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軟體學院教授劉雲浩:未來屬於「AI+物聯網「的萬物互聯世界

2021-01-13 和訊網

  來源:ACM

  編輯:大明

  【新智元導讀】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清華大學軟體學院教授劉雲浩是中國最早定義「物聯網」的學者。近日,他接受了ACM官網的專訪,談了他對未來五年內物聯網和傳感器領域研究前景的展望。

  劉雲浩,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他還擔任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軟體學院教授。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物聯網、普適計算和本地化,傳感器網絡/射頻識別(RFID)和分布式系統。

  他曾獲得ACM總統獎、ACM MobiCom最佳論文獎,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NSF中國國家傑出青年獎學金獎、中國計算機大會物聯網青年成就獎等。

  劉雲浩著有《位置,本地化和可本地化》一書,以及中文教科書《物理網導論》。他因為對傳感器網絡和物聯網做出的傑出貢獻被評為ACM Fellow。他還擔任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期刊主編、ACM中國理事會名譽主席等職。

  近日,ACM官方對劉雲浩教授進行了專訪,劉教授在訪談中談到自己如何對走上物聯網研究之路,展望了未來五年物聯網和傳感器領域可能出現的進步,並以ACM中國理事會主席的身份,提到了ACM在中國面向開發者和從業者開展的一系列活動。

  以下是新智元對此次訪談內容的編譯。

  ACM:您是如何開始對傳感器網絡和物聯網產生興趣的?

  劉雲浩:我當了四年工程師,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開始關注物流和供應鏈問題。在產業界的工作經歷也讓我具備了使用網絡和其他IT技術的經驗。本世紀初,當我開始攻讀博士學位時,網際網路革命剛剛起步,我當時就意識到網際網路將在全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喜歡網際網路本身即可自我擴展的設計理念。而且我認為我們不僅需要連接機器,而且最終需要連接人、汽車、衣服和其他幾乎所有東西,使網際網路變得更加智能化。另一方面,用眼睛和耳朵增強網際網路的能力。因此,我對深入研究物聯網/傳感器網絡/ RFID有著充分的動力,並致力於打造互聯、可編程、智能化和功能性兼備的新型設備,並提供比以往更多的信息。

  ACM:您主持的項目Green Orbs在森林中部署了1000多個傳感器節點,收集數據的時間段超過一年。開發Green Orbs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

  劉雲浩:啟動該項目出發點是,人們在過去幾十年中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做的共同努力。環境學研究表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其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森林在陸地生態系統中能夠螯合碳儲量,而城市則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我們在2007年啟動了Green Orbs項目。首演目標是在森林中建立一個長期、大規模的傳感器網絡,以提供全年的生態監測,收集各種感官數據,包括溫度,溼度,光照和二氧化碳含量等數據,然後與研究人員共享數據。

  當時,超過200個傳感器節點的傳感器系統還無法在野外工作。而且當時的系統一次持續工作時間最長只有幾個月。因此,我們是第一個創建具有數千個傳感器,連續工作時間長達幾年的系統項目。從2008年開始,Green Orbs在不同地方進行了多次不同規模的部署。到2010年初,我們在杭州項目的網絡規模達到了330個節點。

  後來我們將網絡規模擴大到了500多個節點,並將網絡擴展到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目山。總體而言,到2011年時,我們已經在森林中部署了2000多個節點。我們還使用網絡進行「林冠鬱閉度」(Canopy closure)測量。林冠鬱閉度的定義為:由頂葉垂直遮蔽的地面面積佔林區總面積的百分比。這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重要林業指標,但傳統的測量技術要麼準確性差,要麼成本過高。使用類似的方法,Green Orbs還能夠另一個名為「葉面積指數」的林業指標,系統傳感器部署在三維空間中。

  在Green Orbs項目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我們開始了推進第二階段,CitySee。2011年,我們在江蘇省無錫市區部署了1200個節點,每個節點配備了數十個傳感器。在未來三年內,在中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和行業的支持下,我們在30多個城市部署了不同規模的CitySee子系統。該系統能夠收集多個維度上的數據,包括二氧化碳、溫度、溼度、聲音、光照、位置和人類行為等。

  極其動態的環境以及對城市區域進行長期,大規模,連續和同步監控的需求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我們採用了一系列創新設計,包括低功耗協議,無線定位,網絡診斷和無傳感器感應。GreenOrbs和CitySee成為智能城市實施中的兩個早期項目,我們從這個項目中學到了很多,有利於我們今天的系統設計。

  ACM:在未來五年內,您認為傳感器網絡或物聯網技術可能會有什麼明顯的進步?

  劉雲浩:近年來,我們可能會經常聽到AI + IoT,邊緣計算和大數據等詞。ACM不久前剛剛將2018年的圖靈獎授予三位AI領域的開拓者——Yoshua Bengio,Geoffrey Hinton和Yann LeCun。我很清楚,嵌入AI技術的物聯網是未來最有前途的技術之一。物聯網設備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互聯世界。這些設備生成大數據,能夠處理從辦公室到家庭到汽車的所有事務。

  現在,有些人已經開始使用「萬物互聯」(或IoE)一詞,而不是「物聯網」。對於傳統的數據分析方法而言,數據是以集中的方式存儲在雲中的,需要到雲中去挖掘。然而,對於像自動駕駛汽車這樣的實時應用來說,這個數據分析過程還不夠快,而且仍然要面對隱私等問題的挑戰。

  相比之下,AI嵌入式物聯網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和個人直接從物聯網設備中獲得有意義的觀點。邊緣系統變得更加智能,AI+物聯網系統的強大功能將使工業設備更安全、更個性化。這些技術也將使家用設備走向智能化和私密化。網際網路服務將從更多關注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需求,轉向以行業為導向的需求,轉向更廣泛的領域。

  ACM:中國的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如何通過參與ACM和ACM中國理事會的活動中獲益?

  劉雲浩:自2009年ACM中國理事會成立以來,在過去的10年裡,我們在中國建立了20多個城市分會和10多個ACM特別興趣小組(SIG)分會。這些分會非常活躍。例如,由北京大學張明主持的ACM SIGCSE(中國)與ACM中國會員就計算機科學,軟體工程和人工智慧的課程建設上進行著合作。ACM中國分會還幫助為ACM中國會員提供在線學習資源和課程。其他SIG中國分會,包括SIGAI,SIGMOD,SIGCOMM,SIGMOBILE,SIGBIO,SIGMM,SIGSAC,SIGOPS等機構也為中國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舉辦了大量的輔導和研討會活動。

  在南京,合肥,成都,上海,重慶,西安,大連,北京,哈爾濱,太原,天津,濟南,青島,蘭州等地ACM分會的支持下,ACM中國理事會自2017年以來每年在中國組織ACM圖靈獎慶祝大會(ACM TURC)。每年有1500多名ACM中國會員參加。許多圖靈獎得主在該活動中舉辦講座。在往年的會議上,Vinton Cerf,Raj Reddy,John Hopcroft,Leslie Valiant和姚期智等圖靈獎得主都曾出席。前ACM主席亞歷山大·沃爾夫和Vicki Hanson也參加了此次活動,並進行了會談。

  簡而言之,作為ACM家族的一員,ACM中國理事會為中國的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提供了強大的工具和資源,起到促進職業生涯發展、豐富知識的作用,同時幫助他們在行業內結識更多的人。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新智元。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清華軟體學院劉雲浩教授獲物聯網青年成就獎
    清華軟體學院劉雲浩教授獲物聯網青年成就獎清華新聞網11月1日電 第十屆中國傳感器網絡(物聯網)學術會議(CWSN 2016)10月29-30日在成都召開。在本次會議的開幕式上,中國物聯網專委會回顧了會議的十年曆程。
  • 劉雲浩出任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院長並主持學院開學典禮
    經清華大學校務會決定,任命劉雲浩教授出任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GIX)院長,史元春教授不再擔任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院長職務。在8月27日舉行的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GIX) 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劉雲浩發表致辭:「GIX的願景是「重新定義教育(Redefinition of Education)」,這意味著GIX將融合多元文化,致力於跨學科的交叉合作以及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創院院長史元春教授,副院長完強和饒培倫以及新生分別發言。
  • 2019圖靈大會| 前奏:清華大牛劉雲浩的萬物互聯之眼
    「注智世界,賦能未來」。2019 ACM 中國圖靈大會(ACM TURC 2019)將於5月17日——19日在中國成都舉行。作為一個擁有極高水平的國際性計算機科學研究論壇。會議邀請了包括數位ACM圖靈獎獲獎者在內的國內外學術專家和教授出席會議,與國內外學術青年共同交流計算機領域的尖端科技、探索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
  • 清華劉雲浩:追蹤定位為萬物相聯的未來築路
    在清華大學軟體學院教授劉雲浩看來,這個小細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位置信息的重要性。「在未來物聯網的發展和大數據的應用中,位置信息將是核心。獲得了位置信息,就可以做很多事情;相反,沒有位置信息,很多事情也就無法進行。因此,追蹤定位是一項基礎的核心技術。」劉雲浩說。
  • 清華教授劉雲浩獲選國際計算機協會主席獎
    清華教授劉雲浩獲選國際計算機協會主席獎        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美國時間6月15日晚,ACM(國際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每年一度的頒獎晚宴,向全球計算機學者頒發包括圖靈獎在內的ACM獎項。
  • 兩萬字,清華劉雲浩教授回答新生關於AI的90個問題
    與此同時,清華大學軟體學院教授劉雲浩親手寫下了這麼一段話:科幻小說家克拉克說目前有很多AI的獨角獸公司都在關注AI對教育的影響,例如,UCLA朱松純教授創辦的暗物智能(DMAI)公司就在關注AI技術與教育的結合,他們也頗受投資機構的關注,你可以了解一下。Q13:人類對未知難免懷有恐懼,「萬物聯網」是否也可能對人民的隱私造成極大的威脅?
  • ——和劉雲浩教授聊「百變人生」
    做一個很棒的普通人——和劉雲浩教授聊「百變人生」  清華新聞網4月8日電 4月1日晚,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劉雲浩教授作為特邀嘉賓參與了本學期第一場「學術人生」活動。劉雲浩教授因在物聯網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獎,當晚,他不僅介紹了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成果,還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豐富多彩的奮鬥歷程。
  • 清華迎來兩位新院長
    (新京報記者 樊朔)劉雲浩出任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院長並主持學院開學典禮經清華大學校務會決定,任命劉雲浩教授出任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GIX)院長,史元春教授不再擔任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院長職務。在8月27日舉行的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GIX) 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劉雲浩發表致辭:「GIX的願景是「重新定義教育(Redefinition of Education)」,這意味著GIX將融合多元文化,致力於跨學科的交叉合作以及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創院院長史元春教授,副院長完強和饒培倫以及新生分別發言。
  • 軟體學院劉雲浩團隊獲ACM移動與無線通信年會最佳論文獎
    軟體學院劉雲浩團隊獲ACM移動與無線通信年會最佳論文獎  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美國時間9月10日,在夏威夷召開的第二十屆ACM移動與無線通信年會(ACM MobiCom 2014)上,大會主席宣布本屆會議的唯一最佳論文獎頒發給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劉雲浩教授團隊合作完成的論文
  • 追蹤定位,為萬物相聯的未來築路
    軟體學院劉雲浩團隊獲ACM移動與無線通信年會最佳論文獎追蹤定位,為萬物相聯的未來築路記者 劉蔚如  「你在哪裡?」在清華大學軟體學院教授劉雲浩看來,這個小細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位置信息的重要性。「在未來物聯網的發展和大數據的應用中,位置信息將是核心。獲得了位置信息,就可以做很多事情;相反,沒有位置信息,很多事情也就無法進行。因此,追蹤定位是一項基礎的核心技術。」劉雲浩說。
  • 天基物聯網升空,「萬物互聯」再迎機遇
    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後,將為智能貨櫃監管、極地環境監測、地質災害監測、氣象數據預報、海洋環境監測、海上運輸通信等多個行業提供應用測試,並為後續天基物聯網的組網奠定基礎。行雲工程力爭實現全球萬物互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如果你也曾在線
  • 梅宏院士:軟體定義的未來,萬物皆可互聯,一切均可編程
    曾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現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高可信軟體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軟體工程和系統軟體領域的研究,在構件化軟體中間件、開發方法學和工具環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梅宏教授的主題報告是《軟體定義一切:挑戰和機遇》。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無處不在的軟體,軟體定義的時代,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 萬物互聯的「家」
    隨著5G網絡的落地與人工智慧技術日漸成熟,作為物聯網主要應用領域之一的智能家居將帶我們走進萬物互聯的智慧生活。文/《環球》雜誌記者 張漫子  清晨6點,當主人還在熟睡,麵包機、咖啡機已經自動開始準備早餐,衛生間取暖設備、熱水器開始工作。
  • 梅宏院士:軟體定義的未來——萬物皆可互聯,一切均可編程 | CNCC...
    曾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現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高可信軟體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軟體工程和系統軟體領域的研究,在構件化軟體中間件、開發方法學和工具環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梅宏教授的主題報告是《軟體定義一切:挑戰和機遇》。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無處不在的軟體,軟體定義的時代,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 RFID技術將邁向萬物互聯時代
    RFID技術將邁向萬物互聯時代 張潔 發表於 2020-12-01 15:51:01 日前,全球知名的RAIN RFID解決方案提供商Impinj(英頻傑)召開線上媒體溝通會
  • 百度天工喚醒萬物!AI+安全加持 智能物聯網現身2020雲智峰會
    會上,百度副總裁馬傑與百度智能雲物聯網相關業務負責人及多位來自產業界的嘉賓一道,共同探討和分享了百度在物聯網領域的最新進展及百度天工物聯網平臺在眾多重要場景的實際應用案例。在他看來,傳統意義上的「萬物互聯」只達成了連接的第一步,「互聯」之後的「互通」才是智能物聯網所要關注的核心。隨著端邊雲協同一體化的持續加深與雲端中樞能力向網絡及設備「邊緣」的不斷延展,智能物聯網不僅將改變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融合交互的方式,也將改變整個商業模式及產業形態,並形成大規模的智能協作,加速智能經濟的落地和智能社會的到來。
  • 萬物互聯的基石 天工物聯網核心套件登陸百度世界大會
    9月15日,百度智能雲天工物聯網核心套件IoT Core登陸2020百度世界大會智能中臺公開課,為眾多企業和開發者全面講解並演示了其領先的技術功能,幫助合作夥伴快速熟悉物聯網核心套件的基礎能力和具體應用,助力業務快速落地。
  • 從M2M到IoT理解萬物互聯的真實意義
    尤其是移動通信網絡的逐步完善,讓遠距離通信成為物聯網產業中一個重要的技術領域。其中,可遠距離收集信息、發送指令的M2M(Machine to Machine,機器通信)模塊從手機和移動寬帶中延伸出來,得到了企業的大力重視與推廣。  究竟活躍於媒體版面的M2M、IoT是什麼?它們和現在炒得火熱的萬物互聯又有何聯繫?
  • 我國低軌物聯網星座初成,「萬物互聯」再添關鍵一環
    覽潮網 11月5日訊(記者  陳曉晟)上周,天啟6號物聯網衛星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天啟6號衛星是「天啟星座」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星座也將是我國首個投入運營的低軌衛星物聯網星座。隨著我國低軌物聯網星座建設不斷推進,「萬物互聯」再添關鍵一環。
  • 清華經管EMBA「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主題論壇召開
    >11月27日,《財經》年會2021-清華經管EMBA: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主題論壇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舉辦,活動特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網際網路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煜波教授出席並做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