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藝術演變之路:從巫術之美到理性精神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美的沉思》一書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勳先生在美學領域的經典代表之作,被譽為「臺灣版《美的歷程》」,自1986年在臺灣第一版發行以來,至今經過幾度再版印刷。

《美的沉思》,蔣勳 著,湖南美術出版社

本文摘自《美的沉思》,蔣勳 著,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二、青銅器的分期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的銅器可以作為目前中國銅器的第一個階段;雖然出土形制種類還很少,但是,的確把青銅歷史往前提到了夏代。二里頭除了上述的爵之外,還發現了鏃、鑿、刀、錐、鈴、魚鉤等小件青銅工具和製造青銅器用的坩堝片以及銅渣。

一般被稱為「鄭州文化期」的青銅器時代指的是商代前期,盤庚遷殷以前的風格。這一類型的青銅器以鄭州二裡崗為主,包括河南輝縣、長江中遊湖北黃陂盤龍城等遺址,都有鑄銅遺蹟發現。

鄭州期的銅器一般說來仍不脫離素樸的原則。大多只在器腹的中央偏上的部位有一帶「獸面紋」。獸面紋已可看到以後「饕餮」的前身;但是,在表現上,鄭州期的獸面紋除了眼部較為浮凸外,大部分的紋飾是以陰紋或陽紋細線構成,比較接近於淺浮雕的效果。

一件湖北黃陂縣盤龍城出土的鼎是鄭州期銅器的典型。這件鼎以三塊陶範鑄成,器腹上留有明顯接模的痕跡。鼎耳在鼎唇上,與後期鼎耳移至器腹上不同。而值得注意的是鼎足的形制仍然保留早期的尖錐狀,是陶器時代炊器的遺留形狀。

同一個時期的形器出土很多,一帶獸面紋的浮雕效果都與上件鼎形器類似。

這一時期的許多銅器,在器形上都還保留陶器的痕跡。鼎的尖錐足在龍山文化的黑陶鼎中可以見到的中空襠袋足是陶鬲的演變,至於爵形器特別誇張的流口與口沿,是不是牛角為杯的造型衍變,是值得再發掘的問題。

接續鄭州期之後,是目前被廣泛討論的安陽期青銅時代。郭沫若在《青銅時代》中把銅器分為四期:一、濫觴期,二、勃古期,三、開放期,四、新式期。

他所說的「濫觴期」相當於二里頭、鄭州期的銅器。而所謂「勃古期」,以他的說法為「殷商後期至周成康昭穆之世」,也正當目前一般分期上的「安陽期」。安陽期的銅器一直是銅器史上最受人矚目的青銅器物,誠如郭老所說的:「為向來嗜古者所寶重。其器多鼎……形制率厚重,其有紋繢者,刻鏤率深沉,多於全身雷紋之中,施以饕餮紋、夔紋、夔龍、象紋次之……」

安陽期的青銅器以造型的華麗豐縟聞名於世,許多器型逐步脫離前期實用功能的素樸風格,開始在造型上附麗了更多的宗教神秘色彩和宗族圖騰崇拜的觀念,成就了典型的商代銅器的藝術之美。

以鼎來做例子,從鄭州期的尖錐足過渡為圓柱足,又逐漸向獸蹄足發展,都明顯地是從實用功能往美的要求過渡的結果。

爵形器由平底變為圜底,柱向中央移動;.形器的襠袋足變為圈足;觚由矮胖變為瘦長,都說明著造型美的被重視。

在紋飾上更明顯地有了變化,原來鄭州期的細線被強調誇張成立體雕塑的效果。作為容器、酒器的實用部分常常被遺忘了,而作為裝飾的紋塑部分被強烈誇張。一件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安陽期的典型器。作為紋飾部分的四個羊頭,完全獨立於作為「尊」的器形之外,這種縟麗華美的風格,大膽強烈的造型觀念至今仍使人眩惑;而在欣賞美的同時,我們大概也不能遺忘隱含在其中的商代特有的巫的文化特質。

郭沫若所分的「開放期」、「新式期」相當於西周中期以後到戰國時代的銅器風格。他說這一時期的銅器「形制率較前期簡便」,「饕餮失其權威,多縮小而降低於附庸地位」。

西周中期以後的青銅器如毛公鼎,的確失去了商代的華麗風格,而代之以端莊素樸的面貌出現。但是,我們並不同意這類青銅器「較前期簡便」的說法。在藝術風格上,周代所標榜的理性人文精神和商代充滿神秘符號的特質十分不同。周代在它自己的文化基礎上自然應當有其特殊的美學,而不能一概以縟麗為美。西周中晚期的一件青銅壺,以蟠龍環帶構造成壯大充實的美學風格,脫離了殷商卜辭尚鬼時代的神秘迷狂的精神狀態。西周文質彬彬的藝術風格的確說明著人文精神的初露曙光。

春秋以後,中央王權的崩潰,宗法制度的解體,導致了工藝技術的大解放。各種新觀念、新技術毫無拘束地自由發展,失去了西周統一性的端莊風格,卻形成多元性的地方色彩;也由於社會權力的分散,銅器逐漸喪失了它作為「國之重器」的價值。楚莊王的「問鼎輕重」不但是對王權的一種挑戰,也說明了青銅器從典禮祭祀寵物逐漸下降為裝飾珍品的過程;工藝的巧思達於極致,而青銅器的華麗性與莊重性也一併消失了。

三、青銅器的成分

《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攻金之工,築氏執下齊,冶氏執上齊。」 所謂「齊」是指銅錫的比例,錫多為「下齊」,錫少為「上齊」。

商周青銅器在銅錫的比例上已經有相當精密的配置。以《考工記》的資料來看,依照不同的器物性質,銅錫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如「六分其金(銅),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

經由現代科學的方法來分析,商代早期和晚期青銅器的銅錫比例有所差異:「晚期對銅錫的比例,有了更好的把握,大體合於後世《考工記》所總結的『六分其金,而錫居一』的所謂鐘鼎之齊。」

四、關於「饕餮」

《呂氏春秋》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這是銅器上的獸面紋被稱為「饕餮」的來源。

饕餮是正面的獸面紋,把獸面平展,左右對稱,如果有身軀,也是左右各一個,很可能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的效果,把動物的身體以鼻為中心向兩邊展開;只是我們習慣了透視觀念,把它們當做兩個身體罷了。

饕餮在形象上十分圖案化,從中可以看到彩陶中對動物造型的幾何性歸納在銅器上的沿用。譚旦的《饕餮紋的構成》一文,把饕餮分成七個部分,即:一、冠飾與鼻紋,二、眉紋,三、目紋,四、角紋,五、身紋,六、口紋,七、足紋與身紋。

我們如果把饕餮看做是中國文字的性質,就可以了解這些動物幾何性的各部位裝飾紋,其實很像是部首,是文字構成的幾何基本元素。只要具備這些元素,至於組合的方式倒很自由;所以常常依照不同的器物造型所給予的空間限制,使紋飾有千變萬化的表現可能。然而,目紋常常是最被突出的,在繁複的紋飾中有統一視覺的效果。

五、從巫術之美到理性人文精神的建立

如果說商代的銅器風格與周代不同,並不是指歷史朝代的斷代;更確切地說,是兩個文化階段的不同,這兩個文化階段,並不等同於歷史的朝代。商的典型期在盤庚遷殷以後,一直延續到西周初期;周的典型期在西周中期建立,到西周末已經式微。

這兩種典型,在本質上分別代表了兩種藝術傾向,用西方藝術上的術語來比較,商近於「浪漫」,而周近於「古典」。商風格中充滿了神秘的幻想,大膽而熱烈,那些厚重華麗的饕餮,仿佛透過久遠的年代,仍然能夠傳達給我們那巫的文化中迷狂暴烈的血質性格,是「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商頌》)的年代,是仍然未脫原始的野性的年代。它以狂暴的生命原始衝力創造著詭異而華麗的器物,糾結著繁複炫目的紋飾,糾結著神秘、恐懼、莊敬、奇想的熱烈情緒,是對大自然的力量懷抱著崇拜與畏懼之情的初民,在如狂的祭禮中對一切未知因敬畏與好奇而發出的符咒似的頌歌。

西周中期以後,典型的如陝西扶風出土的銅器,那種簡樸端莊的造型,充實而壯大的環帶紋,在簡樸中傳達的是理性人文精神的均衡、安定。好像《易·繫辭傳》用各種文明史理性的解釋來批註卦爻的神秘一樣,西周的人文主義,用那樣均衡冷靜的氣質,平復了商的巫術之美中過分繁麗激情的部分。

商的文明據說一直往南去,有人認為春秋以後楚的文化是商的衍脈。的確,我們在《楚辭》中,仍可以看見那熱烈的激情,蕩溢著神秘的浪漫精神。然而,西周的理性精神的確替代了偉大的商帝國,成為中國文明的基礎,從這一條線傳承下去,歸結先秦的儒家哲學,「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中國人建立了一套理性而均衡的文明,進退揖讓都不失法度。然而,那潛藏著的商的血液,似乎還不時要出來,在理性得喪失了原始生命力量的時候,以外表看來十分狂烈的姿態復活了古老的中國。

從巫的美,到理性的文明,從精神的激情,到知性的平衡,「浪漫的」與「古典的」,也構成了中國藝術風格交互不斷的兩個主題。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牛頓、巫術和宗教:論藝術和科學、宗教的關係
    那麼,這個其實不僅僅表現了東西方思維上的一個區別,而且還涉及到了藝術、宗教和科學的關係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原始的巫術活動不僅僅孕育了以後人們為之痴狂的藝術,這其中既包括舞蹈藝術,也包括語言藝術(屈原的楚辭詩歌)、繪畫藝術(遠古時期各種表現祭祀、巫術活動的繪畫)等等,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宗教崇拜這一行為在這一時期得以被確立。
  • 商周時期青銅器紋飾,代表著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精神夙願
    ——《老子》 在對商周時期藝術文化的研究之上,青銅器是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直接反映出當時人們的信仰和審美。這些原始而莊重的器具 在商周人們的宗教和禮儀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人們在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體現。
  • 神話,巫術,禁忌
    弗雷澤提出了這樣的論點:並沒有什麼涇渭分明的界線把巫術藝術與我們的科學思維方式分離開來。巫術,雖然就其手段而言是想像的和幻想的,然而就其目的而言,也是科學的。從理論上講,巫術就是科學;雖然從實踐上講它是一種難以理解的科學——一種偽科學。因為即使巫術也是按照下述假定來立論和行事的:在自然中一個事件必然不變地跟隨另一個事件而產生,並不受任何精神的或人格作用的幹預。
  • 是巫術還是藝術——空前絕後的狩獵者藝術文化
    在人類進化史上,晚期智人是猿人向人類演變的最後一個階段,其體質特徵與現代人類相差無幾。晚期智人創造了舊石器晚期文化,開始的標誌是東非遺址出土的標準石器和第一件保存完好的首飾(鴕鳥蛋殼做的珠子項鍊)。
  • 夏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飾,有著怎樣的文化內涵?
    青銅器饕餮紋 一、饕餮紋的演變 饕餮紋是商周時期青銅器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裝飾花紋這些圖案與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非常相似,獸面都是卵圓形,無角,下顎寬大,以雲雷紋襯託,特別是獸面上的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與現存的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更是幾乎一模一樣。 在商代的青銅器的裝飾花紋上,饕餮紋也有一個漸漸演變的過程。早期的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線條粗獷,獸面上的眼睛十分突出,整體圖案極富神秘感。
  • 淺析「新學院派」的藝術精神,體現最深刻的時代精神
    而這一系列涉及美術改革的問題,將有可能通過當代中國一批具有較高文化素養,有新文化拓展精神的美術家和「新學院派」的切實努力與探索得到解決。並由他們築起一條合符中國文化精神的新美術發展之路,完成特定的文化、美學、精神價值取向上的深刻變革。如此,才有資格談中國美術躋身世界美術前列,而不僅僅是商業美術前列的理想「學院派」一詞。
  • 生態藝術學建構的理論路徑:從「美的藝術」到「生態的藝術」!
    有鑑於此,程相佔以其生態美學研究為背景,初步梳理了從「美的藝術」到「生態的藝術」的理論脈絡,嘗試著為生態藝術學建構探尋一條理論路徑;張嫣格則以塞尚「知覺的覺醒」為案例,嘗試探討現代藝術與自然的關係。生態藝術學建構的理論路徑:從「美的藝術」到「生態的藝術」程相佔【內容提要】生態藝術學的核心是生態藝術觀,其理論途徑可以概括為從「美的藝術」到「生態的藝術」。
  • 姜夔「適中之美」的藝術思想審美觀
    二、姜夔詩詞風格上的「適中之美」在姜夔的詩詞中,雖說仍可觸摸到靈魂的不安和躁動,然而這種躁動已被節制平衡到清潭見底,水波不興的地步,極具適中之美。這是因為姜夔詞不是強烈的抒發,而是以他特有的方式吟詠出來的作品。這種獨有的方式即來自於儒道兩家思想精神的深深浸潤。
  • 攝影大師密碼:梵谷和他巫術般的藝術,「憨」人的底層思維
    我從來都不願脫離藝術,思想單純聊攝影。陳丹青盛讚梵谷是個「憨人」,今天也聊聊梵谷,有朋友問「梵谷的作品在美術史中的意義」,其實研究梵谷的作品在美術史的意義,到不如來研究梵谷的創作方法論,他的人性和他的人生哲學。
  • 「九淺一深」的圖書推薦,從藝術的故事到美的歷程(下篇)
    蔣勳的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8《論藝術的精神》普通人觀賞畫作,往往喜歡把看不懂的都叫作抽象,慢慢地「抽象」似乎變成了一個貶義詞,那麼小小值推薦你們看這本連我自己都沒完全看懂的《論藝術的精神》,作者是西方現代藝術史繞不開的人物,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學設計繞不開點線面理論,沒錯就是你看不懂的抽象畫之父——瓦西裡·康定斯基。
  • 王宏超評《巫者的世界》|中國的巫術傳統及其諸面向
    巫術、政治及巫醫傳統:由博返約的巫術專題研究1989年,林富士赴美留學,師從餘英時先生,其博士論文為《六朝時期江南地區的巫者與巫俗》()。自此林富士的巫術研究不但在時段上有所延展,而且在關注的專題也逐漸開闊起來。林富士關於巫術的專題研究,涉及巫術與政治、巫醫傳統、巫道關係、臺灣童乩文化、巫術與藝術等多個領域,每個領域都有專精的研究成果。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可以這樣理解,漢字的形似接近生活,神似接近藝術。在中華民族先祖們按照美的規律生產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漢字,與生俱來就包含了美的基因。 仰韶、馬家窯文化的某些幾何紋樣比較清晰地表明,漢字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步演變為抽象化、符號化的。這些幾何圖案花紋,有的是由魚形圖案演變而來,有的由鳥形圖案演變而來,都是對魚或者鳥的幾種不同形態從寫實到寫意的演變。
  • 蓋格:超美之美——論美學與神學的關係
    藝術、美學與教會哲學史告訴我們,一種以理性論證的哲學,對精神或宗教現象不能視而不見。同樣,如果精神或宗教不以理性詮釋為基礎,其地位也難以確立。在此關係中,知性(Verstand)與理性(Vernunft)的區別十分重要。
  • 關於巫術的誤解:比宗教更接近科學
    無論你相信與否,巫術是更接近科學的學科,而並非站在科學的對立面。大家之所以對巫術有迷信概念的誤解,一方面源自於巫術商業話的社會發展,一方面源自於對巫術和科學兩個概念的理解偏差。我將從巫術、神學、宗教、藝術的發展邏輯和巫術與科學概念重新認知的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遠古人類是崇尚自然力量的,尤其是人類的食物獲取渠道由狩獵方式過渡到農耕方式後,人類更加依賴大自然力量的恩賜。陽光、雨水、風力風向均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有巨大的影響。這也導致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恐懼和敬畏。
  • 商周金文中的古代世界_文化中國_中國青年網
    該展覽遴選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140餘件,從文字、藝術、歷史、社會、禮儀、信仰等不同角度解讀青銅禮器,展示早期中國絢麗多彩的文明成果,引導大家走進神秘奇譎、波瀾壯闊的金文世界,欣賞生動有趣、儀態萬方的金文藝術,解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金文故事,領略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的金文智慧。在此,謹從金文角度對商周古代世界加以解讀,以饗讀者。
  • 圖書2020|2020年巫術類著述經眼錄
    據說米勒創作此劇是「有意識地借這部關於宗教迫害的劇本影射當時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對無辜人士的政治迫害。」但米勒本人認為此劇「具有遠比只是針砭一時的極右政治更為深遠的道德涵義,旨在揭露邪惡,讚頌人的正直精神。」(梅紹武《導言》)由歷史事件改編的文學作品,也可以引發有關「本事」和「故事」的討論,亦可從中觀察文學和歷史對於事件的不同處理方式。
  • 青銅見證商周「蜀道」:關中、漢中、成都三地青銅器聯展
    7月27日,「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館1樓1號臨展廳開幕,展覽集結了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器,共計250餘件,這其中包括55件一級文物。如第一次出現「中國」一詞的「何尊」、揭示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頭人像、從陝西到河北相距八百裡皆有「亞伐」銘文的「亞伐方罍」等。這批青銅器既有當地的特色,又體現了漢中地區與成都平原、關中平原的文化交流與互動。
  • 芝加哥之旅參觀了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迎面而來的是滿滿的藝術氣息
    無論是馬的精神、骨架、躍步以及騎師拉韁繩的動作、隨著馬兒起伏的姿勢,都畫得栩栩如生。從這位藝術大師的練習本可以看得出,他之所以能夠成功所依靠的不僅僅是過人的天分,他勤奮反覆練習的毅力亦是超越一般人。再看旁邊收藏的系列粉彩芭蕾舞者,印象派畫法幾筆勾勒出芭蕾舞者的神韻,看似簡單,背後所需的可是數十年功力啊!
  • 理性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各種民間巫術和鬼神傳說都有強烈的神秘和非理性色彩,中國還重視和珍惜現世生活、及時行樂,我們會常說「今朝有酒今朝醉」、「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講到的基督教,尤其是改革後的基督教,無論教派,都是十分理性的。信徒的一切活動都在上帝的注目下,對上帝的信仰不隨著世俗活動改變。他們注重靈魂的懺悔,對別人普遍的愛和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