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就不停在耳邊聽到父母那句: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
當時特別不耐煩,絲毫也聽不進去,就覺得為什麼每次自己的想法和父母不一樣,他們就嘮叨不停呢。
如今,自己為人父母,孩子也日漸長大。我每每語重心長地教導女兒時總是換來她的牴觸和嫌棄,就深深感到: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難教,我可是用自己活了幾十年的經歷來......
呵呵,對吧,時間就是拿來檢驗真理的,自己曾經不屑一顧的「至理名言」們就這麼一點點地很快被證明了。
真是年少輕狂,不諳世事啊!
父母用他們走過的「橋」和吃過的「鹽」來告訴我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還在嬰幼兒的時候,我們迫於父母的威嚴,對父母言聽計從,卻心有不服;長大以後我們讀了很多書,自以為很有見地和想法,父母的思想就是迂腐的過時的,自然不會在意。
等到自己長成了父母的年齡,有了孩子,那種回看的恍悟不亞於茅塞頓開。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一定要努力讀書,好好學習,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真的不是「唯讀書論」,更不是傳統偏見。無數成長的經歷告訴我們,讀書是一個人的開始,知識文化是一個人一生的核心價值。讀書、上大學、考學位不是衡量一個人最終成功的標尺,卻是一個人步入社會的最堅實的敲門磚和踏腳石;它決定了你的起步線的高度。
不要說什麼「行行出狀元」,那是我們錯誤理解了讀書和擇業的關係。一個人讀書學習的能力是貫穿一生的,但是運用所學去選擇怎樣的職業卻是興趣和擅長所致。也不要拿那些極少數不讀書成為富豪的個例來教育引導孩子,這些不讀書偶然成功的人士也會在他未來的人生裡花時間去學習彌補之前知識體系缺漏的遺憾,更會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
曾經大學畢業時,父母告訴我們一定要選一個大型國有企業,也就是正規單位工作,或者做個老師,考個公務員什麼的,穩穩噹噹,衣食無憂。年少輕狂的我們真的覺得自己多厲害,何必受困於穩定的飯碗。
然而今年的疫情真的太久了,於是我們又開始讀懂了父母的話。如今不知有多少正在創業的青年人和中年人開始羨慕起老師、公務員、國有企業。因為只有這些單位這些職業無論是否停工,工資照發、福利照有,還有更多人文關懷在裡面。
父母永遠不會坑自己的孩子,也清楚明白跨越階層不是一代兩代人可以迅速實現。他們不是不鼓勵拼搏,只是太清楚明白在現有的條件下,一個普通家庭成長的自己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創造太大的奇蹟,只能為他們指引更快捷輕鬆的路。他們用自己的汗水、淚水換來的這些道理告訴我們:自知拼搏,循序漸進。
有些道理真是從古自今,從未過時,只是年輕的你我從未參透。
父母也用自己的婚戀觀為我們賭上一把:門當戶對才是最長久的婚姻歸宿。
父母的婚戀幸福度常常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以後的婚戀取向。於是我們本能地急於掙脫這個「枷鎖」,認為父母輩自己都過不好的人生有什麼資格給予我們指點。其實不然,正是因為大多數父母輩用自己傾盡一生的酸甜苦辣去體味了這個世間最大的難題:愛情和婚姻,才會不顧一切地保護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擦亮眼睛,尋到最適合的人。
門當戶對不是宿命論,是始於愛情,終於現實,成就彼此的婚姻,這樣的婚姻能夠抵禦最大的風險,即使分開也不至於毫髮盡傷。
我想經歷過的你我,全懂。
還有許許多多父母們常掛嘴邊的話,什麼「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幹」,「飽帶飢糧,晴帶雨傘」,「不怕少年苦,只怕老來窮」等等,現在回想真是字字在理啊!
這個世界只有父母是永遠不會背叛自己的那個人,那些「理」雖然歷經時代變遷,也總是樸實妥當。
停下繁忙的腳步,認真聽一聽父母的話吧,總不會吃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