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30年來,浦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從江畔爛泥渡路到國際金融城,從阡陌農田到一流張江科學城,平地裡長出陸家嘴的「上海高度」,蘆葦灘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網通辦織出服務企業的「上海溫度」。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在新的歷史節點上,三十而立的浦東又將如何勇擔使命再出發?
我們從30位財經人物和他們所代表的機構身上去尋找答案,記錄「浦東現象」、總結「浦東經驗」,感受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的「浦東精神」內核。
第一財經、東方財經·浦東頻道聯合推出特別節目——《乘風破浪——浦東30年,財經30人》大型人物訪談。30場對話暢敘30年家國情懷,看上海浦東,如何再造一個新未來!
「斜槓女青年」的供應鏈創新進化論
泓明供應鏈集團創始於1995年12月,公司以上海自貿區為基地,立足張江,為「中國芯」和「創新藥」產業鏈提供保稅、通關、物流、運維、結算和支付等形式的供應鏈服務,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全球資源共享和聯合共贏,打通中國晶片集成電路產業供應鏈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雙循環。泓明是浦東開發開放的見證者,也是產業互聯互通數位化跨境服務的創新者。
沈翊,上海泓明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同時擔任上海集成電路行業副會長、上海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等職。她用一句很時髦的話形容自己:「我是一個乘風破浪的斜槓女青年。」
服務硬核產業 傳統物流轉型數位化供應鏈
第一財經: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您和浦東何時開始結緣?
沈翊:2009年之前,我就在八佰伴開張的時候去過一次浦東,2009年我從澳洲回國後,就從來沒離開過浦東,這十年一直伴著浦東一起成長。
第一財經: 2009年回國之後,其實是抱著創業的心態來浦東。當時的想法怎麼樣?在浦東的感覺怎麼樣?
沈翊: 當時想法很簡單,第一我是上海人,回來肯定紮根上海,第二浦東是產業的高地,聚集著中國芯、創新藥等硬核產業,伴著這些產業的成長,我的事業和我們的供應鏈也是一步一步的成長,看著這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我還是比較興奮的,越來越期待,越來越興奮。
第一財經: 怎麼看到其中的機會的?
沈翊: 其實我們公司之前非常傳統,是做物流的,但是這十年我們集聚了晶片產業一個全國的供應鏈,包括和世界對接的這樣一個過程,一步一步通過數位化、信息化,從傳統的物流轉型到數位化供應鏈,為產業做服務,這也是我們一步一步改造升級的過程。到今天為止,我們公司已經布局了12個城市,20個中心,為全國的二十幾個12寸的Fab(半導體工廠)進行配套,在這一產業做到了全國的第一。這樣的成長其實是浦東帶給我們的,是上海帶給我們的,是全國產業的發展帶給我們的。
第一財經: 您說到全國第一的時候,非常自信,感覺是水到渠成。
沈翊: 其實蠻辛苦的,大家都知道,我們的Fab廠一般都是開在杳無人煙的地方,沒有任何配套設施,我記得在南京設點的時候,南京浦口打不到車,我第一次騎著腳踏車,可能好久沒有騎了,抖抖的,原地在周旋。在每個設點的地方,我們都是一點一點地看著產業和周邊的配套一點點的起來,種子在發芽、成長,成為蒼天大樹,這樣的過程我是非常喜歡的。
「店小二」成就中小微 供應鏈賦能產業鏈
第一財經:當時張江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狀態?
沈翊:我們到張江的時候,這裡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比如說IC設計,前道的Fab,後道的封裝測試,半導體產業鏈已經有一定規模。另外,我看周邊的創業氛圍,政府是不是支持中小微的創新企業,對於創新企業是否有同樣的政策和平等的市場環境,這個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在浦東,在張江完全感受到了這一點,我們的政府部門做成了「店小二」,像「店小二」式的一種服務。
第一財經:在大家的印象中,供應鏈可能就是把貨物從A到B到C,您能給大家科普一下供應鏈指的是什麼?你們在做什麼?
沈翊:其實大家一直把供應鏈和物流攪混,供應鏈是一個工程學,它包括了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包括人才、商流,它是一個統籌學的範疇。我們現在更希望推進的供應鏈是什麼?數位化的,而且是各個部門、各個節點的數據或者數位化共享的過程。比如,我們很多企業,設備、材料都是有重合的,企業往往在設備、材料上都會有一部分備件,但是這些備件相互之間沒有共享。如果通過數位化、信息化把可以共享的那一部分進行共享的話,其實對於重資產的產業,它的效率、成本可以降低很多。
第一財經:泓明如何能讓企業做到共享?
沈翊:我們做了一點,就是設備供應商把他們的維修備件統一放在我們這裡,我們就可以給全國的集成電路產業作一個配給。我舉個例子,比如這次新冠疫情,在武漢有兩個產業沒有停止,一個是醫療防護物資,還有一個就是集成電路。因為集成電路的機臺只要一停,恢復產能可能要一兩個月、兩三個月。所以這一塊裡面,所有武漢的這些備件,都是從上海保稅流轉到那裡的,運轉還是在有序地進行,這就是我們上海和武漢的一個聯動。
第一財經:供應鏈企業存在的重要性在哪裡?
沈翊:集成電路產業是走出去和世界去比的,比的是產能、產量、能耗等等,所以對時效、效率的要求非常高。而且我們現在強調的雙循環,其實在集成電路產業裡面是最需要的,這個產業裡面,設備投資佔整個投資的85%-90%,這些設備的來源一般都是海外,把國內和國外打通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供應鏈上下遊的配給非常重要。
數位化創新 信息為王替代物理為王
第一財經:就我們企業自身來說,我們的發展目標是什麼?
沈翊:浦東其實已經定好了這個方向,六大硬核產業,中國要張開雙手去擁抱世界。我們會跟著國內國外市場的雙循環的基調,做供應鏈的創新。比如說我們的通關,我們的進出口,與市場監管各部門的聯動,我們很希望用數位化去打通不同部門數據的底層。
第一財經:從您的從業經歷和這個行業的發展來看見,你們如何做創新?這樣的事例有嗎?
沈翊:我們為了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聯動,把這個綠色通道數位化,把我們的底層數據ICP、ERP等等的數據實時地傳給海關、市場監管,然後把我們的全程保稅研發、全程保稅維修做成一個標準化的創新模式,聯動上下遊企業以及監管部門。
2020年11月,上海發布《上海市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共36條,要求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創新突破,儘快形成出口能力,強調轉變貿易發展方式、發展新型貿易業態、做強貿易平臺、營造貿易新環境,提出建設一批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完善數字貿易交易促進平臺服務功能,實現與海關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聯通……《意見》為供應鏈的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基於網際網路、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環境,泓明供應鏈通過規範和優化產業供應鏈流程節點,開展標準化、數位化、系統化和智能化的升級改造,建立起產業供應鏈服務平臺。
第一財經:您覺得現在整個制度上還有滯後的地方嗎?
沈翊:其實在「兩會」的時候,我提出就是我們一定要把浦東、把上海作為全球的分撥中心和全球科創型企業落戶的中心,那麼這裡面可能會出現幾個需要我們改善的地方。第一就是一定要堅決地去研究保稅流程,因為保稅的途徑對於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第二個就是我們一定要走沒有卡口的地方,比如張江、金橋,用信息為王逐步替代物理為王,讓整個的區域更加自由,這個其實是我們一個大的目標。
第一財經:您覺得浦東在這方面做得怎麼樣?現有的一些制度創新,公司也從中收穫了很多紅利是吧?
沈翊:我覺得選擇浦東真的是明智的,只要是產業當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浦東政府部門都會第一時間在各個部門比如市場監管、海關、外匯管理、商委等等,非常認真地就每一個細節進行調研,然後落實實施。浦東在創新方面是非常強的,浦東的海關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是懂我們產業的海關。另外科創海關,它其實是一個解決疑難雜症的中心,比如我們在集成電路裡面,很多防靜電的包裝是不可以打開的,在科創海關裡面就有一個實驗室,是專門懂這個產業的海關工作人員給你服務。
第一財經:浦東六大硬核產業的全力推進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哪些機會?
沈翊:我一直覺得企業並不只是為了賺錢,它一定要帶著一個情懷去做這件事,那麼企業的盈利,企業的發展自然會越來越好,我們這十年也是抱著這樣一個情懷,為了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去做這些事情,這是大方向。大家也知道,我們在微笑曲線的兩頭比如研發、測試、維修這一塊可能會弱一些。那麼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就踏著微笑曲線的兩頭,去做高標準的這些產業配套。比如說服務供應鏈,服務維修等等這些。國際上的設備、品牌準入到中國,其實是連接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標準,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碰到一些新問題,那就要和政府監管部門一起創新。我們一直在做定標準的事,我們現在也是在把這個事情做成行業的標準,然後可以孵化更多的企業能在這個標準上進行創新。
第一財經:可以說通過創新能夠提高效率,加大輻射範圍。
沈翊:我們希望更多國外的科創企業,把總部基地落戶在浦東。我打個比方,就是如果更多的企業把他的材料、備件、設備從世界各地搬到家門口,其實對於我們整個產業的發展、效率的獲取是非常有效的。這個獲取完全可以輻射到長三角,比如說我們很多Fab在上海也有,無錫也有,南京也有。一體化的聯動和資源的共享,其實都是源於上海,源於浦東,然後輻射上下遊的。這也是我們工作的目標,就是把上海的監管部門、無錫、南京的監管部門等等這樣長三角一體全部打通,這個其實我們也是想做一種標準。我們集成電路產業已經一步一步的,不斷地靠近這樣的一個狀態了。
第一財經:記得您開場的時候說了一句話,2009年來了之後就從來沒有離開浦東,可以說對浦東有很強的歸屬感,展望未來的話,對整個浦東的希望有哪些?
沈翊:我希望浦東不只是上海的浦東,更是世界的浦東,也是帶整個中國走到世界科創前列的浦東,這個是我一直想,也是我們這群人一直努力地去做的一件事。
浦東新區「兩會」期間,作為新區政協委員,「斜槓女青年」沈翊今年的提案是把浦東加快打造成全球供應鏈中心。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今的市場競爭已不再是企業之間的單打獨鬥,而是供應鏈的競爭。「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藍天夢」「未來車」「數據港」浦東六大硬核產業的崛起,強大而高效的供應鏈服務是重要的幕後英雄。供應鏈,它連結著政府、企業,連結著國內、國外,連結著過去、現在、未來,它的創新和進化,也是一種改變世界的偉大。
原標題:《2009年來到浦東,就再也沒離開!是什麼吸引了這位「斜槓女青年」【而立浦東再出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