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本身不能進行核聚變,那麼如此豐富的元素是從何而來的?

2020-12-04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我們所在的地球,是由92種常見元素所構成,另外加上26種短時間內可以存在的放射性以及人工合成元素,將有118種元素,正是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我們地球現在的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同時也支撐著生物圈中各種動物和植物的存在。據研究,這些元素在地球剛誕生時的46億年前就已經出現,那麼,這些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呢?是通過地球自身內部的核反應而出現的嗎?

人們對物質組成的認知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無論是古希臘的水、土、火、氣四種元素說,還是我國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說,都在試圖揭示宏觀世界的微觀組成。到了近代,科學家們根據物質的性質不同,逐漸發現了30多種元素,而到了19世紀中葉以前,元素的種類已經拓展到50多種,而這些所發現越來越多的元素之間,到底是彼此孤立還是存在著某種聯繫,一直困擾著人們。直到19世紀60年代末,俄羅斯科學家門捷列夫在對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數進行排列時,發現了不同元素之間在物理和化學特性方面具有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繪製了最原始的元素周期表,從而為現代化學體系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受於當時條件的限制,門捷列夫並未就元素為何出現這種周期性的變化規律做出解釋,直到1911年,紐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利用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發現了質子的存在,繼而提出了原子核的結構模型,並提出了「中性粒子」的預言,人們才逐漸意識到具有不同原子序數的元素,其質子數的差異,決定了不同元素之間呈現出的不同理化性質。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又利用釙加鈹作為放射源,去轟擊氫、氦、氮等元素發現了盧瑟福所預言的「中性粒子」,即中子,使得人們對微觀粒子的組成又有了新的認知,那就是質子決定元素的種類,中子決定著元素的同位素。

通過天文學家們的長期觀測和研究,普遍認為我們所在的地球包括太陽系,都形成於46億年之前在此區域濃密的星雲物質,在引力擾動的影響下,這些星際物質不斷發生吸聚和坍縮作用下緩慢產生的,那麼無論是太陽也好,太陽系的各大行星也好,其組成物質也應該來源於這些星際物質。而通過對太陽組成物質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太陽是以氫和氦等輕物質為主要組成,而地球相對於太陽來說,無論是元素的種類還是「均衡」程度,都要遠遠大於太陽,那麼這就表明地球的組成物質,並非來源於太陽的核聚變,更不可能來源於地球內部的核反應,因為地球內部,不論是溫度還是壓力都遠不及太陽,不可能產生這麼多的重元素,這些元素的來源必定另有出處。

要分析這個問題,不得不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剛開始的階段,在體積無限小、質量無限大的奇點發生爆發之後,在普朗克時間內推動空間大暴漲,在極短的時間內能量發生衰變,逐漸產生自由原子和電子,這個時期由於宇宙的整體溫度還非常之高,這些基本粒子還無法結合形成原子核,光線也無法從這片等離子體中逃離出去。直到大爆炸之後的38萬年之後,隨著宇宙溫度的冷卻,質子和中子才得以結合成宇宙第一批中性原子,由於氫和氦的結合比較容易,因此這時的中性原子以氫居多,佔據了90%以上,宇宙空間中充斥著由氫和氦所組成的濃密星雲,為後來宇宙天體的演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

後來,在引力擾動的影響下,這些星雲物質開始發生聚集,無數星雲團開始形成,在這些星雲團中又逐步形成了諸多物質分布更加密集的區域,並逐漸向其中的中心點發生坍縮,使得中心區域的質量不斷增大,同時在被吸聚星雲氣體不斷碰撞和引力勢能轉化的條件下,使得中心區域的溫度不斷提升,最後在量子隧穿作用下,溫度達到1000萬攝氏度以後,氫原子中的質子就會突破原子間的庫侖力進入其它氫原子中,從而引發質子與質子的鏈式核聚變反應,宇宙中最原始的一批恆星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而這些恆星所吸聚原始星雲的數量,決定了恆星的原始「尺寸」,這個質量的大小,決定了恆星內部核聚變所依賴的溫度和壓力環境。當恆星質量較小時,通過質子與質子的鏈式核聚變反應所生成的氦,沒有足夠的環境來支撐後續氦的核聚變反應,最後當氫消耗完畢之後就會形成紅矮星。而當恆星質量較大,因核聚變而產生的氦,可以在更高的溫度之下完成接下來的核聚變,從而產生碳,並且隨著質量的繼續增大,依次將會在核聚變後形成氧、氖、鎂、矽、磷、硫、鐵這些元素,從而形成恆星從外到內原子序數逐漸增大的層級結構。

對於恆星內部的核聚變來說,能夠維持其穩定的關鍵因素就在於溫度要足夠高,也就是說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要大於反應所需要的能量輸入。而鐵作為比結合能最高的元素,它要發生核聚變,所需要輸入的能量要大於釋放的能量,因此一旦恆星內部核聚變產生了鐵元素,那麼就意味著恆星的生命快走到了盡頭。那麼,宇宙中比鐵元素原子序數要大的元素是怎麼來的呢?這得歸功於超新星爆發了。

當大質量恆星完成主序期使命之後,內部核聚變的減弱,使得向外的輻射壓降低,從而恆星外部物質的重力作用將佔據上峰,將會出現急速地向內坍縮現象,恆星內部電子簡併氣體的電子將會被原子核所捕獲,使得間並壓進一步降低,坍縮現象會變得越來越劇烈。在此過程中,因電子俘獲反應所釋放的能量,將在恆星內部激發重啟核聚變,使恆星產生不可控的核聚變,於是在坍縮作用的加持下,會產生劇烈的激波向外反彈,從而將除恆星內核以外大部分的組成物質從恆星中剝離出去,引發超新星爆發,有時爆發的能量十分巨大,甚至可以將恆星的核心也炸毀。由於超新星爆發的能量極高,溫度可以達到上千億攝氏度,在這種高溫下,所釋放的大量高能中子,將會與之前恆星核聚變形成的鐵及以下元素進行結合,形成其它更多的重金屬元素,從而飄散在宇宙空間中。如果剩餘的恆星核心部分沒有被炸毀的話,則繼續發生著物質坍縮,根據剩餘核心的質量不同,將會演化為中子星或者黑洞。

因此,太陽系所在區域的前身,應該是由上一任大質量恆星在完成超新星爆發之後所形成的星雲物質所組成。在漫長的引力擾動作用之下,重複著恆星的誕生歷程,太陽吸聚了這片星雲絕大部分的氫氦等物質,剩餘的物質則繼續在距離太陽較遠的軌道處聚集,逐漸演化成了固態行星和氣態行星。我們地球上所看到的這些常見元素,實際上都見證著奇點大爆炸之後宇宙無比漫長的發展演化歷史。

相關焦點

  • 構成地球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什麼說鐵元素是核聚變的終結者?
    從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上的物體,再拓寬視野進入太陽系,然後是銀河系,再到更加廣袤的河外星系,共同組成了我們可觀測宇宙的一部分,而這些宏觀物體都是由微觀原子構成,而微觀原子又由於質子和中子的不同組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那麼,我們追根溯源,這些物質都是怎麼來的呢?
  • 構成我們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何鐵元素是核聚變的終結者?
    這個話題還是非常值得討論一下的,世間萬物包括地球上的動植物、微生物等生命體,巖石礦物、大氣層、水等非生命體,以及仰望星空看到的繁星、星系,等等這一切都源頭都是138.2億年前的那個奇點,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最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物種,或者說不同的元素構成不同的物質。那麼本質出來了,只要去尋找元素從哪裡來就可以了。
  • 《流浪地球》中的重元素核聚變技術是什麼?現實中能夠實現嗎?
    要知道這一萬多個巨大的行星發動機肯定是非常強大的,否則也不可能將地球推離太陽系,讓地球成為流浪行星。而且如此多的行星發動機也需要很多燃料才行,這種燃料必然非常常見才行,否則就無法滿足它們的運行。對此,《流浪地球》中也進行了解釋,這些行星發動機都是應用了核聚變,使用的燃料就是地球上非常常見的石頭,只有這種常見的容易處理的石頭才能夠滿足上萬座行星發動機的需求。
  • 我們從何而來?每個人都由恆星物質組成,恆星如何造出各種元素?
    人生在世,我們總會有所疑問,我們是從何而來的?是什麼組成了我們的身體、大腦以及神經血液?其實,從物質構成上來講,我們的身體、大腦以及神經血液和地球上其它千千萬萬種物質一樣都是由各種元素所構成的。是的,就是我們在元素周期表上 所見到的那些元素。
  • 宇宙中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何大爆炸之後,宇宙中會形成各類元素?
    在大爆炸發生的38萬年之後,第一批原子產生,最早的一批恆星也出現了,第一批恆星是藍巨星,它們的的主要組成物質是氫元素和氦元素,伴隨著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氧元素和碳元素開始在恆星的內部形成,這個時候,恆星和恆星之間、星系和星系之間發生了碰撞,導致了很多新的元素和物質形成。
  • 如果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停止,地球多長時間會陷入黑暗?
    宇宙的「基本粒子」隨著宇宙大爆炸誕生之後,又經過了數十萬年的演化,才形成了宇宙最初的元素氫和氦,其中氫佔到了宇宙總質量的90%,這個時候的宇宙還沒有其它元素,更沒有各類天體,那麼其它的上百種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其實大部分都是由氫演化而來。
  • 很多元素都能進行核聚變,為何人類只造了氫彈?
    理論上,只要在鐵元素之前(不包含鐵元素)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製造聚變蛋,只是條件高低難易程度各不相同而已,那麼請問,有更簡單為什麼要選擇那麼難的,於情於理都不合適!撇開氫彈不說,上圖是各種元素的聚變產物以及聚變條件,最後一欄是相對於太陽的質量!
  • 宇宙中的各種元素到底從何而來,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宇宙中的萬物,都是由各種元素通過無比精巧的組合而構成的,那麼,宇宙中的各種元素到底從何而來,又是怎麼產生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宇宙中各元素的前世今生。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是由質子、中子以及電子等基本粒子構成,其中原子核內質子的數量決定了元素的種類,例如原子核內只有一個質子,它就是氫,有兩個質子,它就是氦,其他更重的元素以此類推,具體可參見元素周期表。
  • 太陽時刻進行著核聚變,表面溫度5500度,為什麼太空卻是冰冷的?
    每天早晨隨著太陽的升起,地球的溫度也在不斷上升,在人類的眼裡,太陽就是我們的母親,它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和光明,帶來了生命生存的根本。沒有太陽的光和熱,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沒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會有氧氣的更新,沒有氧氣地球生命和人類也就難以生存下去。
  • 核聚變能夠產生鐵元素,為什麼恆星最終結局卻不是變成鐵球?
    引言:上個世紀的核物理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實驗發現核聚變反應是一種產生多於核裂變反應五倍的產能方式,因為它伴隨著基礎元素不斷擴張。核聚變最初從氫元素開始,逐漸向越來越重的方向演化,最終能產生鐵元素。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恆星沒有變成鐵球呢?
  • 很多元素能進行核聚變,為何人類只造了氫彈,而不造別的彈?
    眾所周知,原子彈是利用鈾235,鈽239等重核在中子的激發下進行鏈式核反應來釋放能量,氫彈則恰好相反,利用了氘和氚在高溫高壓下的核聚變來釋放能量,但是我們知道,大爆炸後,自然界中所有的氫以外的重元素都是通過核聚變形式產生的,既然如此,人類可以用其他元素進行核聚變製造核武器嗎
  • 地球會發生核聚變,變成一顆恆星嗎?科學家:條件達不夠!
    提到核聚變,很多人一定會首先想到核武器,比如原子彈。但我要告訴你,原子彈的原理並不是核聚變,而是核裂變,氫彈的原理才是核聚變。大家應該知道,在我們太陽系中,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自身能不能進行核聚變。
  • 能源歸途:核聚變
    聚焦核聚變太陽之所以能發出巨大的光和熱,是因為其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從而釋放出大量的聚變核能。核聚變又稱「核融合」、「熱核反應」,與核裂變不一樣,它不是重原子核的分裂,而是由質量輕的原子(主要是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超高溫條件下,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較重的原子核(氦)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深度解讀: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重元素是如何產生的?
    只不過鎳-62最終也會衰變成鐵元素,所以我們會習慣性地認為鐵元素的比結合能最高!這就類似GDP與平均GDP的關係,GDP再大,如果平均GDP很小也沒有多大實際意義!而鐵的比結合能是最高的,所有鐵元素最穩定。為何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呢?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就在全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正如火如荼之時,中國已悄然發力,在該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那麼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什麼世界各國爭相參與研究?可控核聚變依然屬於核聚變範疇,核聚變就是利用原子核聚變反應來產生能量,而可控核聚變,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利用慣性約束或者磁約束等方式使之發生可控的、安全的核聚變反應。
  • 一旦地球開啟移動,氧氣又從何而來?
    一旦地球開啟移動,氧氣又從何而來?《流浪地球》作為2019年春節檔上映,它的出現讓人重新認識到宇宙,地球的環境一直發生變化,慢慢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時候全世界為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開始製造行星發動機,可控核聚變已經在實驗室生成,雖然已經看到了希望,但是很難將它應用到現實中,這時候有人提出,如果在現實創造出像《流浪地球》中的小型發動機,能否運用它自身的動力,將地球推動離開太陽系?
  • [視頻]磁懸浮半噸超導體,模擬地球磁場,進行核聚變
    因為這關係到人類未來的能源,現在的聚變項目很多採用託卡馬克裝置,包括花費需100億歐元的國際 熱核實驗聚變反應堆.最近,科學家們使用一塊半噸的超導磁鐵,使之懸浮在空中,通過模擬地球磁場來控制聚變等離子體,實驗得到了不錯的結果.
  • 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那宇宙裡比鐵要重的元素都是怎麼來的?
    而恆星的內核一直在發生核聚變反應,促發核聚變的是恆星自身的引力,使得核心的溫度以及壓強升高,在弱力的作用下,氫原子核發生核聚變,產生氦原子核。這個過程主要有兩條路徑分別叫做質子-質子反應鏈和碳氮氧循環。當氫燒得差不多後,如果引力足夠大,還能夠繼續引發氦的核聚變,生成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
  • 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從何而來?
    「化學元素周期表不僅僅是對宇宙中所有已知原子進行排序的列表,它本質上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周圍世界的一個窗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 談到化學元素周期表,你是否回想起中學化學課上背誦化學元素時的情景?那麼在認識化學元素周期表時,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這麼多的化學元素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這就要追溯到宇宙的起源。
  • 氦三是終極核聚變燃料,假如用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可控核聚變是人類夢寐以求的能源,但即使到現在為止仍然依然在核聚變的門檻外徘徊,似乎有一隻腳已經跳到門檻裡,但距離真正的核聚變永遠都還有五十年!都說月球上氦三資源豐富,是核聚變理想的燃料,那麼將現在正在搗鼓的氘氚核聚變換成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