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地區最富饒的費爾幹納盆地,有什麼樣的地質背景?

2020-08-30 中亞輿圖

費爾幹納盆地東北部較寬,向西南逐漸收斂變得狹窄。天山造山帶以北為極其穩定的哈薩克斯坦地盾,以南為相對「活躍」的帕米爾地塊和塔裡木微陸塊。北西—南東走向的塔拉斯—費爾幹納斷裂將天山造山帶劃分為西南天山和東北天山。在西南天山,費爾幹納盆地被中天山和南天山造山帶所圍限,帕米爾地塊向北逆衝在費爾幹納盆地南部天山造山帶之上,此乃塔拉斯—費爾幹納斷裂後期持續右行走滑的動力學原因。費爾幹納盆地的南部邊界為近東西走向的南費爾幹納斷裂,西北部邊界為北東—南西走向的北費爾幹納斷裂,2條斷裂均向盆地方向逆衝。盆地的東北部邊界為塔拉斯—費爾幹納斷裂伴生的一系列具有右行走滑性質的分支斷裂。

費爾幹納盆地基底由古生界灰巖、砂巖、頁巖、千枚巖和巖漿巖組成,出露於盆地周邊,局部輕微變質;上二疊統—下三疊統「過渡性複合沉積」超覆在基底之上,發育磨拉石和凝灰巖組成的狹窄的箕狀地塹沉積,可能為古特提斯洋關閉期間的弧後沉積序列;下侏羅統—漸新統「臺地複合沉積」以高角度不整合覆蓋於「過渡性複合沉積」之上,侏羅係為湖泊、沼澤、衝積平原等陸相沉積,白堊係為陸相—海陸交互相—淺海相—局限臺地相的沉積序列,古近系陸表海沉積主要為上部碎屑巖、碳酸鹽巖和下部石膏層的組合;新近紀—第四紀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影響,在費爾幹納盆地周緣發育磨拉石沉積。

費爾幹納盆地中部北東—南西向展布的中央地塹為早期斷陷成因,其邊界斷裂多經歷了後期的構造反轉。受天山造山帶向費爾幹納盆地逆衝推覆的影響,在盆地南緣、北緣造山帶和中央地塹之間形成了平行於天山造山帶的逆衝斷階帶和臺階帶,盆地南部臺階帶還伴生許多凹陷帶。

節選自《費爾幹納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作者:劉 陣,王 鵬等

相關焦點

  • 富饒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何成中亞火藥桶?
    很多人印象中,中亞就是黃沙漫天、人跡罕至。不對,這裡還有水草肥美的豐腴之地。這就是位於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費爾幹納盆地內的一景不僅如此,費爾幹納盆地還是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地區,足以顛覆人們對中亞荒漠的固有印象。這裡還有一個世界之最:世界上「飛地」最密集的地區。
  • 中亞費爾幹納盆地詳解
    是中亞低海拔盆地,呈三角形由東部向西徐緩傾斜。夏季炎熱乾燥,萬裡無雲,4月至9月很少降雨,尤以盆地西部最乾燥,最熱的月份溫度常達到40°C以上。從10月降雨季開始。年平均降水量100~500毫米。由於北部高山阻隔,西伯利亞氣團對盆地侵擾有限,無霜期204天。
  • 柴達木是最貧瘠還是最富饒的盆地?(圖文版)
    據專家推測,這種魚在3000萬年前的柴達木盆地分布範圍應該十分廣闊,甚至很可能遍及中亞各地。那時候的柴達木盆地還是一個巨大的內陸鹹水湖泊,比青海湖大得多。後來因青藏高原地勢的抬升,湖水不斷乾涸,整個湖越來越鹹,含鈣量也越來越高。這種魚為了適應環境,骨骼就越來越粗壯。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水越來越鹹,很多魚類因為適應不了高鹽、高鈣的水域漸漸消亡。
  • 中烏考古隊前後8次挖掘 中亞傳奇古城"面紗"揭開
    >新華社塔什幹11月1日電通訊:中烏考古學者揭開中亞傳奇古城「神秘面紗」帕米爾高原西側的費爾幹納盆地,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是中亞地區古老的綠洲灌溉農業區,也曾是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盆地東南部的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州馬哈馬特縣明鐵佩古城,距今約2000年,有「絲綢之路活化石」之稱。2012年起,中烏雙方組成聯合考古隊,先後八次對明鐵佩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通過獲取大批重要考古資料,逐漸揭開了這座古城的「神秘面紗」。
  • 中亞地區水資源問題
    淡水資源作為地球上最寶貴的財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特別是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水更是深刻影響該地區國家間地緣政治關係的重要戰略資源。 中亞地區的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大部分淡水都以高山冰川和深層地下水的形式存在,且分布極不均勻,加上不合理的利用、浪費和汙染,致使中亞許多地區嚴重缺水。
  • 消失的中亞國家,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浩罕汗國影像
    浩罕汗國,十八至十九世紀中亞封建國家。核心地區包括浩罕、安集延、馬爾吉蘭、納曼乾等城的費爾幹納盆地。主要居民為烏茲別克人,其次為塔吉克人、吉爾吉斯人和哈薩克人。版圖包括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南部、烏茲別克斯坦東部以及塔吉克與吉爾吉斯斯坦部分區域。浩罕汗國,安集延城宮殿大門。十六至十七世紀,費爾幹納盆地屬於布哈拉汗國統治。1710年,烏茲別克明格部落首領沙魯赫建立以浩罕城為首都的獨立國家。
  • 帝國時代 — 吐火羅盆地(鐵門關、杜尚別、泰爾梅茲)
    從最終的結果來說,阿富汗與中亞國家之間的邊界,似乎是政治操弄的結果。不過仔細分析吐火羅盆地的地緣結構,這種以河為界劃分邊界的方式也還是有它的地緣基礎的。阿富汗在這次劃分之後在吐火羅盆地所得到的「阿姆河上遊南岸地區」,在歷史上也的確作為一個單獨的地緣板塊而存在,並且與興都庫什山脈南麓關係緊密。
  • 印媒:「一帶一路」推動塔裡木盆地復興
    有了「一帶一路」倡議,塔裡木盆地——新疆連接中國與中亞、南亞、西亞、俄羅斯和歐洲的重要節點——必然會復興。過去,印度通過距離塔裡木盆地喀什不遠的莎車與絲綢之路相連。但目前,在巴基斯坦的安排下,通往印度次大陸的路線經過的是喀什以南的喀喇崑崙公路。文章介紹,從塔裡木盆地經吉爾吉斯斯坦的兩條主要通道也通往中亞。
  • 研究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中亞地區全新世乾濕變化是古氣候學具有爭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中國邊界最西到過哪裡?
    古代中國的疆域鼎盛時能有多大?李廣利率領漢軍圍攻大宛國都貴山城﹀ 漢代大宛國位於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上(烏茲別克斯坦東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一帶),也就表明漢代西域的西南部可控邊界,基本為費爾幹納盆地外緣向南連接帕米爾高原一帶。
  • 鳥瞰雲貴高原與四川盆地交接處的千年古城赤水復興,富饒的赤水河
    復興鎮所在的地理位置,正好就是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相接的地方,也正好是赤水河中下遊的分界線所在地。貴州遵義赤水市復興鎮的赤水河下圖橫屏看,效果更佳復興鎮這樣的獨特地理位置,成為了歷史上四川盆地通往雲貴高原的天然隘口。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全新世以來,平均粒徑則逐漸減小,研究人員認為其反映了源區(盆地西部沙漠和伊犁河谷)溼度的逐漸增加,進而導致植被蓋度增加和粉塵活躍度降低。三個剖面多指標系統指示伊犁盆地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溼度逐漸增大的趨勢(圖2),支持了在中亞核心區乾旱/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的觀點。
  • 中亞五國最窮,連年動蕩男少女多美女愁嫁,你考慮去看看嗎?
    所以大叔的文章裡,只要貼上了異國風情,有關美女的標籤的,都會有不少關注。而這其中,又以常見一夫多妻制,女人外貌漂亮的中東地區最受人們歡迎。不過,大叔今天要介紹的這個中亞國家,同樣美女如雲。不但多,而且嫁不出去。
  • 中亞第四紀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奇異螺(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與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
  • 中國究竟有多少個盆地?
    中國究竟有多少個盆地?,請聯繫我們對地理稍有了解就會知道我國大陸版圖上有四大著名的盆地它們都位於我國西部和西南地區而鮮有人注意到的是在我國東、南、北多個地區也分布著諸多盆地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
  • 我國四大盆地的地理環境如何?其中四川盆地最宜居
    我國的地形十分複雜,擁有數量非常多的盆地。在地理上有比較著名的四大盆地,分別是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和柴達木盆地。那四大盆地分別都有怎樣的自然地理環境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國最大的盆地——塔裡木盆地塔裡木盆地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它的地理位置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面積高達40多萬平方公裡,南北最寬520公裡,東西最長1400公裡。塔裡木盆地北部是天山山脈,南部是崑崙山脈。這裡有非常豐富的石油礦產資源,但是地貌主要是沙漠,所以不適合人類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