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0年,義大利生物學家伽伐尼在給青蛙做解剖實驗的時候,他無意中發現。用兩個不同的金屬導線,與青蛙腿的神經接觸時,青蛙腿會發生抽搐現象。當時伽伐尼並沒有對此現象產生太大的興趣,所以也沒有做深入的研究。
而這一實驗現象引起了當時的一位物理學家亞歷山德羅·伏特的注意,他仔細研究青蛙腿在接觸兩個不同金屬導線時發生抽搐的真正原因。後來他發現,青蛙的體液,就是導電溶液。而兩個不同的金屬導線。插入導電溶液中時,產生電勢差。從而產生了電流。而電流又刺激了青蛙腿上的神經。而導致了青蛙腿發生了抽搐的現象。
在1799年,伏特用他自己研究的成果,發明了一個能產生電流的裝置,這個裝置就是現所說的一個電池組,在1800年他公布了他的研究結果。伏特的電池組是用一堆沾了導電溶液墊片隔開的鋅和銅的金屬圓片兒,當用金屬導線連接銅片和鋅片時,導線中便會產生電流。後來科學家將多個電池組串聯,其產生的電流甚至能將金屬導線融化,發現電流還有如此大的能量。
電池就是這樣被發明出來了。此後又有很多科學家對電池組進行了改進。但是他們都存在著一個老化的問題。1859年法國科學家加斯頓普蘭特發明了鉛蓄電池。
這讓電池更接近於實用化。在鉛蓄電池的基礎上不斷的改進而進,應用了民用設備和科學家的科研應用。這也是我們現在電動車和汽車上用得最多的蓄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