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教授張曉泉:經濟學家眼中的金融科技創新

2020-12-04 雷鋒網

導語:經濟學家眼中的金融科技。

本文作者:恆亮

7 月 8 日,第二屆 CCF-GAIR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進入了第二天的議程。當天上午,香港科技大學資訊、商業統計及運營學系教授張曉泉(Professor Michael Zhang)為大會帶來了題為《經濟學家眼中的金融科技創新》的分享。

嘉賓介紹

張曉泉,2006 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管理學博士學位,此前在清華大學獲得管理學碩士、工學學士和文學學士學位,其論文多次在重量級學術期刊發表。擅長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大數據的產生、傳播和處理,包括信息產品的定價策略、大數據營銷、商業人工智慧以及網際網路金融等。張曉泉是美國知名華人社區 MITBBS 創始人,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信息系統研究)的高級主編,同時還身兼招商證券、中國移動、華為、香港數碼港、阿里巴巴旗下湖畔大學等公司和機構的高級顧問。

AI 需要金融

張曉泉教授在演講中表示,自大數據、機器學習興起以來,大家都表示應該並大力推進用大數據和 AI 技術來研究金融領域。但其實 AI 技術也需要經濟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經濟學方法也可以助力 AI,應用於研究大數據的產生、傳播和處理。

目前,大家都在用大數據做人工智慧,但因為出發點和目標不一樣,因此能回答的問題也就不一樣,經濟學家和機器學習專家研究的人工智慧問題就非常不同。機器學習目前在做的事情更多是預測和分類,這兩種問題的底層都是統計學,統計學家解決能不能用數學的方法來描述隨機性,人工智慧歸根結底是需要機器去分析哪一種結果是最可能出現的。

本質上經濟學家的研究目標更多是去解釋事情的底層機制是怎樣的,而計算機只能根據固有機制給出一個答案。因此雖然有媒體報導稱金融領域的許多崗位即將被 AI 替代,但張曉泉教授認為未來人類不會沒有工作可做。

他認為金融市場真正在做的是讓資源更好地分配,歷史上金融科技發展的每一個時代,比如最早我們開始用紙幣,後來有信用卡,現在是區塊鏈的出現,不同的技術雖然一直往前發展,但其實都是讓人類越來越有效的做資源分配。

金融與 AI 相互融合

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目前學術和工業界,金融和科技領域的相互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在商業智能方面,張曉泉教授總結了數據到價值的轉化鏈條:數據-信息-知識-能力-策略-價值。

他表示數據首先要變成信息,信息變成知識,知識變成能力,能力變成策略,策略變成價值,這個鏈條是非常重要的,每一步不可缺。數據首先通過場景得到信息,信息組織起來得到體系,變成知識,知識轉化成能力,能力系統構又成了策略,策略的執行產生價值,這個邏輯非常清楚。

真正產生商業智能,不是說我們有了大數據就可以了,也不是說我們有了海量數據就能夠立刻做出有價值的東西,其實整個鏈條是這樣的一個邏輯,缺一不可。

決策問題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其實有一個輕重緩急之分。張曉泉教授認為,其中第一個是 certainty,也就是 100% 會實現的。下一個是 Risk 風險,有概率的。下一個是 black swan,也就是小概率事件,雖然概率小,但會發生。再下一個是 ambiguity 模糊性,「比如即便我有世界上過去所有股市的數據,我仍然不知道明天會漲還是會跌,因為有很多影響的因素」,這就是模糊性。最後一個是 Radical Uncertainty,恐怖襲擊我們知道它會發生,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在哪裡發生、怎麼發生。「當你有這種 Radica Uncertainty 的時候,你是沒法描述這件事的,你沒法寫一個模型說怎麼預測恐怖分子究竟會怎麼樣去做」。

在這五個級別的問題中,第五級的問題是沒辦法解決的,第四級的問題我們有沒有辦法解決,目前正在研究。張曉泉教授覺得大部分的是在第二級層面上解決問題,他認為世界上大多數問題也的確是第二級的。「比如說我要預測這個圖片是貓還是狗,其實這個事沒有那麼多黑天鵝事件,大部分問題可以在第二級能夠解決」。

但張曉泉教授同時表示:「有些問題,比如談到股票市場,可能你就沒法在第二級解決,你即便知道世界上所有信息,你也不知道預計明天股票的概率。這就超出了第二級別的範疇,這是整個行業未來努力的一個方向」。

更多詳細的演講內容參見雷鋒網後續的深度報導。

雷鋒網原創文章,網站轉載請至雷鋒網官網申請授權。歡迎熱情討論,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港科大張曉泉教授演講全文:經濟學如何優化AI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
    會議第二天,香港科技大學資訊、商業統計及運營學系教授張曉泉(Professor Michael Zhang)帶來了題為《經濟學家眼中的金融科技創新》的主題演講。是美國知名華人社區 MITBBS 創始人,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信息系統研究)的高級主編,同時還身兼招商證券、中國移動、華為、香港數碼港、阿里巴巴旗下湖畔大學等公司和機構的高級顧問。在本次演講中,張曉泉教授從AI 需要金融、金融與 AI 相互融合、決策問題等三個方向向與會觀眾介紹了AI在金融領域的創新與應用。
  • 專訪港科大教授張曉泉:AI目前多做預測分類,還需經濟學發現因果關係
    在近期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的第二屆CCF-GAIR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上,張曉泉教授分享了這番觀點。張曉泉現任香港科技大學資訊、商業統計及運營學系教授,此前求學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分別獲得管理學博士和管理學碩士學位。
  • 元聚帆茂捐贈並冠名港科大兩位教授!
    元聚帆茂捐贈並冠名港科大兩位教授!) 8月10日,香港科技大學第五屆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在線上舉行。帆茂投資董事長、元聚資本董事長黃立偉先生向母校香港科技大學捐款,並設立「黃立偉商學教授席」。
  • 港科大(廣州)預計2022年開學
    記者從會上獲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下簡稱「港科大(廣州)」)去年9月獲教育部批准籌建,今年7月新校園已完成平整,即將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建設團隊已入駐集中辦公,新校園的校長也正在全球公開招聘,未來5年內還將在全球招聘400名博士後、研究助理教授,800名行政崗位職員。港科大還在清水灣校園連續3年開展「先導計劃」,試行廣州校園課程,目前共招收約260名研究生。
  • 港科大(廣州)擬全部跨學科,將設這些前沿研究領域
    10月29日,香港科技大學舉行媒體簡報會,由港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及廣州校園首席設計師顧問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KPF代表介紹廣州校園最新進展。港科大還在清水灣校園連續3年開展「先導計劃」,試行廣州校園課程,目前共招收約260名研究生。新一年(2021-2022學年)招生正在報名進行中。預計2022年9月1日正式開學。 港科大校長史維教授表示,港科大教學未來將著眼於培養跨學科人才。港科大(廣州)位於廣州南沙,毗鄰廣深港高鐵慶盛站,距離香港西九龍高鐵站只需30分鐘,首階段將培養4000名研究生,計劃於2022年9月正式開學。
  • 港科大(廣州)首次公布辦學細節,5年全球招聘400名教師
    10月29日,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港科大)舉行媒體簡報會,由港科大校長史維教授、首席副校長倪明選教授、副校長(研究及發展)葉玉如教授、KPF執行總監鄭逸雅等介紹廣州校園最新進展。自去年9月獲國家教育部批准籌建以來,港科大(廣州)在學科規劃、組織架構及校園設計方面等均取得積極進展。新校園今年7月已完成平整,部分建設團隊已入駐辦公,而新校園的校長亦正進行全球公開招聘。
  • ...廣州)全球招聘|香港科技大學|倪明選|廣州南沙|智慧校園|教授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豪通訊員 羅瑞嫻圖/廣州南沙發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下簡稱港科大(廣州))首階段將培養4000名研究生,計劃於2022年9月正式開學。未來5年內將在全球招聘400名博士後、研究助理教授、800名行政崗位職員。
  • 香港校園 : 媒體報導 | 港科大300萬獎學金等著你,快來申請!
    香港科技大學(HKUST)向來勇於追求創新,是首個在大學內成立跨學科學術部門的香港大學,今年更將推出嶄新的課程架構「Major+X」,揉合傳統主修和新興熱門主題如人工智慧。香港科技大學在2020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第一,其畢業生在2019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排名第十,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 張潼加盟創新工場 與李開復牽頭組建港科大聯合實驗室
    張潼加盟創新工場 與李開復牽頭組建港科大聯合實驗室  Evelyn Zhang • 2019-03-21 13:48:10 來源:前瞻網
  • 港科夜聞丨香港科大研究人員開發出交互式工具ATMSeer
    1、香港科大研究人員開發出交互式工具ATMSeer。6月1日,香港科大、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為ATMSeer的交互式工具,首次讓用戶能夠查看以及控制自動化機器學習系統的工作方式。
  • 香港校園 | 港科大再獲越秀集團慷慨捐款八千萬元 支持大學拓展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繼2019年獲內地大型綜合性企業越秀集團(越秀)捐贈港幣一億元後,2020年再獲慷慨捐贈港幣八千萬元,用於支持大學在「港科大一體
  • 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一周年 助力香港成生物科技及創新金融樞紐
    原標題: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一周年 助力香港成生物科技及創新金融樞紐   香港交易所進行的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於2018年4月30日正式生效,便利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   30日是新上市制度落實一周年,香港的資本市場聚集了更多不同類型的上市公司,市場更多元化、更富有活力。
  • 直播預告|今晚八點,與香港科大教授謝丹陽一起探討文明社會中的...
    香港科大商學院聯合零壹智庫共同推出《袁老師訪談錄》直播訪談欄目,聚焦在科技與商業領域,訪談知名學者和企業家。本期將訪談香港科大(廣州)社會樞紐 署理院長、香港科大經濟系講席教授謝丹陽,話題為「聽診未來,長遠趨勢與轉折點」,4月29日(周三)20:00-21:00,歡迎參加。
  •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全球招聘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豪 通訊員 羅瑞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下簡稱港科大(廣州))首階段將培養4000名研究生,計劃於2022年9月正式開學。未來5年內將在全球招聘400名博士後、研究助理教授、800名行政崗位職員。
  • 美國經濟學家James R. Barth一行來訪分布科技
    5月29日,中國央行前高級顧問、美國聯邦住房貸款銀行經濟學家 James R.Barth 一行來訪分布科技,分布科技創始人、CEO 達鴻飛先生、資深架構專家胡凝先生進行了熱情接待,雙方圍繞健康醫療、金融科技等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 港科大博士畢業後,我主動申請來南沙工作
    那是2008年的秋天,我剛剛到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我的導師吳景深教授有一天和我說:「呂冬,有空去我們組在南沙的研究中心看看吧。」於是,第二天,我就奔赴南沙了。我記得,當時我是坐大巴去的,路上花了五六個小時才到了南沙。最後,車停在了「舊鎮」。
  • 經濟學家向凌雲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2019年1月22日,旅美著名經濟學家向凌雲博士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聘請其擔任該院新興產業金融方向特聘教授,任期三年。這是自向凌雲2013年起,擔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邀研究員以來又一個重要的學術職務。
  • 張彧通:科技、金融創新與監管,三要素博弈是正方向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張彧通/文 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如同孿生兄弟。金融活動越是複雜豐富,金融監管的故事也越風雲詭譎。在美國、英國等金融行業發達的國家中,金融領域的「捉放曹」和「無間道」屢屢上演。近幾年來,金融創新與監管的故事又多了一個主角——金融科技,和幾個全新的註腳——智能金融、監管科技。
  • 香港校園 | 港科大研發全球最堅固的聚合物納米薄膜
    高平教授(左二)、其博士生顧其傲(右二),以及港科大設計與製造服務所的張樹君(左一)和李清(右一)。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極薄的聚合物納米薄膜。這塊薄膜不僅較同一質量(mass)的不鏽鋼堅固二十五倍1  ,同時亦具備透明、透氣及防水特質,更可調教當中的氣孔大小,適用於製造可穿戴式裝置、醫療防護產品、海水淡化濾膜、太陽能電池及應用於其他前沿科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