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北京報導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之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影響。
為拯救企業,各地扶持政策頻出。不過,倉促出臺的政策,許多並沒有觸及中小微企業的痛點。
為此,魅KTV董事長、桔子酒店創始人吳海先是在微信公眾號上公開發聲,隨後又直接通過正規渠道諫言,提出「政策直接簡單,增強信心」、「變暗補為明補」等主張,並建議儘快將社保基金減免這些簡單直接的政策迅速落地,增強企業信心。
「國家已經真金白銀的拿出錢了,我只是希望把錢花在刀刃上,把錢的效應發揮到最大,取得最好的效果,我絕不是為了自己發聲,因為我們投資人還有錢,有信心的話可以接著往裡投錢,但是更多的企業沒錢投了,如果他們沒有信心的話就只能破產了,所以這是我發聲的初衷。」吳海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向上諫言
事實上,2月11日,吳海公開發聲的第二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要求,各地各部門要建立企業應對疫情專項幫扶機制,紓解企業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困難。通過減免國有物業房租、下調貸款利率、延期還本付息、完善稅收減免政策等,實施臨時性支持措施。
其中,完善稅收減免政策方面,國家稅務總局公布了多項新的免稅政策。
但在吳海看來,比稅收減免更加急迫的是企業現金流問題。
「稅收的政策是一個長期的影響,下一階段疫情過去了,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這個關鍵點是解決眼前的信心問題。所謂信心,就是企業對政策預期有確定性,能夠明確計算出自己能生存多長時間,然後再決定自己是有信心先抗住,還是採取裁員甚至破產等措施。說到對受衝擊大的行業免稅,其實現在旅遊行業、文化娛樂基本都沒收入了,也就沒什麼稅要交了,交稅是生意恢復之後的事,眼前最著急的是生存問題。所以,我覺得現在免稅作用有限,先解決生存問題、解決現金流的問題才是更主要的。」吳海說。
據了解,此次吳海直接向上諫言,就提出要解決信心問題。目前看來,企業對疫情在4、5月結束是有信心的,但是對是否能撐到那時候沒有信心,因為沒有收入之後,現金流壓力增大,所以幫助解決現金流問題就能增強信心,同時,這也需要政策速度加快,如果在企業裁員後政策才落地,將會給就業帶來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吳海指出,原本的暗補應該變成明補,企業才好明確算出政策對現金流的影響。
「比如社保,緩交也好,退保也好,其實直接免繳最直接,企業立刻就可以知道對現金流的影響。事實上,很多政策本質上都是在補貼,比如說租國有的樓免租金,雖然看著是國企給租戶免租金,但是國企虧的錢實際就是國家的錢,實際等於國家拿錢來補貼了;另外,國有的樓對外租的佔市場比例太低,這個政策影響面太小,不如把暗補的錢直接拿出來用於所有受影響企業的租金補貼,無論他們租的是國企還是私企的樓,這樣既快也公平。」吳海說。
不僅如此,在他看來,國家的這種暗補很多,例如給銀行貼息,實際上本質就是替企業交了部分利息,這也是屬於暗補。如果將所有的暗補都變成比較直接的明補,也比較容易公平分配資源。
在資金用途上,企業可以用於支付利息、交租金,也可以直接補到養老、社保上,對企業來說都是現金流。如果補到社保中,還可以讓現在不能開業的企業實現「失業不失崗」的做法,減輕沒法營業的企業的壓力,同時,也能讓因企業無法營業實際處於失業狀態的員工基本權益有更大的保障。
事實上,李克強也表示,鼓勵地方綜合運用失業保險基金結餘等資金加大援企穩崗力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實施緩繳或返還部分社保費等政策。
讓企業活下去
讓企業活下去,也是為就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2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時,統籌做好「六穩」工作,儘可能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
事實上,在「六穩」中,之首就是民生之本的「穩就業」。
「為什麼保就業,因為我們國家經濟現在轉向消費拉動,老百姓有錢才去消費的,所以得保就業。就業就不分高低貴賤了,收入本身比較高的人,事實上消費影響也不大,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是各個地方怎麼理解中央政策。」吳海說。
比如,社保方面,最好由國家統一調配,而不是各地方自己來,因為雖然全國是有盈餘,但是東北等地社保可能都是虧空的,就比較難落地。此外,由於地方財政吃緊,無論是社保返還或是其他利好政策,地方可能會更願意投入到對未來經濟增長空間大的企業,但是這類企業不一定對就業有好處。
「像總部企業、高科技企業,招人不一定多,把錢補在這些企業可能有一些貢獻,但是就業問題就不一定得到最有效的解決。現在的問題是既要保增長又要保就業,所以我覺得是要平衡好的,各地應該從大局出發,地方是按照受損失最大的行業來補,還是看對就業最有好處的行業來補,還是看GDP貢獻大的企業來補,這個要衡量好。」吳海表示。
在他看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都是就業主力,第二產業肯定應該優先補,因為社會首先是需要產品然後才是服務,這樣既解決就業,也解決了各種產品的生產,能滿足需求,提供現實的消費品,但補完第二產業後,第三產業重點補哪些應該綜合考慮。
一個尷尬的現狀是,旅遊、文化行業受到的打擊是最大的,但現有的地方政策實際上是不補這些行業的。
「電影院、健身房這些企業,如果沒有什麼相對的政策的話,第一波裁員馬上就要開始。實際上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樣,我們現金流只有那麼多,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我們可能資金雄厚一點,但如果社保政策不變,裁員是一定的,因為員工已經不上班了,給員工一部分錢我心甘情願,也好協商,但是企業不營業還要交社保就壓力比較大,雖然說可以滯後給,但也還是要給,萬一到時候經濟不是太好,一下補交那麼多怎麼能交的上呢?這就會影響信心。所以,政策要直接、明確才能給人信心,補充現金流要直接、要快。如果出臺一個政策,要申請這個那個,信心就很容易受影響。」吳海說。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