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組成、性質與分類中模糊認識知識點歸納

2020-12-04 佳奇教育

在高中化學中,同學們在物質的組成、性質與分類中模糊的知識點最多。造成模糊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1)概念的層次性,知識的發展性導致的。限於學生學習的階段性,低年級學生形成的的概念(初中)與理論,與高年級的概念定義與理論的表述不完全相同。如在初中或高一時,我們課本上沒有幾元酸的定義,但老師常說,硝酸是一元酸,硫酸是二元酸,磷酸是三元酸。久而久之,同學們就有一個錯覺:分子中有幾個氫原子就是幾元酸。高三的同學學過電離理論後,已經知道如果一個分子能電離出幾個氫原子,就是幾元酸。如甲烷雖有氫原子,但在水溶液中不能電離子,甲烷就不屬於酸類,H3PO2在水溶液中,只能電離出一個氫離子,它屬於一元酸。

(2)學生對概念或理論的記憶、理解不準確、不深刻造成的。比如單質、化合物的概念,教材上表述為: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是單質,不同種「元素」構成的純淨物是化合物。但有的同學把「元素」記成了「原子」了。以至於錯把HD分子當成了化合物。實際上氕(H)氘(D)是同種元素,它們組成的分子屬於單質。

(3)與材的表述不完善形成的。比如鹽酸教材表述為氯化氫的水溶液。但教材又說「強酸、強鹼和鹽等是強電解質」(人教版選修四P41)。這就給人們一個錯覺:鹽酸是強電解質。當然我們已經知道,鹽酸是混合物,不屬電解質,HCl才是電解質。鹽酸是電解質溶液。再如「只含非極性鍵的分子一定是非極性分子」(人教版選修三P46),但這個定義無法解釋臭氧(O3)是極性分子的事實。

化學中的一些模糊的知識點,時常困擾著同學們,把一些常見的模糊知識點的正誤弄清楚,有助於同學們加深對化學概念與原理的深入理解,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還能培養同學們思維的辯證性與靈活性,培養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 對中學化學物質的組成、性質與分類中常見模糊認識的知識點歸納辨析。

常見的模糊認識的知識點:

(1)含有金屬元素的離子不一定是陽離子(  )

解析:AlO2- MnO4- Cr2O72-含有金屬元素但卻是陰離子。答案正確。

(2)人們可以利用先進的化學技術,選擇適宜的條件,利用化學反應製造新的原子.(  )

解析:化學變化,是原子的價層電子發生轉移,而原子核是不發生變化的。原子核不變,就不會得到新原子。能造新原子的反應是物理學上的核反應,不屬於化學反應。說法錯誤。

(3)某物質經科學測定只含有一種元素,不可以斷定該物質一定是一種純淨物(  )

解析:同種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單質。如氧元素可以形成O2與O3。碳可以形成金剛石,與石墨兩物質。若它們兩混全組成的物質就是混合物。說法正確

(4)膽礬(CuSO4·5H2O)屬於混合物(  )

解析:膽礬中的水不是游離水,有四個水分子以配位鍵與銅結合,一個水分子以氫鍵與硫酸根中的氧結合。膽礬是化合物,不是混合物

(5)能與酸反應的氧化物,一定是鹼性氧化物(  ).

解析:酸與鹼性氧化物發生複分解反應。但氧化酸酸也能與還原i性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如濃硫酸與氫碘酸反應。2HI+H2SO4=I2+SO2+2H2O

(6)硼酸(H3BO3)中有三個氫是三元酸。

解析:硼酸溶於水,發生如下變化:H3BO3+H2O=H++[B(OH)4]-,生成1個氫離子,是一元酸

(7)鹼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但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鹼性氧化物,如Mn2O7為酸性氧化物。

解析:酸、鹼性氧化物的分類不是依據組成分類的,是依據性分類。凡與酸反應生成一種鹽和水的氧化物就是鹼性氧化物。凡與鹼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就是酸性氧化物。

(8)含氧酸有對應的酸性氧化物。但鹼不一定有對應的鹼性氧化物。

解析:一水合氨(NH3·H2O)沒有對應的鹼性氧化物

(9)酸性氧化物、鹼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與水反應生成相應的酸、鹼。

解析:SiO2、Fe2O3皆不與水反應,放在水中不能形成相應的酸或鹼。

(10)蛋白質的變性、納米銀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學變化(  )

解析:蛋白質的變性是化學變化 、納米銀粒子的聚集是膠粒子的聚沉是物理變化

(11)用鉑絲蘸取Na2SO4、Na2CO3、NaCl溶液進行焰色反應是化學變化(  )

解析:焰色反應是元素的原子或離子的電子從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以光的形式釋放的能量。電子只是在能級之間躍遷,沒有電子的得失,所以是物理變化。

(12)Na2CO3·10H2O的風化是化學變化(  )

解析:風化是結晶水合物常溫失水的現象。雖然只有化學鍵的斷裂(水與鈉之間形成的配位鍵),沒有新鍵的形成,但卻生成了新物質,(沒水的碳酸鈉與有水的碳酸鈉是兩種物質)一般把風化列為化學變化。

(13)雷射法蒸發石墨得C60發生的是化學變化(  )

解析:石墨與碳60是同素異型體,它們之間的轉變是化學變化。

(14)有化學鍵斷裂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

解析:一些共價化合物溶於水,電離出離子,或離子化合物熔融時的電離,都只有共價鍵 或離子鍵的斷裂,沒有新物質的生成,不屬於化學變化 。

(15)膠體不一定是液態,膠體的丁達爾效應屬於物理變化(  )

解析:膠體有固、液、氣三態。丁達爾效應是膠粒對光散射的結果,是物理變化。

希望對同學們有幫助。

相關焦點

  • 【化學】「物質的組成、性質、分類 」知識點歸納
    分子、原子、離子均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基本單元,是化學研究的微觀對象。4、分子  分子是能夠獨立存在並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粒子。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分子是一種粒子,它同原子、離子一樣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如:水、氧氣、乾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組成的物質。②分子有質量,其數量級約為
  • 【備考】高考一輪複習化學知識點:物質的組成、性質、分類
    複習中要注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要多對比,要關注生活中的化學問題。以下是知識點歸納。如:2、原子①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確切地說,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核不變,只有核外電子發生變化。②原子是組成某些物質(如金剛石、晶體矽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③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④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從哲學的角度首先提出來的。
  • 【知識點】物質的組成和分類
    物質的定義由宇宙的定義對時刻的取值範圍加以t≤r/c的限制,並忽略時間增量後給出宇宙的瞬時狀態,下面是2018年高考化學第一輪複習知識點:物質的組成和分類,希望對小夥伴們的複習有幫助哦。(1)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能獨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著這種物質的化學性質。
  • 高中化學知識點:物質的組成、分類
    高中知識搜索小程序 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 1.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元素沒有數量意義,只論種類,不論個數。
  • 物質的組成與分類
    26個英文字母組成了十多萬個英語單詞,上百種元素組成了上億種化學物質。為了認識和研究的方便,人們常根據需要對物質進行分類。
  • 物質的分類 基礎知識點練習
    物質的分類  基礎知識點練習  知識點1 物質組成與常見分類方法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紅磷轉化為白磷,屬於物理變化  B.石墨導電、金剛石不導電,故二者不是同素異形體  C.O2和O3分子式不同,結構相同
  • 2021年初中七年級化學知識點: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七年級化學知識點: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物質的變化   (1)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通常是物質的形狀、狀態發生變化。(2)化學變化:有其他物質生成的變化,變化中常伴隨有放熱、發光、顏色變化、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現象。
  • 《物質的分類》說課稿
    《物質的分類》說課稿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物質的分類》的第一課時,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的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 高中化學專題精講:《物質的組成、分類及變化》,附例題+解析
    化學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化學物質是多種多樣的,化學實驗是千變萬化的,我們學習化學就是學習這些常見物質的性質、規律和變化。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些特殊的規律,因此,掌握這部分知識對於我們解決化學問題至關重要。
  • 2021年初中七年級化學知識點:物質的分類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七年級化學知識點:物質的分類,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知識點解釋:   (1)混合物和純淨物   混合物:組成中有兩種或多種物質。常見的混合物有:空氣、海水、自來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氣、爆鳴氣及各種溶液。   純淨物:組成中只有一種物質。
  • 人教版初中化學知識點總結歸納
    人教版初中化學知識點總結歸納 一、基本概念 1. 物質的變化及性質 (1)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① 宏觀上沒有新物質生成,微觀上沒有新分子生成。有時可通過反應現象來判斷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或者產物是什麼物質。 (3)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① 物理性質也並不是只有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才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質,並不要求其改變形狀時才表現出來。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質主要有:顏色、狀態、氣味等。
  • 烷烴的性質知識點總結
    首先一起來揭曉有機化合物基礎知識習題答案,A(結構相似,必屬同一類物質,因此有同一通式,但不一定有相同的最簡式;相鄰同系物組成上相差一個CH2原子團;因結構相似,所以化學性質基本相似,但組成上的差異使得物理性質隨碳原子數增加而呈規律性變化)√。
  • 性質定義與物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歸納分類
    定義:性質本身是能力、本領、也可以說是能夠對外所起的作用。是物質或體系呈現給客觀世界的一種形象或狀態。至於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維基、百度與中學教材的說法是一致的,即發生化學變化中才表現出來的性質就是化學性質;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是物理性質。因此是否可以講,在變化或運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或本領稱為性質。能夠使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性質,即產生新物質的性質稱為化學性質。
  • 2019初三化學知識點歸納離子
    2019初三化學知識點歸納離子 一、離子: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1)表示方法及意義:如Fe3+ :一個鐵離子帶3個單位正電荷 (2)離子結構示意圖的認識 注意:與原子示意圖的區別:質子數=電子數則為原子結構示意圖 *質子數=?
  • 物質的基本認識、物質的分類、物質的變化
    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及這個物質世界,要有一定的認識。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宏觀層面,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微觀層面看,很多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一些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還有一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是運動的、是變化的。
  • 2018中考化學知識點:物質的組成的表示
    新一輪中考複習備考周期正式開始,中考網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學科的複習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點、中考常考知識點、各科複習方法、考試答題技巧等內容,幫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識脈絡,理清做題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下面是《2018中考化學知識點:物質的組成的表示》,僅供參考!
  • 初三化學知識點:物質的分類
    物質的分類 1.物質分類:純淨物和混合物   a、純淨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純淨"是相對的,絕對純淨的物質是沒有的,只要雜質含量低,不至於對生產和科學研究產生影響的物質就是純淨物。   b、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各物質都保持各自的性質(例如:空氣、雨水、溶液、碳酸飲料、牛奶等)。 2.注意事項:劃分純淨物、混合物的標準是根據物質的種類來劃分的。只含一種物質的就屬於純淨物,含有幾種物質的就屬於混合物。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物質組成的表示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物質組成的表示,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化合價   a、寫法及意義:Mg:鎂元素化合價為+2價MgCl2:氯化鎂中鎂元素化合價為+2價   b、幾種數字的含義   Fe2+每個亞鐵離子帶兩個單位正電荷3Fe2+:3個亞鐵離子   2H2O兩個水分子,每個水分子含有2個氫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 2021年初中化學知識點:認識溶液 定義及其性質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化學知識點:認識溶液  定義及其性質,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溶液、溶質、溶劑:   (1)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裡,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質叫做溶質;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叫溶劑。
  •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一單元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微課視頻+知識點+同步練習
    1、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它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係非常密切。2、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3、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