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人對於新石器時代的印象,都還僅僅局限於這個時期已經開始了對陶器、玉器、石器、青銅器、以及鐵器等諸多手工藝產品的應用。
就好比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草鞋山、以及龍山文化等諸多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出土的那些陶罐、玉器什麼的。
從而也就得出了一個新時期時代的手工藝品雖然做工精細,但是相對於現代的科技水平來看,其實還處於初始階段,只是一個大概的雛形。
但是如果我說這些陶罐之類的只是當時的「劣質產品」,且當時的手工藝水平實則已經發展到即便是如今也很難做到的程度,請問大家會相信嗎?
蛋殼黑陶杯
就好比曾於山東省日照市濰坊姚官莊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蛋殼黑陶杯」,作為一個「泥質黑陶」杯,它的個頭不大,口徑僅有9釐米,但是高度卻也有22.6釐米。
屬於一種類似於「高腳香檳杯」一樣的杯子, 區別就是在他「杯底」和「杯子」的連接部分中段,還存在著一個形似「雞蛋」的「鏤空」狀的「籠子」。
沒錯,就是「籠子」,這個雞蛋一樣的小籠子裡面中空,在裡面還有一個「陶土」製作而成的「陶丸」,可以隨著晃動而發出「叮叮噹噹」的清脆聲音,而且外殼也是鏤空,甚至都能看到那個「陶丸」。
也正是因為這個「陶丸」所能帶來的「重心平衡」作用,從而使其即便外形整體顯得「頭重腳輕」,但卻依舊能穩穩地站立在桌面上,設計十分精巧。
這還不是最令人驚嘆的部分,因為這個蛋殼黑陶杯整體淨重只有「40克」,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咱們就拿一瓶罐裝飲料來算,其淨含量是330毫升,如果將裡面的飲料換成水,也就大約能裝330克的水。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水的重量是這個杯子的8.25倍,想知道「蛋殼黑陶杯」這「40克」淨重有多重的可以試著感受一樣。
再者,相對於蛋殼黑陶杯那並不算小的「杯體」以及那淨重僅40克的重量,這也就意味著其必然是有著極為纖薄的「杯壁」。
事實也確實如此,蛋殼黑陶杯的「杯壁」厚度相對均勻不說,其最薄處僅為0.2~0.3毫米,薄如蛋殼,他的「蛋殼」之名也正是因此而來。
本身考古學家還以為這是一個現代的工藝品,只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埋在了「龍山文化遺址」的土地上。
但是經過一番嚴密的碳元素檢測後,考古學家們卻驚訝地發現,其製作年代卻是屬於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蛋殼黑陶杯的意義
而且其出土數量也並非僅有一個,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在龍山文化的多個大型墓葬中均有出土。
這也就意味著這個「蛋殼黑陶杯」其實在新石器時代也是個稀罕物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並非是隨便什麼人都能使用的。
換言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其實就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的雛形,不過其之間的矛盾或許沒有封建時期那麼嚴重。
同時也足以證明其製作過程定然極為複雜,可是問題是即便是如今,想要單憑「純手工」復刻這個一個「杯子」也都是很難辦到的事情,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還沒有如今這樣繁多且先進的輔助工具。
那他們又是如何製作出這樣的杯子的呢?且能存放數千年而不壞,更別提使用的還是放在現在來看也是極為先進的「鏤空工藝」。
雖然具體的製作流程現在還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研究,但是就其現在所能體現的特徵來看,其已經完全足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陶器工藝的巔峰之作」。
諸如唐三彩之類凝聚古代手藝人智慧的陶器,你色彩豔麗又如何?造型精美又如何?放在蛋殼黑陶杯的面前,也註定只會黯然失色。
蛋殼黑陶杯也正是因為這諸多方面的原因而被考古學家們稱之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如果不是現代對於「穿越」的議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論證,恐怕我真的會認為這肯定是現代人穿越之時帶回去的東西。
同時也進一步論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的驚人智慧。
【end】(本文系百家號金芒計劃獨家籤約稿件,禁止抄襲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