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老家,流行一句俗語:三月三,幹黃鱔下山。三月三自然是指的傳統的農曆日,幹黃鱔這個稱呼不知道是不是我們這個地區的獨有稱謂,說白了就是蛇,我們這裡的蛇主要是烏梢蛇和菜花蛇這樣的無毒蛇,冬眠的它們也將在這個日子甦醒下山。膽小的我,在路上或者田坎上看到,定會被嚇出一身雞皮疙瘩。
今天的主角是「陽雀花」,其實最早聽說這個名詞,應該是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那時候農村大多數人在家,但知道陽雀花能吃的人不多。我們村裡長有兩處陽雀花,一處在山林的石頭縫裡,一處在山腳的泥坡上,花開時,家裡的大人就會讓我們提著口袋去摘,並且要偷著去,不要被別人看見,看見了也不能說是拿回家吃的,因為畢竟僧多粥少,如果大家都知道這花能吃,估計也就沒我什麼事了。
生長陽雀花的藤條一般只有1米左右,不是很高,藤條很細,如果長有的陽雀花很多,那麼藤條一般都會被壓彎了要,但是韌勁十足,不會斷裂。陽雀花樹遍身長滿了尖刺,專門對付採花大盜,如果摘花時不小心,定會被尖刺扎了手。陽雀花的花很小,很難摘,我那時往往拿上一個塑膠袋,摘上半天,只能填滿口袋底。並且走的時候,手上往往還被刺給紮上兩下,疼的直直的耍著小手。
陽雀花樹往往是一叢一叢生長,葉片很小,枝幹也很細,它們靠著根系進行繁殖,但仿佛生長得十分緩慢。我老家的那兩處陽雀花,十年前是這個樣子,十年後還是這個樣子,好似那些枝條永不會老去,而新生的枝條又很難長出。
陽雀花看上去和普通的花一樣,很難給人一種能吃的感覺,可能這也是很多人不知道他能吃的原因吧。但事實上陽雀花是一種很好的食材,花本身沒有什麼特殊的香味,但是製作好之後卻是一道美味。
陽雀花往往與雞蛋搭檔,摘來陽雀花洗淨放入碗中,打上兩個雞蛋,放上食鹽,攪勻後就可以下過進行翻炒了,這時雞蛋的汁液包裹著花朵,滲透入花瓣,雞蛋與花融為一體。然後進行炒制,方法和炒雞蛋一樣,不需要特殊的方法和複雜的佐料,簡單的炒制,往往香氣撲鼻,雞蛋裡面散發出花的清香,油而不膩,葷素搭配,營養美味。
炒熟的陽雀花蛋口感一流,蛋裡面包裹著花朵,花朵有莖蔓,雞蛋則柔軟,一口咬下去,先咬破雞蛋,然後是裡面包裹的花朵,清香有嚼勁,發出輕微的,吱吱的聲音,味道鮮美,十分爽口,吃完後唇齒留香。
小時候吃陽雀花,並不知道其有什麼功效,只聽到大人說吃了好。那時候也不會去深究花的功效,即使深究也無從下手,只知道好吃,然後就去坡上偷偷的摘回家來。
現在網絡發達,動動手指,才知道陽雀花原來真是一味中藥,而且還有這麼多的功效。陽雀花對於腎虛耳鳴,頭暈眼花和頭痛都有很好的效果,也難怪小時候體弱多病,後來身體慢慢變好,這可能也和農村這些「土特產」有關吧!
其實農村還有很多種這類「野草」,比如椿芽、苦蒿、艾草等等。
現在也正是椿芽發生的季節,有條件的朋友,不妨回到農村老家,摘幾片椿芽,拾幾朵陽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