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預報顯示,今日開始,新一輪冷空氣蓄勢待發,坐上「降溫號」列車,一路呼嘯過全國28個省份。這意味著,冬天,正式來臨了。
作為冬天的標誌。在每一個瑟瑟發抖的冬日裡,被大人一層層套上松垮沒型、五顏六色又畫著各種奇怪圖案的秋褲、羊毛褲以及棉褲後,裹得像個粽子,幾乎是每個生於80、90後的集體的回憶。
而這幾年,秋褲也在不斷進行著革新。從「年輕人不穿秋褲」到「購物車裡來一條」,今年天貓雙11,共售出了秋褲474 萬條,同比上升34%。
從歐洲馬褲到中國特色
對於秋褲,人們「又愛又恨」。
不久前,秋褲還是被南方人稱為「棉毛褲」,是人們心目中「醜」的代名詞,是中國特色的「噩夢」。
其實,秋褲並不是「中國特色」,而是最早發源於歐洲。
秋褲的原型原本是男士馬褲,最早在15世紀,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就愛穿這種緊身又有彈性的褲子。它也是秋褲以及現代各種打底褲的雛形。
1914年-1918年,各軍採購的主要內衣之一是叫做「連衫褲」的東西——這種上下身全包住,手腳腕口都緊收的衣服其實等於是秋衣與秋褲的合體。
然而,連體褲雖然保暖,卻有很大的局限性,行動起來並不十分方便。
到了二十世紀初,加拿大一位名叫弗蘭克·斯坦菲爾德的議會議員,創造性設計出了上下分體的緊身內衣褲,這就形成了現代的秋褲,並且成為了發明專利。憑藉著現代秋褲的發明,他還創辦了一家斯坦菲爾德公司,成了百年企業,直到現在還存在著。
傳入中國後,人們給秋褲起了十分洋氣的名字,chill cool。南方的同學更喜歡叫它,me more cool(棉毛褲),總之就是十分cool。
後來,由於歐洲供暖的普及,秋褲漸漸淡出了市場。所以,在很多人眼中,秋褲和坐月子一樣,已然成為了一種中國特色,只有中國人才會穿秋褲。
事實上,在進入中國後,秋褲也經歷了很多變化。
以擁有82年歷史,中國人的第一套內衣品牌——三槍為例。
1928年,幹庭輝在上海開了一個小小的針織廠。這個老闆酷愛射擊,1937年他在射擊比賽中獲得三連冠。適逢盧溝橋事變,為了表達保家衛國的決心,幹庭輝就向當時的商標局申請 註冊「三槍」商標,從此沿用至今。
當時,正好抗日戰爭爆發,弘揚國貨,抵制日貨,三槍品牌一炮而紅。
解放後,作坊改名為上海針織九廠。現年63歲的三槍(集團)常務副總(頭銜)曹春祥,19歲入廠,成為一名紡織工人 。在他印象中,針織九廠和其他紡織廠不同。計劃經濟體制下,在許多工廠還躺在那裡要訂單的時候,上海針織九廠專門成立了研發部門,大膽創新求變。
80年代末,由三槍研發的「柔暖棉毛」內衣誕生。舒適保暖,一入市場瞬間售罄。單品銷量佔全廠的三分之二。生意最好的時候,經銷商到廠門口排隊,只為這一款,有時候排上一夜都不一定拿得到貨。
此後,三槍還率先與萊卡合作,衣服加入彈性纖維,修身時髦,成為中國現代內衣的雛形。中國首款抗菌內衣、中國首款莫代爾內衣,首款發熱內衣,都出自「三槍」。
其中,最為轟動的,是由曹春祥主導研發的42支雙股閃色棉毛衫。一根白線一根彩線紡出來的布,特別牢固,穿10年都不會壞。「這是當年流行的結婚必備物件,新人都是要買來壓箱底的。」曹春祥說。
「新時代」的秋褲
為了能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秋褲,內衣商家們是操碎了心。
東北人把對碎花的執念,貫徹到了秋褲的選擇上。男款秋褲在花色的大膽和豐富上,可能僅次於手機殼。椰林海浪,格子迷彩,龍虎豹款秋褲爭奇鬥豔。
在今天的中國,秋褲還有了一種新的形式,叫做「打底褲」。
這種打底褲,融合了襪子與秋褲的雙重功能,兼具塑形防寒等功效。在南方,一條加絨加厚的打底褲,就足以抵禦整個冬天的嚴寒。
天貓服裝服飾事業部的打底襪運營小二久一表示,從天貓的數據和商家的反饋來看,現在女生更喜歡買打底襪來替代秋褲,美腿保暖兩不誤。
目前,在淘寶搜索「秋褲」,一款售價24.9元的南極人女裝旗艦店的光腿透色打底,以月銷45萬條的銷量,名列榜首。天貓雙11南極人成交同比上升72%;恆源祥成交同比上升56%。花花公子的保暖套裝也售出了15.2萬套。
更多功能性的黑科技,被賦予了秋褲。淘寶上,有塑形效果的燃脂瘦腿保暖褲、穿了跟沒穿一樣的光腿神器,由遠紅外纖維製造的自發熱秋褲以及由號稱能發電的石墨烯秋褲。
幾年前,從不投廣告的三槍,選擇了年輕代的偶像明星李晨做代言人。和迪士尼等各大品牌平臺玩起了跨界合作,還在紐約、東京、首爾等國際大都市設有工作室,專門設計引領潮流一線的內衣款式。
今年9月份,三槍帶著最新秋褲登上紐約時裝周大舞臺,引發了一眾驚嘆。目前,「三槍」全網年銷售額超十億,且仍呈快速增長的趨勢。
從群嘲、拒穿到真香,秋褲迎來了「新時代」。今年,冷冬剛至,已經有不少網友呼喚秋褲的到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沒穿秋褲遇寒流。
來源:中國服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