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記者董小紅、李倩薇)6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跨越千年向未來:一座城市的創新基因圖譜》的報導。
2001年2月,人類剛剛跨入新千年,中國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了一張舉世矚目的金箔——太陽神鳥。
這件來自商代晚期的文物,圖案精巧——四隻神鳥首足前後相接,圍著太陽逆時針飛行。作品表現了古蜀人對太陽的崇拜,其複雜的工藝更體現出古蜀人爐火純青的冶金技術。
18年後,2019年6月,還是成都,新一代的「人造太陽」——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全面工程安裝在成都啟動。人類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跨越幾千年的兩個「太陽」背後,是成都人對自然規律探索的不懈追求。科技創新跨越千年不斷延續,在新的時代呈現出旺盛生命力,奔向未來。
(小標題)歷史基因
科技創新的土壤不是一日培育而成的,它離不開經年累月的深耕細作。成都的科技創新擁有悠久的歷史基因:從天然氣的使用、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的發明再到雕版印刷術的普及,無一不體現著成都薪火相傳的科技創新基因。
遠在戰國時期,蜀人在鑿井獲取井鹽的過程中,就發現了天然氣井——火井。魏晉時,人們常利用火井照明和煮鹽。
「臨邛縣……有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裡,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 東晉常璩撰寫的地方志《華陽國志》如是記載。
關於天然氣井煮鹽的技術,明朝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這樣寫道:「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滷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
事實上,英國於17世紀中期才發現天然氣,而中國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就已發現並逐步科學利用天然氣。古蜀人的探索力和創造力可見一斑。
當然,古蜀人的科技創新不止於此,其不僅可以在自然科技領域取得突破,在金融領域亦敢為人先。
北宋時期,一種叫「交子鋪戶」的店鋪最先在成都出現。交子鋪戶類似現代的銀行。存款人把錢存入交子鋪戶,鋪戶就給開具出一張印著紅、黑兩色標記有秘密記號圖案的紙,以後這張紙的持有人就可以用它來取錢,創新性地解決了古代商品流通的瓶頸。
在宋代,成都還是全國著名的印刷科技中心,成都的雕版印刷術獨領風騷,有著「宋時蜀刻甲於天下」的美譽。當時的成都匯聚了大量雕版印刷的技術人才,逐步形成了家刻、官刻、坊刻三大體系。
成都科技創新的基因有著清晰的歷史脈絡。後來這樣的基因又逐漸融進了開放包容的天府文化,不斷塑造著後人勇於創新的精神。
(小標題)人文基因
人文環境是一座城市吸引人才、開拓創新的獨特優勢。
成都開放包容的文化和不斷改革創新的土壤令其人才發展指數在全國處於第一方陣,成為受年輕人青睞和中高端人才淨流入率領先的城市。記者了解到,「成都人才新政12條」實施2年多以來,全市累計落戶的青年人才達到了35萬人。
高端人才集聚,成為成都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截至目前,成都擁有國家、省、市級重點人才計劃2938人、頂尖團隊167個,孕育出西南地區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以及18家獨角獸或準獨角獸企業。
這些人才活躍於成都科技創新的各個領域,無論是「人造太陽」,還是國產大型客機C919、「鯤龍」AG600……在全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中隨處可見成都人才的身影。
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令這座城市迸發出巨大的改革創新活力。以成都自貿試驗區為例,三年多以來,「公證最多跑一次」等兩項改革試點經驗獲國務院批准向全國複製推廣,「智慧財產權類型化案件快審機制」等三項成果入選全國自貿試驗區第三批最佳實踐案例。
(小標題)時代基因
今年初,中央正式提出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其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雙城經濟圈重要的戰略定位之一。在此契機下,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的西部科學城走到了時代舞臺的中央。
在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楊繼瑞教授看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轉換為城市群和城市群、都市圈與都市圈的競爭。」而縱觀世界,科技創新是城市群參與競爭的「制勝法寶」。
從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科學城擔負起特殊的歷史使命,其規劃建設也擁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宏大的格局。未來,西部科學城將為成渝兩地科技創新,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貢獻出巨大的創新動能。
集聚了成渝兩地科技創新要素的西部科學城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在新時代將助力在中國西部形成一個新的科技增長極,交出一份亮眼的「時代答卷」。
(小標題)奔向未來
打造西部科學城,成都的目光始終著眼於未來。
記者了解到,未來,西部科學城將突出協同創新發展,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堅持「營城」與「謀勢」相結合,努力把這裡打造成為創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陣地。同時聚焦產業功能區建設,結合主導產業,大力構建創新生態圈,吸引創新要素人才集聚,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運用。
對任何想要成為世界級水準的科學城而言,產學研的融合一直是關鍵所在。在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時代機遇下,成渝正充分發揮兩地高校的科研優勢,將科技研發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探索產學研融合之路。
未來,西部科學城還將全力搭建其原始創新平臺、全球技術交易平臺、產學研技術轉化平臺和全球創新資源引入平臺,打通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裡」和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應用的「最後一公裡」,不斷向著世界級科學城邁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