,我承認,在1998年國際空間站第一個核心艙升空時,中國的航天力量都是非常薄弱的,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當時國外國外的情況!
外部:利益牽扯的關係。來看國際空間站的三大頭美國、俄羅斯、歐空局三家都具有火箭運輸和建設空間站的技術,他們作為空間站建設的主力,美俄有實打實的技術,歐盟有錢。其他幾個小國家跟在後面,除了日本後來可以發射貨運飛船其他的都只是小打小鬧,短期內並不會成氣候,而中國不是,中國一旦加入空間站,很可能會對國內航天技術的發展有著質的飛躍。因為,中國的學習能力太強了,而且中國在那個時候航天技術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且工業基礎也比較硬實。這個時候不讓中國上國際空間站,就是為了減緩中國的載人技術和太空領域的發展。這也許並不是美國的一廂情願,而是整個聯盟所有的想法。畢竟無論是歐美俄強大的三巨頭誰也不會願意,在太空領域又多出一個對手!
國內形勢:經濟上當時中國的經濟並不允許過多的參與進國際空間站的項目,要知道國際空間站每年的運作成本高達幾十億美元,這並不是一個剛剛起步的國家能夠分擔的起的,一個要技術沒技術要錢又沒錢的國家就算上了空間站,也沒有話語權。技術上每一個國家對自己的技術都是嚴格保密的,雖然說中國的學習能力很強但花高額費用去學習這點皮毛,是不划算的,不如自己摸索來的實際。當時領導層也出現了分歧,有人主張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也有人提出了反對。就當時中國的情況而言,加入空間站並不會有太大的收穫,更多的是經歷的付出,這無疑是加重了中國航天工程的負擔。所以,三步走計劃如期舉行!!!
我們大致回顧一下,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歷程!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從酒泉起飛,飛行了21小時成功返回內蒙古!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發射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
2003年10月15日9點整,神舟五號帶著航天員楊利偉成功起飛,歷經21個小時成功返回著陸場,中國一舉成為繼蘇聯/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成功載人航天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9點整,神舟六號成功發射,帶著兩名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在太空駐留了4天後成功返回,第一次實現了多人多天的載人任務!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起飛,這是學長記憶中最熟悉的一次飛行,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執飛了這次任務,而最重要的是中國人第一次出艙行走,翟志剛把腳印留在了太空。這次飛行不但驗證了中國也有太空出艙的能力,也釋放了一顆伴飛衛星,為未來的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的伴飛任務打基礎!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實驗艙成功發射。同年11月01日,無人飛船神舟八號發射升空,這次的目標是與天宮一號實驗艙進行對接。11月3日成功對接,標誌著中國成為繼蘇、美後第3個自主掌握次自動交會對接的國家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帶著中國首位女性航天員成功起飛,三名航天員景海鵬、劉洋、劉旺順利升空,並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發射,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順利升空。 同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順利升空,這是聶海勝的第三次行,這次他與他的同行陳冬,在太空駐留了30天的時間,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兩名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j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出發與天宮一號對接。這是三步走計劃中,第二步的最後一個任務。隨著該任務的成功,第二步圓滿成功!
簡述一下三步走:第一步,載人返回。第二步,出艙活動、短期空間實驗室和貨運。第三步,打造空間站。中國已經順利的完成了三步走的前兩步,我們最期待的第三步也即將邁開步伐即將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站!中國航天作為眾多科技領域發展的最好的項目之一,是值得令我們所有人驕傲的。中國最拿手的就是拍打西方國家的臉,落後不過是一時的。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接納了16個國家的合作,這裡面甚至有印度和日本,這也表現出了中國在科學發展方面的不計前嫌、海納百川!這才是一個大國該有的胸懷!
感謝閱讀,中國航天未來可期,為中國航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