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2月24日電(記者田建川 王瑞平)在學校新來的美術支教老師的啟蒙下,11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曾子珊發現,那些在電話裡不知道怎麼跟父母說的話,其實可以畫出來。
在她的畫中,三個小人牽手走在綠色的田野中。「爸爸媽媽是紅色的,我是黃色的。老師說,紅黃是暖色系,代表著溫暖,我覺得那是我想念他們的顏色。」曾子珊說。
曾子珊的彩筆畫。
一直到小學四年級前,她的美術課都是沒學過美術的語文老師教的。直到今年9月美術支教老師的到來。
曾子珊就讀於地處廣東省北部山區的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金雞小學。全校180多名學生中,留守兒童超過一半,學校沒有專職的美術和音樂老師。
在很多學校,由於被視為「副科」的美術和音樂不是升學考試的項目,這些課程往往被語文、數學、英語等「主科」擠佔。
金雞小學是我國不少地區城鄉美育教育不平衡的縮影。2019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報告顯示:35個基本均衡實地核查縣中,有25個縣不同程度缺少音樂、美術、體育、英語、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共缺2095名,此問題在農村學校更為突出。
曾子珊在課堂上。新華社記者王瑞平攝
「對很多年輕的大學生而言,鄉村教師的收入和生活環境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金雞小學校長謝永紅說,尤其是學校的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教師,長期處於匱乏狀態。
美育教育正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未配齊美育教師的地區,應每年劃出一定比例用於招聘美育教師,並與相關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合作,緩解美育師資不足問題。
近年來,廣東省部分公益組織開始探索和教育部門合作,每年向欠發達地區派出藝術教育支教老師。這些支教老師面向全國招募,均為相關專業畢業。
今年9月,金雞小學迎來了分別教音樂、美術和體育的三名支教老師。
曾子珊從沒聽過電子琴的聲音,直到音樂支教老師張娟來到學校。當舒緩的音樂從指間流出,曾子珊感嘆:「哇,太奇妙了!」
一堂音樂和美術的融合課在學校的草地上快樂地進行。當《森林狂想曲》響起,孩子們閉上眼睛傾聽,根據音樂在畫板上畫出感受到的各種形象,青蛙、蜜蜂、小鳥、樹林、小溪……
曾子珊(左一)和小夥伴在室外課上展示自己的畫。新華社記者田建川攝
「當我閉上眼睛的時候,音樂卻讓我看到了很多東西。」曾子珊說。
張娟說,藝術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他們小小的心靈世界,讓孩子們在音樂和畫筆中放飛想像力。
謝永紅表示,由於父母常年外出,孩子們在最重要的成長階段,缺少情感陪伴。音樂和美術可以讓孩子們減少一些失落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滋養。
廣東省時代公益基金會從2018年開始為落後地區的學校提供藝術教育支教服務,目前已輸送三批志願者教師。該基金會項目負責人劉明鋒說,要跨越美育教育的城鄉鴻溝,首先要解決農村地區的美育師資隊伍缺乏問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渠道對相關教師進行補充,並通過信息化手段,強化藝術教育的教學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