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新世到更新世的2000多萬年的地質歷史中,中國是個多火山國家,那時中國的火山噴發,尤其是東北地區,並不亞於日本。近代中國火山活動也非常頻繁,1951年5月27日,新疆于田縣南部克裡亞河源頭發生了一次火山活動,隨著隆隆的巨響,亂石飛濺、濃煙四起,瀰漫的火山灰頃刻間遮住了天日,一座新生的火山-卡爾達西火山誕生了。火山高達145米,全由褐黑色安山巖-玄武巖熔巖組成,火山口呈圓筒狀,深56米。這也是近五十年來中國大陸上最有規模的火山活動。
那麼我國最出名的火山盛產地有哪些呢?
騰衝
著名的騰衝火山群位於滇西橫斷山系南段的高黎貢山西側,火山及熔巖流以騰衝縣城為中心成一南北向延伸的長條形,面積87×33平方公裡,計有火山錐70餘座,其中火口完整的22座,遭破壞的10座,其餘為無火口火山。火山及熔巖活動自上新世始至全新世。本區以極豐富的地熱資源著稱於世,據1974年不完全統計,騰衝縣79個泉群中,溫度在90℃以上者有10處,地表天然熱流量達25.498× l04千焦耳/秒,一年相當於燃燒27萬噸標準煤。在地熱區高溫中心熱海熱田,遍布汽泉、熱泉、沸泉,水聲鼎沸,水汽蒸騰、數裡之外可見。
另外該區地震頻繁,並具巖漿衝擊型地震的特點:小震、群震、淺震甚多。表明熱田下部存在尚未溢出的殘餘巖漿體活動,成為地熱流的強大熱源,目前火山仍處微弱活動過程。
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亦為中國晚新生代火山活動較頻繁地區。在大興安嶺新華夏隆起帶和陰山東西向複雜構造帶截接部位之北側,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的內蒙古高原中部,發育有大片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期的玄武巖組成的熔巖臺地,總面積約1.2萬多平方公裡,規模僅次於長白山區。臺地上規律地排列著許多第四紀死火山錐。按其分布的可分為3片:巴彥圖嘎熔巖臺地集中於中蒙邊界,至少有40餘座火山;阿巴嘎火山群規模最大,熔巖臺地之上有206座成截頂圓錐形、鐘形、馬蹄形、不規則形火山錐;達來諾爾熔巖臺地面積約3100平方公裡,102座火山錐成華夏向雁行式排列有序。以上均為新第三紀寧靜式裂隙噴溢到第四紀後逐漸轉為多次強烈的中心式噴發而形成。內蒙古高原南部的集寧周圍直至山西右玉、大同,及張北漢諾壩玄武巖臺地一帶,稱察哈爾火山區。
該區恰值陰山東西向複雜構造帶與大興安嶺新華夏構造帶之截接部位,又為祁呂東翼反射弧的斜接所複雜化。所以,玄武巖臺地的分布明顯受控於北東向及東西向構造。該區熔巖面積很大,如察哈爾熔巖臺地面積約4400多平方公裡,但後期火山活動規模及火山錐數目均遠不及高原中部。第四紀火山錐僅分布在玄武巖臺地的南北兩側,如大同火山群可見保存完好的火山錐10餘個,另外還有由9座火山組成的馬蘭哈達火山群和由7座火山組成的岱海南部火山群。據推斷該區火山活動始於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到更新世末甚至全新世方結束。
臺灣島
臺灣大屯火山群由七星山、大屯山、竹子山、觀音山等20座火山組成,是我國火山最密集的地區。七星山位於中央位置,海拔1120米,是大屯火山群的最高峰。站在七星山山頂,可以環視四周的火山群峰,辨認各座火山的特殊山貌。 大屯山居於群山之中,海拔1000多米,頂上呈漏鬥狀的火山口,直徑360米,深60米。火山口雨季積水成湖,稱為「天池」。在大屯山東南有座更大更高的火山,頂上有7座小峰,如七仙女下凡,亭亭玉立,故名七星山,它是大屯火山群中最新的火山,山頂上巨大的爆裂火口仍不斷吐出硫氣濃煙。在大屯山和七星山之間,還有座小觀音山,頂上火山口直徑有1200米,深300米,是大屯火山群中最大的火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