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之黑,跨越數千年的「神秘之美」

2020-11-25 大眾日報

  □文/圖 本報記者 齊靜

  說起德州,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扒雞。德州扒雞源於明代,盛於清末,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實際上,德州帶給大家的不僅有味覺上的享受,更有視覺上的美感與精神上的豐盈。探尋四千多年前遠古先民的偉大智慧,德州於20世紀70年代成功推出帶有龍山文化特色的黑陶,並以其造型粗獷樸拙、製作工藝精湛、色澤渾然天成、叩之清脆悅耳而聲名遠播。德州由此被授予「中國黑陶城」稱號,德州黑陶燒制技藝也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到德州,不知道黑陶是說不過去的。聊起黑陶,不去一趟中國黑陶城博物館是不完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消失的黑陶製作工藝如何重見天日?」「德州黑陶魅力何在?」……作為國內唯一以黑陶為主題的博物館,走進中國黑陶城博物館,徜徉在或古拙或精美的黑陶器皿之間,你所有關於黑陶的疑問困惑都將一一得到解答。
輕捧「蛋殼陶」,讀懂黑陶之始
  「什麼是黑陶?」每當提起這個問題,不少人都會脫口而出:「就是蛋殼陶嘛!」這樣的認知觀念,無疑來自於我們的歷史課本——在介紹龍山文化時,大量形態各異的薄胎黑陶高柄陶杯成為典型代表,其最薄處僅為0.2毫米。那種薄如蛋殼的質感,黑亮協調的色澤,質樸深沉的氣質,讓很多人至今難忘。而走進中國黑陶城博物館,鎮館之寶「天下第一蛋殼陶」也被放在了展區「開篇」位置。
  「實際上,蛋殼陶是黑陶製作工藝的巔峰,它不僅具有黑陶的黑、薄、光、紐等工藝特點,更是將這些特點發揮到極致,因此成為公眾認知黑陶的開始。」中國黑陶城博物館副館長張茜說,不同於石器,陶器是遠古先民首次利用泥土進行創作的產物,因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形跡」印在了陶上。從「仰韶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時期」再到「龍山文化時期」,不同顏色、形態的陶器生動講述著遠古先民的文明發展情況。
  「黑陶是史前文明發展到成熟階段的表現。受制於溫度、泥土材質、技藝等,早期陶器燒制溫度低,以紅陶為主,器型也簡單。隨著時間的推移,遠古先民開始有意識地選擇泥土,製作土窯,並使用快輪制陶技術,黑陶逐漸出現。」指著遠古先民的制陶還原場景,張茜詳細講解著制陶技藝由簡變繁的過程。
  站在高1.5米、重僅700克的「天下第一蛋殼陶」前,湊近端詳僅0.5毫米厚的盤口,不禁讓人感慨萬千。聽張茜說,雖然這件蛋殼陶是由當代黑陶藝人利用各種工藝創作而成,卻也歷經了千辛萬苦。在成型過程中,泥硬了無法拉至一定高度,泥軟了成型後就會坍塌。在燒制過程中,窯火大一點,火帶起來的風就有可能把它帶倒,這件作品歷經46次手工拉坯成型和31次高溫焙燒才製作成功。由此聯想四千多年前的先民,在設備、技術等條件都極為簡陋的情況下,製作出薄如蟬翼的蛋殼黑陶,其價值如何也就毋庸贅言了。
  雖誕生於幾千年前,黑陶的神秘面紗在20世紀20年代才被揭開。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現濟南市章丘區)龍山鎮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以黑色居多的陶器,尤其是極具特點的薄胎黑陶,於是將以黑陶為標誌的文化稱為「龍山文化」。而享譽世界的權威性、學術性綜合百科全書——《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更是這樣記載黑陶:「4500年前世界上最精美的製作,當屬中國的黑陶文化——蛋殼陶。其特點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叩之如磬、掂之若無。』」
  「黑色給人神秘、莊重、尊貴之感。考古學家認為,蛋殼陶杯屬於禮器性質,是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的早期表現形式,可能是在祭祀等禮儀上使用的特殊酒器,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裡。」張茜說,雖然歷史上迎來了陶器的巔峰之作「蛋殼陶」,但卻是曇花一現,到了龍山文化晚期,高柄陶杯的器壁逐漸增厚,製作整體水平呈現下降趨勢,黑陶薄坯拉制、燒制技術逐漸失傳。
跨越數千年,黑陶製作「再出發」
  行走於黑陶城博物館,一張人物照片特別引人矚目——一位老人左手拿著黑陶花盆,右手輕點花盆邊緣,認真地向旁邊的年輕人講授著什麼。年輕人則略帶微笑,全神貫注地盯著花盆邊緣。「這位老人是將黑陶製作工藝再現的老藝人寇化林,旁邊的年輕人是他的兒子寇維軍,也是德州黑陶製作工藝發展的核心人物。」張茜對記者說。
  自20世紀20年代黑陶被發現後,國內颳起一股「黑色旋風」,業內人士對黑陶製作工藝十分好奇,也在探索嘗試其燒制技藝,寇化林便是其中之一。寇化林祖籍山東,隨父親闖關東到了黑龍江綏稜縣,全家人都從事土陶製作。20世紀50年代,寇化林開始琢磨如何讓灰色的土陶變成黑色,終於成功破譯了「煙燻滲碳法」。這種技法通過封窯,讓瀰漫在窯中的濃煙的碳粒滲入黑陶坯體中,從而使燒制出的成品呈現出深黑色的光澤。很多專家認為,上古黑陶極有可能就是採用此種技法燒制而成。
  1979年,受當時德州地區領導的邀請,寇維軍帶著黑陶製作工藝來到德州,並招收了30餘名青年人,在盧莊黑陶廠工作,以生產黑陶花盆為主。展廳中的鏤空黑陶花盆,大方質樸,正是這個時期的產品。更為巧合的是,古老的大運河穿德州城而過,河床下形成的紅膠泥特別適合製作黑陶,由此泥燒制而成的黑陶如鐵之質、似玉之潤、有「烏金墨玉」之感。仿佛冥冥之中,德州與黑陶就應該結下這不解之緣。
  而在花盆旁邊,纏枝紋黑陶筆筒、花瓶以及仿古尊集中擺放,又標誌著德州黑陶進入另一個時期。1984年,中國第一個黑陶研究所——德州市工藝美陶研究所在古運河畔成立。美陶研究所生產的全部是黑陶產品,當年就研究開發了200多個品種,逐漸讓黑陶從簡單的小器物走向了典雅高端的藝術工藝品。1987年,德州黑陶首次在北京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展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廣泛關注。
  1987年獲得山東省工藝美術百花獎,1989年獲由鄧小平同志籤發的紀念宋慶齡基金會榮譽證書和法國巴黎科技技術發明博覽會銀獎,1987年被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一次性收藏十五件,並被外交部、中聯部定為國禮……黑陶,這個從遠古走來的藝術「種子」,終於在德州綻放出了絢爛花朵。
  「取之泥土,淬火而生。從遠古而來的黑陶,寄託著先人的情感與精神,而德州黑陶也是用最具本真的塑造言語和雕刻技法去表達靈魂、傳遞美感。在這點上,德州黑陶依然傳承著上古黑陶的精神文化內核。」黑陶雕刻大師毛軍說,每次徜徉在黑陶城博物館,都會讓他深刻認識到黑陶創作的根本,體會到沒有了深厚的傳統基石,再偉大的創想也只是空中樓閣。
黑陶不一定「全黑」
  黑陶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一直是大家的傳統認知。黑陶一定要「全黑」嗎?在中國黑陶城博物館,你將得到最直觀的答案——黑陶不再局限於「黑」,而可以通過糅合多種工藝,使其在創新中展現別樣活力。
  富貴牡丹瓶,在烏黑的背景之上,多彩的牡丹花團錦簇,借鑑景泰藍掐絲、點藍等工藝,再與中國漆畫相融合,讓它在中國黑陶城博物館格外顯眼。用硬刻陶工藝製作的《聖人孔子》陶瓶,運用微雕、線雕、點綴紋等硬刻技法,對孔子神情、姿態的刻畫栩栩如生,承載了更為深遠的文化涵義……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梁子黑陶的硬刻陶、金絲漆陶、漆陶3項創新技術,讓德州黑陶綻放出更迷人的時代魅力。
  20世紀80年代,無論是實用器皿還是工藝品,通行的黑陶製作工藝只有軟刻,即在入窯前的陶胎上雕刻圖案。這樣,燒制出來的黑陶從形狀到圖案,都是一個色調,顯得比較呆板。梁子黑陶董事長梁麗霞從瓷器硬刻工藝中受到啟發,把黑陶製作工藝改軟刻為硬刻,隨後她又運用在硬刻工藝中加微雕、軟刻加硬刻、軟刻加鏤空加浮雕等技法,提升了黑陶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經多年發展,德州黑陶不斷創新,早已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王憲利發現了燒制時用火的訣竅,利用窯變造成的器物開裂,形成了自然而錯落的紋理,獨創無釉開片黑陶;劉浩發揚了原始黑陶的黑、薄、光的特點,著意於現代的造型和富於節律感的紋飾雕刻;王志水將黑陶浮雕從過去的幹刻法升級為溼刻法,同時探索出浮雕加鏤空的製作工藝……正是在這些黑陶手藝人的努力下,德州黑陶的發展道路越走越寬,由刻花兒包裝到刻陶,再到彩陶、微雕,逐漸成為一種全面藝術。
  品味古今黑陶,能夠親自體驗黑陶製作,無疑是終生難忘的經歷。在中國黑陶城博物館最後一個展區,專門開闢出一個互動區,黑陶藝人會不定期在這裡展示成型、軟刻、硬刻等黑陶製作工藝。「在陶瓷行業,黑陶仍然比較小眾,一方面是其發展時間較短,另一方面是公眾認知程度較低。」張茜說,這也是博物館開設互動區的初衷。畢竟,只有讓更多人參與到制陶過程中,大家才能感受到傳統手工技藝的魅力,並對黑陶這一遠古的藝術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走出博物館,腦海中仍浮現著各式各樣的黑陶器皿。面對黑陶,就如同面對先民的精神世界,仿佛窺探到遠古先民神秘而奇異的文化氣息。在今天,它又創造性地將質樸的原始藝術觀念、技法與現代審美取向、技藝融合,承載著傳統、歷史以及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關焦點

  • 蛋殼黑陶杯: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
    雖然這樣的描述不免有誇張成分,但毋庸置疑的是,通過蛋殼黑陶杯,我們可以領略4000多年前黑陶製作工藝的極致之美。黑陶選用的泥土來自於黃河下遊衝積平原,黃河在其流經的過程中所攜帶的大顆粒泥沙沉入河底,經過不斷衝刷,流至其下遊,因此它的深層泥土土質特別細膩、無沙、黏性大,而且富含多種礦物元素,在燒制中能產生純黑均勻質感,適合於黑陶製作。由於黑陶的製作工藝即使在現在來說也是有很高難度,黑陶的產生因此代表了中國陶器製作工藝的最高峰。
  • 中國藏族黑陶的「壯志雄心」:淘海外 火鄉村
    黑陶是中國藏族文化藝術的結晶。黑陶製品特點是黑、薄、光,在不同光線下能呈現紫、靛、銀等色澤,有著「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譽。中新社記者近日走進藏族黑陶之鄉——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尼西鄉,憑藉黑陶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信心倍增的「黑陶之鄉」嘗試走向海外市場,並著手開發鄉村旅遊。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廚房的秘密」一集中,介紹過尼西鄉一種能燉煮出鮮美雞湯的黑陶鍋。家住尼西鄉湯堆村的黑陶匠人江英江措說,「黑陶最初就是藏族家庭最為常見的生活日用品。」
  • 蛋殼黑陶杯高22.6釐米,重量卻僅有40克,當真是四千年前的產物?
    蛋殼黑陶杯就好比曾於山東省日照市濰坊姚官莊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蛋殼黑陶杯」,作為一個「泥質黑陶」杯,它的個頭不大,口徑僅有9釐米,但是高度卻也有22.6釐米。屬於一種類似於「高腳香檳杯」一樣的杯子, 區別就是在他「杯底」和「杯子」的連接部分中段,還存在著一個形似「雞蛋」的「鏤空」狀的「籠子」。
  • 跨越千年的悲劇《海市蜃樓之館》即將登陸Switch平臺
    開發商Novectacle宣布,旗下遊戲《海市蜃樓之館》Switch版的開發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即將登陸美服和歐服,日版也在進行調整中。  《海市蜃樓之館
  • 《萬古神帝》千年之約四,張若塵歸來
    紀梵心沒有凝聚本源聖意,她自己就是本源之心,可以代表一個的時代的本源。可本源之心更多的是輔助的作用。其他聖意品階又太低了一些。根本無法和白卿兒的二品聖意對抗。二品聖意有多強,只有修煉出二品聖意的人才能體會,那是讓人絕望的力量。可以跨越數個境界擊敗對手。
  • 《宇宙觀:一場跨越時空的宇宙探秘之旅》
    宇宙中的神奇奧妙如同浩瀚夜空般深邃隱秘,未解之謎有如夜空中的璀璨繁星,多得數也數不清。這本《宇宙觀:一場跨越時空的宇宙探秘之旅》將帶你踏上一段認識宇宙、了解天文學的旅程。小至夸克、原子,大至星系、宇宙,它會向你展示近現代的科學家是如何利用已掌握的物理法則和科學知識,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的。
  • 【圖集】跨越千年 走進亞洲最大的馬場
    【圖集】跨越千年 走進亞洲最大的馬場 2020-07-03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詩經》中的鳥獸草木:被淡忘的千年之美
    後世將之概括為「興觀群怨」,來闡釋《詩經》的社會現實意義。興,就是以具體的文學藝術形象來引起人的感情波動;觀,即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群,是指通過情感交流來加強凝聚力;怨,則是幹預、批判現實。孔子還指出了閱讀《詩經》的一個好處:「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我覺得這一點尤為令人動容,因為這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在那時,人與自然之間的界限還遠不像如今這樣明顯。
  • 李建華再登央視《百家講壇》 探千年絲路古道之謎
    此次登上《百家講壇》,李建華挑選了6件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極具代表性的絲綢國寶,揭開千年古絲路的起源之謎,並從歷史走向現實,用絲綢人的獨特視角解讀絲路精神,闡釋「一帶一路」倡議背後的現實意義。探秘千年古道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不曾隱沒絲綢之路的長長古道。由此,世界不僅認識了柔軟的中國絲綢,更觸摸到了深厚的中華文化。
  • 濰坊高密農民用黃河邊黏土當原料 自製黑陶
    5月9日至11日,記者來到劉存志家中,親眼見證了黑陶從一攤黃泥到一件藝術品的華麗轉身,探尋劉存志和黑陶的一世情緣。這批窯裡擺放的陶坯有幾百個,但具體的數目劉存志並沒有數過。擺陶就是這樣,一定要把窯洞擺滿,才可以點火燒制,否則燒出的黑陶成色很差。  劉存志對記者說,從1989年開始,他就自己入窯燒制黑陶,到現在已經燒了20多年。在黑陶行業當中,有制坯、雕刻、燒制三大工藝流程,前兩個流程都是技術活。擺陶不但是個技術活,還是個不折不扣的體力活。
  • 與鹽湖的零距離格爾木之行,自在之美,探索黑枸杞的價值!
    到格爾木與鹽湖零距離旅行,享受美麗,發掘黑枸杞的價值!神奇的高原,神奇的青海,神奇的鹽湖城,一路上都充滿了神秘,又迫不及待地想快點到達書中所描述的神秘之地——青海格爾!由蘭州到青蘭高速,中途由西北到青海。
  • 神秘的北緯30度,為何總是出現未解之謎?
    神秘的北緯30度,來花山謎窟探秘千年不解之謎。百慕達、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神龍架野人之謎……這些名字你一定不會陌生,可你知道嗎?它們有著共同的特徵—北緯30度,這條神秘線的區域有著許許多多謎一般的世界奇觀。
  • 自駕遊巫山小三峽,從千年製鹽古鎮到巴人懸棺,探訪千年不解之謎
    一面標有「小心通行」的鐵索橋,孤零零地懸掛在河流上,以及黑灰色調的破敗民居,這就是我對這座因鹽而興也因鹽而敗的古鎮第一印象。如果你願意停下車來在古鎮走走,發現從河的北岸可以窺探到大部分古鎮的樣子,河岸邊有許多古舊的吊腳樓,房子看上去就像棚戶區裡的危房,其實它們非常地堅固,不過在歷經數百年的風吹日曬之後,其中一些已經無法居住了。
  • 唯有愛是永遠的《神話》,千年之戀,如此聖潔
    難忘三千年前玉漱為蒙毅跳的那支舞,美的令人窒息。像一隻蝴蝶般輕盈,柔美。這是影片中玉漱少有的幾次笑中的一處,深宮中的女子,渴望的是身體與心靈的自由。這些皇宮給不了她,而蒙毅卻給她了。在他身邊,她覺得踏實,安全。
  • 千年歷史之美古建明珠——晉祠
    一是說明晉陽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二是也可以間接證明他們也是唐叔虞的後代。三是報著贖罪的心理來大修晉祠,後來的事實再一次證明北宋毀滅晉陽古城之錯誤,以及其釀成極其嚴重的後果,致使中原北門洞開,無險可守的被動局面!晉祠之所以在晉陽大地屹立千年不倒與歷代文人志士對它的百般呵護是分不開的,關鍵是它的歷史久遠,其次就是它的建築之美!
  • 情迷《惡魔城》的哥特吸血鬼,德古拉伯爵與吸血鬼獵人的千年之戰
    原作劇情講述是一名叫做馬塞亞斯-康奎斯特十字軍成員(2003年版遊戲《無罪的嘆息》裡設定為掌握鍊金術的十字軍),因殘酷的中世紀戰爭導致家庭破碎,妻子遭教廷以「魔女」的異端名義誣殺,兒子則與他理念不合離家出走,絕望的他獲取了黑暗的力量(設定為1094年誕生的第一個吸血鬼之王沃爾特-貝倫哈特遺留下的鍊金術產物「漆黑之石」,而他自己則擁有駕馭該石的「猩紅之石」),由此成為了一名法力無邊的新任——吸血鬼之王
  • 商周藝術演變之路:從巫術之美到理性精神
    [摘要]《美的沉思》一書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勳先生在美學領域的經典代表之作,被譽為「臺灣版《美的歷程》」,自1986年在臺灣第一版發行以來,至今經過幾度再版印刷。鼎的尖錐足在龍山文化的黑陶鼎中可以見到的中空襠袋足是陶鬲的演變,至於爵形器特別誇張的流口與口沿,是不是牛角為杯的造型衍變,是值得再發掘的問題。接續鄭州期之後,是目前被廣泛討論的安陽期青銅時代。郭沫若在《青銅時代》中把銅器分為四期:一、濫觴期,二、勃古期,三、開放期,四、新式期。
  • 跨越千年向未來:一座城市的創新基因圖譜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記者董小紅、李倩薇)6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跨越千年向未來:一座城市的創新基因圖譜》的報導。2001年2月,人類剛剛跨入新千年,中國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了一張舉世矚目的金箔——太陽神鳥。
  • 獅身人面像,動植物千年不腐?未解之謎知多少
    塔身之間沒有任何黏著物,而是一塊石頭疊著另一塊石頭上面,每塊石頭都磨得很平,歷時數千年,人們也難以用一把鋒利的刀刃插入石塊之間。這確實是建築史上的奇蹟,金字塔就是以高超的建築技巧而聞名的。塔的四邊正對著東南西北4個方向,塔的周長米數正好與1年的天數相吻合(365.24天),塔周長乘以2正好是赤道的時分度,坡面高度是緯度的6%,塔自重乘以10的15次方正好是地球的重量。這些數據讓人瞠目結舌,這是巧合嗎?
  • 第46期 《神秘之聲》之《來自世界末日的聲音 》
    奉獻給小夥伴們《神秘之聲》系列節目,請跟福耳喵斯一起進入聲音的神秘世界吧!背景資料:貴州一山裡持續10多天出現「龍吟聲」,每天引數千人圍觀貴州龍巖事件持續發酵,有很多網友不遠千裡前往貴州查看所謂的龍吟,很多人真以為真龍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