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齊靜
說起德州,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扒雞。德州扒雞源於明代,盛於清末,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實際上,德州帶給大家的不僅有味覺上的享受,更有視覺上的美感與精神上的豐盈。探尋四千多年前遠古先民的偉大智慧,德州於20世紀70年代成功推出帶有龍山文化特色的黑陶,並以其造型粗獷樸拙、製作工藝精湛、色澤渾然天成、叩之清脆悅耳而聲名遠播。德州由此被授予「中國黑陶城」稱號,德州黑陶燒制技藝也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到德州,不知道黑陶是說不過去的。聊起黑陶,不去一趟中國黑陶城博物館是不完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消失的黑陶製作工藝如何重見天日?」「德州黑陶魅力何在?」……作為國內唯一以黑陶為主題的博物館,走進中國黑陶城博物館,徜徉在或古拙或精美的黑陶器皿之間,你所有關於黑陶的疑問困惑都將一一得到解答。
輕捧「蛋殼陶」,讀懂黑陶之始
「什麼是黑陶?」每當提起這個問題,不少人都會脫口而出:「就是蛋殼陶嘛!」這樣的認知觀念,無疑來自於我們的歷史課本——在介紹龍山文化時,大量形態各異的薄胎黑陶高柄陶杯成為典型代表,其最薄處僅為0.2毫米。那種薄如蛋殼的質感,黑亮協調的色澤,質樸深沉的氣質,讓很多人至今難忘。而走進中國黑陶城博物館,鎮館之寶「天下第一蛋殼陶」也被放在了展區「開篇」位置。
「實際上,蛋殼陶是黑陶製作工藝的巔峰,它不僅具有黑陶的黑、薄、光、紐等工藝特點,更是將這些特點發揮到極致,因此成為公眾認知黑陶的開始。」中國黑陶城博物館副館長張茜說,不同於石器,陶器是遠古先民首次利用泥土進行創作的產物,因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形跡」印在了陶上。從「仰韶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時期」再到「龍山文化時期」,不同顏色、形態的陶器生動講述著遠古先民的文明發展情況。
「黑陶是史前文明發展到成熟階段的表現。受制於溫度、泥土材質、技藝等,早期陶器燒制溫度低,以紅陶為主,器型也簡單。隨著時間的推移,遠古先民開始有意識地選擇泥土,製作土窯,並使用快輪制陶技術,黑陶逐漸出現。」指著遠古先民的制陶還原場景,張茜詳細講解著制陶技藝由簡變繁的過程。
站在高1.5米、重僅700克的「天下第一蛋殼陶」前,湊近端詳僅0.5毫米厚的盤口,不禁讓人感慨萬千。聽張茜說,雖然這件蛋殼陶是由當代黑陶藝人利用各種工藝創作而成,卻也歷經了千辛萬苦。在成型過程中,泥硬了無法拉至一定高度,泥軟了成型後就會坍塌。在燒制過程中,窯火大一點,火帶起來的風就有可能把它帶倒,這件作品歷經46次手工拉坯成型和31次高溫焙燒才製作成功。由此聯想四千多年前的先民,在設備、技術等條件都極為簡陋的情況下,製作出薄如蟬翼的蛋殼黑陶,其價值如何也就毋庸贅言了。
雖誕生於幾千年前,黑陶的神秘面紗在20世紀20年代才被揭開。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現濟南市章丘區)龍山鎮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以黑色居多的陶器,尤其是極具特點的薄胎黑陶,於是將以黑陶為標誌的文化稱為「龍山文化」。而享譽世界的權威性、學術性綜合百科全書——《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更是這樣記載黑陶:「4500年前世界上最精美的製作,當屬中國的黑陶文化——蛋殼陶。其特點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叩之如磬、掂之若無。』」
「黑色給人神秘、莊重、尊貴之感。考古學家認為,蛋殼陶杯屬於禮器性質,是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的早期表現形式,可能是在祭祀等禮儀上使用的特殊酒器,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裡。」張茜說,雖然歷史上迎來了陶器的巔峰之作「蛋殼陶」,但卻是曇花一現,到了龍山文化晚期,高柄陶杯的器壁逐漸增厚,製作整體水平呈現下降趨勢,黑陶薄坯拉制、燒制技術逐漸失傳。
跨越數千年,黑陶製作「再出發」
行走於黑陶城博物館,一張人物照片特別引人矚目——一位老人左手拿著黑陶花盆,右手輕點花盆邊緣,認真地向旁邊的年輕人講授著什麼。年輕人則略帶微笑,全神貫注地盯著花盆邊緣。「這位老人是將黑陶製作工藝再現的老藝人寇化林,旁邊的年輕人是他的兒子寇維軍,也是德州黑陶製作工藝發展的核心人物。」張茜對記者說。
自20世紀20年代黑陶被發現後,國內颳起一股「黑色旋風」,業內人士對黑陶製作工藝十分好奇,也在探索嘗試其燒制技藝,寇化林便是其中之一。寇化林祖籍山東,隨父親闖關東到了黑龍江綏稜縣,全家人都從事土陶製作。20世紀50年代,寇化林開始琢磨如何讓灰色的土陶變成黑色,終於成功破譯了「煙燻滲碳法」。這種技法通過封窯,讓瀰漫在窯中的濃煙的碳粒滲入黑陶坯體中,從而使燒制出的成品呈現出深黑色的光澤。很多專家認為,上古黑陶極有可能就是採用此種技法燒制而成。
1979年,受當時德州地區領導的邀請,寇維軍帶著黑陶製作工藝來到德州,並招收了30餘名青年人,在盧莊黑陶廠工作,以生產黑陶花盆為主。展廳中的鏤空黑陶花盆,大方質樸,正是這個時期的產品。更為巧合的是,古老的大運河穿德州城而過,河床下形成的紅膠泥特別適合製作黑陶,由此泥燒制而成的黑陶如鐵之質、似玉之潤、有「烏金墨玉」之感。仿佛冥冥之中,德州與黑陶就應該結下這不解之緣。
而在花盆旁邊,纏枝紋黑陶筆筒、花瓶以及仿古尊集中擺放,又標誌著德州黑陶進入另一個時期。1984年,中國第一個黑陶研究所——德州市工藝美陶研究所在古運河畔成立。美陶研究所生產的全部是黑陶產品,當年就研究開發了200多個品種,逐漸讓黑陶從簡單的小器物走向了典雅高端的藝術工藝品。1987年,德州黑陶首次在北京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展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廣泛關注。
1987年獲得山東省工藝美術百花獎,1989年獲由鄧小平同志籤發的紀念宋慶齡基金會榮譽證書和法國巴黎科技技術發明博覽會銀獎,1987年被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一次性收藏十五件,並被外交部、中聯部定為國禮……黑陶,這個從遠古走來的藝術「種子」,終於在德州綻放出了絢爛花朵。
「取之泥土,淬火而生。從遠古而來的黑陶,寄託著先人的情感與精神,而德州黑陶也是用最具本真的塑造言語和雕刻技法去表達靈魂、傳遞美感。在這點上,德州黑陶依然傳承著上古黑陶的精神文化內核。」黑陶雕刻大師毛軍說,每次徜徉在黑陶城博物館,都會讓他深刻認識到黑陶創作的根本,體會到沒有了深厚的傳統基石,再偉大的創想也只是空中樓閣。
黑陶不一定「全黑」
黑陶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一直是大家的傳統認知。黑陶一定要「全黑」嗎?在中國黑陶城博物館,你將得到最直觀的答案——黑陶不再局限於「黑」,而可以通過糅合多種工藝,使其在創新中展現別樣活力。
富貴牡丹瓶,在烏黑的背景之上,多彩的牡丹花團錦簇,借鑑景泰藍掐絲、點藍等工藝,再與中國漆畫相融合,讓它在中國黑陶城博物館格外顯眼。用硬刻陶工藝製作的《聖人孔子》陶瓶,運用微雕、線雕、點綴紋等硬刻技法,對孔子神情、姿態的刻畫栩栩如生,承載了更為深遠的文化涵義……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梁子黑陶的硬刻陶、金絲漆陶、漆陶3項創新技術,讓德州黑陶綻放出更迷人的時代魅力。
20世紀80年代,無論是實用器皿還是工藝品,通行的黑陶製作工藝只有軟刻,即在入窯前的陶胎上雕刻圖案。這樣,燒制出來的黑陶從形狀到圖案,都是一個色調,顯得比較呆板。梁子黑陶董事長梁麗霞從瓷器硬刻工藝中受到啟發,把黑陶製作工藝改軟刻為硬刻,隨後她又運用在硬刻工藝中加微雕、軟刻加硬刻、軟刻加鏤空加浮雕等技法,提升了黑陶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經多年發展,德州黑陶不斷創新,早已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王憲利發現了燒制時用火的訣竅,利用窯變造成的器物開裂,形成了自然而錯落的紋理,獨創無釉開片黑陶;劉浩發揚了原始黑陶的黑、薄、光的特點,著意於現代的造型和富於節律感的紋飾雕刻;王志水將黑陶浮雕從過去的幹刻法升級為溼刻法,同時探索出浮雕加鏤空的製作工藝……正是在這些黑陶手藝人的努力下,德州黑陶的發展道路越走越寬,由刻花兒包裝到刻陶,再到彩陶、微雕,逐漸成為一種全面藝術。
品味古今黑陶,能夠親自體驗黑陶製作,無疑是終生難忘的經歷。在中國黑陶城博物館最後一個展區,專門開闢出一個互動區,黑陶藝人會不定期在這裡展示成型、軟刻、硬刻等黑陶製作工藝。「在陶瓷行業,黑陶仍然比較小眾,一方面是其發展時間較短,另一方面是公眾認知程度較低。」張茜說,這也是博物館開設互動區的初衷。畢竟,只有讓更多人參與到制陶過程中,大家才能感受到傳統手工技藝的魅力,並對黑陶這一遠古的藝術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走出博物館,腦海中仍浮現著各式各樣的黑陶器皿。面對黑陶,就如同面對先民的精神世界,仿佛窺探到遠古先民神秘而奇異的文化氣息。在今天,它又創造性地將質樸的原始藝術觀念、技法與現代審美取向、技藝融合,承載著傳統、歷史以及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