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性質本身是能力、本領、也可以說是能夠對外所起的作用。是物質或體系呈現給客觀世界的一種形象或狀態。維基百科沒有對性質做出明確說明,只是列舉了材料、數學、物理、法律幾方面的定義;而百度同樣沒有具體說明,它只是有關於性質的四點解釋,即稟性氣質、質地、特性本質、事物本身具有的與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屬性。兩個百科的不足是採用性質來解釋性質,這是其明顯的不足之處。
至於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維基、百度與中學教材的說法是一致的,即發生化學變化中才表現出來的性質就是化學性質;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是物理性質。因此是否可以講,在變化或運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或本領稱為性質。能夠使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性質,即產生新物質的性質稱為化學性質。或者具體說來是A物質能夠使B物質發生某種化學變化,即稱為A物質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是環境對其影響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或本領,如沸點,是一定條件下外界使其液態和氣態達到平衡的溫度。
化學性質:穩定變化性、加合分解性、氧化還原性、酸性和鹼性。穩定變化性包括活動性、活潑性、惰性。加合分解性包括分解性、(單質)可燃性、(單質)水合性(水化)。氧化還原性包括氧化性、還原性、歧化性(自身氧化還原性)。酸性和鹼性(酸、鹼的相應複分解反應以及由於氫離子而決定的一系列反應)。此外還有水解性、助燃性、腐蝕性、催化性、鈍化等5條與化學性質相關。水解性可歸類到酸性和鹼性,助燃性可分別納入到加合性或氧化性。至於催化性屬於外因,本身可視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可視為物理性質,金屬鋁和鐵的鈍化可列入穩定不變性,腐蝕性則可視不同物質列為氧化性、酸性、鹼性。吸水性人們已經習慣列為物理性質,脫水性為化學性質,似可列為分解性或氧化還原性。物理性質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本人提出十六字物理性質:色、澤、嗅、味、態;密、熔、沸、溶、揮;硬、脆、導、傳、延、展。隨後就感覺這是遺漏了兩條:潮解和升華。
課本介紹矽單質有脆性。實際上物理性質還應有萃取性、潮解性、吸水性、脫水性、鐵磁性、折光性6條。萃取屬於溶解性,蒸餾、分餾屬於沸點,升華也屬於熔沸點,具體在大學要依照相圖來分析。另外還有毒性、變性(蛋白質)、機械性能。中學教材沒有提到的還有黏性。毒性最早初中課本一氧化碳毒性列為物理性質;後來便單獨分開不再講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至今還是單列。百度百科將毒性列為化學性質,這一點與現行大學、中學教材不符。本人一直認為毒性應當列為生物學性質。眼下本人認為變性(蛋白質)同樣應當列為生物學性質。實際上,由於溶解過程本身同時有擴散物理變化和水合化學變化,因此溶解性和潮解性甚至萃取性都應當是介於物理和化學之間的性質。至於鐵磁性、脆性、黏性、折光性四項明顯屬於物理性質。
初步結論:
化學性質四條 穩定不變性、加合分解性、氧化還原性、酸性和鹼性。
穩定不變性 活動性、活潑性、惰性、鈍性、穩定性。
加合分解性 分解性、加合性、(單質)可燃性、(單質)水合性(水化性)
氧化還原性 氧化性、還原性、歧化性(自身氧化還原性)、腐蝕性
酸性和鹼性 酸、鹼的相應複分解反應、水解性、腐蝕性
四類化學性質存在有交集,例如單質可燃性同時還是氧化還原性中的還原性。
物理性質 24項 色、澤、嗅、味、態;密、熔、沸、溶、揮;硬、脆、導(電)、傳(熱)、延、展。潮解、升華。吸水性、鐵磁性、脆性、黏性、折光性、萃取性。其中吸水、溶解、潮解、萃取介於物理和化學之間,列為物理性質。
生物學性質2項 毒性 變性(蛋白質)這兩條雖然不屬化學性質,但是與化學緊密相關,化學還是必須要講,相關內容也是高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