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胡蜂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過,胡蜂的種類比較多,大型的胡蜂還有較強的攻擊能力,可以說是養蜂人最恨的一種蜂類,而作為沒有養蜂的人,看見巨大的胡蜂的時候也擔心它們尾巴上的小螫針,主要就是胡蜂的毒性強,很多大型胡蜂的毒性都有致命的能力,所以很多朋友都害怕胡蜂。在生活中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胡蜂的時間並不多,一般從春季末到秋季可以看到,冬季的時候是比較少見的,也就是說,我們一年可以看到胡蜂的時間是非常少的,也就大半年的樣子,到了深秋季節的時候,胡蜂可以說幾乎在一夜間消失,到了冬季以後我們就再也看不到胡蜂了,那麼在冬季的時候胡蜂都去了哪呢?為什麼連巢穴也不要?其實在深秋的時候,可以說是胡蜂的一個災難期,因為在這個時候,大量的胡蜂幾乎在短時間死亡,僅有少數胡蜂可以活到第二年,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胡蜂的群體構成
其實胡蜂的群體構成和蜜蜂是非常相似的,都是由三型蜂構成,分別是蜂王、職蜂、雄蜂。胡蜂的三型蜂也根據自己的特點擁有不同的使命,同時也註定了他們不同的宿命。
胡蜂的消亡過程
對於胡蜂的消亡過程來說,我們大致可以分為新王產生、老王死亡、職蜂產卵、徹底滅亡四個階段。
第一:新王產生
對於胡蜂來說,胡蜂在初期的時候並不是群居生活,而是由蜂王獨居,蜂王獨自肩負起築巢,捕食,哺育幼蟲以及產卵的任務,在第一批幼蟲出房以後,胡蜂的群居生活才正式開始,蜂王開始專職產卵,職蜂則擔負起出產卵之外的全部工作。在前期的時候,胡蜂蜂王並不會產雄蜂卵,而是產雙倍體的雌性蜜蜂卵,全部孵化成職蜂,而在秋季開始以後,胡蜂蜂王開始產單倍體的雄蜂卵,同時蜂群中的職蜂也建造雄蜂巢穴,胡蜂蜂王開始產下新的蜂王卵,在新的蜂王和雄蜂陸續羽化以後,新王與雄蜂出巢交尾,交尾後的雄蜂很快死亡,新蜂王則尋找適合的地點越冬
第二:老王死去
隨著新蜂王不斷交尾以後,辛苦了大半年的老蜂王也算是精疲力盡,然後死亡。
第三:職蜂產卵
關於職蜂產卵,其實與蜜蜂工蜂產卵相似,有研究也認為胡蜂的職蜂產卵受到胡蜂蜂王信息素的控制,所以在胡蜂蜂王死亡以後,蜂群中的職蜂開始產卵,產卵的情況類似於蜜蜂的工蜂產卵,也會出現一個巢房多枚蜂卵的現象,由於秋季溫度還沒有完全降低,這些蜂卵有的還能夠被孵化,但是由於職蜂數量的減少,這些蜂卵大多是不能孵化的,就算被孵化成幼蟲,通常也難以發育完成就被餓死,可以說這是除了交尾死亡和老蜂王死亡後的第三種死亡胡蜂類型。
第四:職蜂與雄蜂的死亡
隨著外界溫度的降低,蜂巢中的職蜂已經呆不下去,只有離開蜂巢,離開蜂巢的職蜂很快就老死,這是在深秋的時候胡蜂蜂群中的第四類死亡;雖然說與新王交尾的胡蜂短時間死亡,但是蜂群中還有一些雄蜂是沒有與新王交尾的,這些雄蜂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
在雄蜂交尾完成以後,剩餘的雄蜂可能會在蜂巢附近存活幾天到幾周的時間,甚至這些胡蜂還能在夜間的時候回到蜂巢躲避嚴寒,但是這也僅僅是延長了雄蜂的壽命一段時間,在嚴寒到來以後,他們還是難逃一死
越冬的胡蜂王存活率有多高?
上面的胡蜂都是在越冬前死亡的,實際上參與越冬的胡蜂是非常少的,只有經過交尾的新蜂王才會選擇地點越冬,但是對於這些參與越冬的蜂王來說,實際上存活率也是非常低的。據相關研究顯示,英國的養蜂人專家曾經對20500隻越冬的胡蜂新王進行觀察,到第二年成功建立巢穴的只有3個,也就是說,有99.9%的越冬胡蜂蜂王是無法越冬的;在1989年到1994年6年的時間裡,養蜂專家對紐西蘭那不島嶼森林中的5處普通黃腳胡蜂新王死亡率進行了6年的觀察,發現死亡率均在91%以上,而大量的數據證明,越冬的胡蜂蜂王死亡率達到99.9%是常有的事情,也就是說,真正能夠越冬的胡蜂蜂王,實際上只有0.1%。可見不管是在越冬前死亡的胡蜂還是參與越冬的胡蜂蜂王,其實命運都是悲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