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596年八月,人類發現了世界上第一顆變星。發現者是大衛·法布裡修斯,他是一位來自德國的牧師,只是單純的天文愛好者而已。這顆變星位於鯨魚座,僅僅過了一個星期,它就增加了一個星等,隨後在十個月的時間內又消失了。
變星,顧名思義就是會發生變化的星星。恆星之所以被稱之為恆星,是因為在科學家沒有發現變星之前,宇宙中所有恆星其自身的性質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而變星,它的電磁輻射與亮度十分地不穩定,它的其他物理性質也會隨著電磁輻射和亮度發生變化。就拿我們太陽系的中流砥柱太陽舉例子,我們平時觀察太陽的時候,基本上不會覺得太陽有變化。在過去十一年的時間裡,經過天文學家對太陽一直以來的監測,發現太陽亮度的變化只有百分之零點一左右,可以認為幾乎是沒有變化的。而變星則是有著肉眼可見的變化。
天文學家發現的第一顆變星,它的名字是Mira,翻譯成中文就是不可思議的恆星。在此之前,亞里斯多德曾經發表了一個理論,認為宇宙既恆定又完美。然而就在1638年,約翰內斯·霍爾瓦達在荷蘭的弗裡斯蘭花了十一個月的時間,觀測到這顆變星一直在不斷地閃爍,這種現象違背了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而且根據約翰內斯統計出來的數據,這顆變星亮度的變化並不是隨機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在一年的時間內,我們可以預測到它的變化是從變亮,變暗最後變亮的周期性變化。
經過進一步的分析,天文學家發現,米拉這顆變星在一個周期開始,它的亮度提升速度可以達到兩倍之多。在到達這一階段的頂峰之後,它又開始變暗。米拉最暗的時期,如果我們以人類肉眼可見最暗的恆星為單位,那麼米拉最暗的亮度是它的十五分之一。而在米拉最亮的時候,比最暗的時候要亮上三百倍左右。通過上述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米拉在一個周期中,它的亮度提升了兩次,而變暗的過程只有一次。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米拉的亮度一定是在不斷地提升當中。
早在1779年,米拉的亮度已經接近到一級,和一千多個太陽加起來的亮度相當,接近畢宿五恆星的亮度。自從開始,變星米拉在國際天文學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了。隨著天文學家對米拉的深入研究,米拉被發現它並不是一顆恆星。事實上,米拉是由兩顆恆星構成的,我們可以把它們分別成為米拉A恆星與米拉B恆星。以前我們之所以會認為米拉只是一顆恆星,是因為米拉A和地球的距離只有三百萬光年左右,它的直徑可以達到太陽的四百倍以上,最重要的是,米拉A正處於紅巨星的階段。
與米拉A超大的體積相反的是,米拉A的質量僅僅相當於兩個太陽左右。根據體積的計算公式,米拉A的密度只有太陽的千萬分之二。按照我們地球的標準來看,米拉A的密度就像真空袋一樣。然而,米拉B的情況卻恰好相反,密度是太陽的三千倍以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米拉
A與米拉B之間有一條連線,正是米拉B從米拉A吸收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