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訊(記者 鄭筱倩)我們常說心跳停止意味著死亡,而54歲的楊先生的心臟靜止了34分鐘後,又開始跳動。
7月31日19點53分,鄭大一附院急診科接鄭州市120指揮中心指令,前往建新街搶救一名突然暈倒的患者。
原來,在一所建築工地工作的楊先生,當晚吃完晚飯正和工友聊天時,突然倒下,工友撥打120後,發現楊先生已經沒有心跳,怕耽誤的工友趕緊抬起楊先生打車往醫院趕。
在河醫立交橋下,鄭大一附院急診科醫務人員遇到了他們,經估算,當時楊先生已停止心跳、呼吸10分鐘。醫生立即將患者抬上急救車,經過搶救,在心臟停跳34分鐘後,楊先生逐漸恢復竇性心律,面色轉紅潤,血壓趨於正常,60分鐘後恢復自主呼吸,並脫離呼吸機。
回憶起這一幕,參與搶救的主治醫師趙鴿仍心有餘悸。他說,理論上講,如果心臟停跳10分鐘,人就會因缺氧而死。楊先生的幸運就在於,在猝死10分鐘後得到醫務人員的及時有效搶救。
人的心跳停止而復活的時間極限到底是多少?有報導稱,1962年4月間,一名挪威男孩亞恩沉入河底22分鐘,心臟停止跳動達3小時,居然也被救活,成為當時世界上有紀錄的心臟停止跳動最久而被救活的人。1977年1月8日,加拿大又出現心臟停止跳動達3小時32分鐘經搶救而恢復正常跳動的新紀錄。
趙鴿說,他查閱的文獻是有個人心跳停止85分鐘後被搶救回來,而國外這些病例他不清楚具體搶救過程,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一定是及早得到有效的醫療救助,通過人工心肺復甦等維持體內含氧量,否則是不可能成功的。
楊先生最終被診斷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並心源性猝死。他症狀穩定後,昨日已轉至ICU病房進一步繼續治療。
「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心腦血管疾病多發的一個小高峰。」鄭州市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據他們統計,7月1日~8月1日,心腦血管系統的疾病803例,相比平常明顯增加。醫生提醒:中老年人胸、腹、頸、背、肩、臂疼痛都要提高警惕,都有可能是急性冠脈症候群,要及時去醫院就醫。
而我們在電視裡經常看到,一個人的心電圖成了一條直線,意味著死亡降臨。「其實,還是腦死亡判定生命是否終止更科學。」趙鴿說。
(線索提供 曹詠 周厚亮)
(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