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維德:新全球儲備貨幣的競爭:2020年10月IMF《跨境支付的數字貨幣...

2021-01-09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蔡維德

1.前言

本文是這系列文章的第六篇文章,第一篇文章介紹了IMF報告裡的四個場景[1],第二篇文章分析了這些場景[2],第三篇文章則針對報告中的第四個場景及引起的宏觀金融後果展開討論[3],並研究數字貨幣對主權貨幣政策的影響,第四篇文章來討論外幣(數字貨幣)取代當地貨幣的現象[4],第五篇文章分析了CBDC/GSC對金融穩定造成的影響,並對比了數字代幣和GSC的發展與風險[5]。本篇文章整理IMF討論的全球儲備貨幣的可能性。但是由於這題目太熱門,IMF在2020年12月又進行了相關討論。

2019年8月23號,英國央行行長建議使用數字貨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世界儲備貨幣」一度成為國外討論的熱點。在數字貨幣出現之前,替代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討論一直集中在歐元和人民幣等現有法幣上。但是現在,出現了一種新的世界儲備貨幣競爭者:數字貨幣和「加密貨幣」,數字貨幣包括GSC、CBDC、合成CBDC,以及比特幣。不同於IMF報告中的觀點,本文同時分析了合規市場和地下市場。IMF還是集中在前面3個選項,但是最後的選項卻在最近幾個月出現。

本文第2節現階段全球儲備貨幣情況的概述,第3節整理IMF關於全球儲備貨幣的討論,第4節我們討論SWIFT, IMF認為世界儲備貨幣該單位貢獻不菲。第5節討論IMF在2020年12月的報告。由於世界儲備貨幣題目重要,在下一篇文章(七)會繼續討論這課題。我們可以看到SWIFT在2019年已經出報告,他們的願景竟然是數字貨幣。與傳統思維不同,第5節中闡述的IMF觀點非常清晰,他們認為政策是次要的,科技才是世界儲備貨幣替換的決定因素。

儘管美元在全球佔主導地位,但各國也傾向於在其附近持有主要貿易國的貨幣。因此,歐元區以外的歐洲國家傾向於持有歐元,而亞洲國家則持有日元以及越來越多的人民幣。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種趨勢可能發展為成熟的「多極」體系。有報告指出,目前,人民幣約佔全球外匯儲備資產的2%。分析師[13]稱,到2030年,該數字可能升至5%至10%之間,超過日元和英鎊的水平。同時,中國政府加大了力度,允許更多的外國金融機構進入國內市場。海外投資者也越來越多地轉向中國市場,這刺激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

2.現階段全球儲備貨幣情況

美元作為世界上主要儲備貨幣,佔所有儲備的62%,而人民幣僅佔2%。儘管按GDP排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的人民幣2016年10月才成為儲備貨幣,短時間內佔比從0%增長到2%。傳統意義上的「世界儲備貨幣」是指許多中央銀行作為外匯儲備一部分持有的貨幣。從理論上講,任何貨幣都可以是世界儲備貨幣。但實際上,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由幾種貨幣主導。這些貨幣通常由管理良好的中央銀行代表具有履行義務歷史的政府發行。結果,它們往往具有穩定的匯率和低通脹。這使得它們對於國際貿易和長期儲蓄工具都具有吸引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可八種世界儲備貨幣[6]:美元、歐元、人民幣(元)、日元、英鎊、澳元、加元和瑞士法郎。其中,美元是迄今為止全球外匯儲備中使用最廣泛的貨幣。全球近60%的外匯儲備以美元計價。2019年第二季度,全球外匯儲備的美元總價值為11.7萬億美元,其中6.8萬億美元是以美元或美元計價的資產。因此,美元通常被簡單地稱為世界儲備貨幣。

英鎊有326年的歷史(1694年開始發行),有英國央行支持,世界多家商業銀行背書,不僅是上世紀世界主要儲備貨幣,也是如今世界儲備貨幣之一,卻在今天在流動性上,已經輸給沒有央行支持比特幣。通過數據分析,比特幣現在已經是地下經濟的世界儲備「貨幣「,但比特幣能否成為合規市場的儲備貨幣還有待商榷。文(五)提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認為比特幣的地位和價值事實上是政策(包括監管政策)主導的。當監管政策放寬,比特幣市值大漲。反之,政策收緊,市值就大跌。如今形勢監管政策還沒有給予比特幣貨幣的地位,且不可能將這一非貨幣稱為「儲備貨幣」。

美國智庫發起新型貨幣戰爭,積極立法預備新型貨幣戰爭,中間有許多學者和分析師對此進行了大量討論。同時,不同的觀點、學說也在不停湧現,包括石(BlackRock)[16]和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15]等重要金融機構認為比特幣或許可以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之一。他們的觀點是建立在比特幣的世界貨幣流動性已經超越了英鎊成為世界第6大流動「貨幣」的事實基礎上。

圖1是世界儲備貨幣的歷史。其中英鎊作為世界儲備貨幣有100多年的歷史,有人認為英鎊在1920年失去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也有人說是1944年。

圖11450年以來世界儲備貨幣的發展

在文(四)我們展示了外幣取代本國貨幣的相關數據。在一些國家/地區,美元被廣泛用於本國交易。在許多國家,無論當局的目標如何,外幣實際上都會在支付系統或金融部門中部分或全部取代本幣。這些國家通常被稱為(部分)「美元化」,經常在國內宏觀經濟政策不健全和對政策機構缺乏信任的背景下發生貨幣取代。長期以來,美元一直是銀行和貿易以及對所有其他貨幣進行估值的首選貨幣。這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重大的結構弊端。

2020年8月,高盛指出美元面臨失去其世界儲備貨幣地位的風險,使得關注焦點集中到突然爆發的美國通脹擔憂之上。美國國會計劃採取另一輪財政刺激措施以支撐遭受疫情嚴重衝擊的經濟,並且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今年已經擴大約2.8萬億美元。高盛策略師警告稱,美國的政策正在引發貨幣「貶值擔憂」,這可能會終結美元在全球外匯市場的主導地位。儘管這種觀點在金融圈子裡只是少數派,高盛分析師也並沒有說他們確信這種觀點一定會成為現實,但它的確抓住了現階段在市場中蔓延的一種緊張氣氛,即投資者由於擔心美國這種印鈔規模將在未來幾年引發通貨膨脹,因而一直在拋售美元,瘋狂地買入黃金。資產負債表擴大和大量發行貨幣引起了貶值恐懼。在未來某個時候,當經濟活動正常化之後,央行和政府可能會有動機允許通貨膨脹率上升,以減輕累積的債務負擔。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最新的三年一度的調查[7],在全部的貨幣交易中,有88%都使用到了美元。IMF的數據顯示,儘管比1970年代超過85%的峰值有所下降,但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仍然高達大約62%。

現在的美元不僅是世界最主要的儲備貨幣,而且也是在世界貿易和結算中主要使用的貨幣,美國也因為美元的地位享受到了不少的紅利。許多學者認為,如果美元失去儲備貨幣地位,下面情況會出現:

  美元大跌,可能跌30%;  美元利息大漲;  美國國內商品貴起來;  股票和房地產會大跌;  美國生活水平大跌;  美國恐怕不能再領導世界  我們可以從過去英鎊失去世界儲備貨幣的歷史來了解上面的預測。下圖是英鎊的從1915年到最近的價值圖[17]。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鎊開始下沉。後又經歷第2次世界大戰,英國經濟受挫,最後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英鎊正式失去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在這20多年中(從1920年開始),美元作為其他國家儲備貨幣的地位一直在提升,而英鎊一直在下滑。當英鎊失去世界儲備貨幣的時候,一英鎊可以換到4美元,而今天(2020年12月)只能換到1.35美元,等於失去了2/3的價值,而且從1944年後幾年很快就先失去1/3的價值。

圖2:英鎊的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最近

美元紅利消失不是美國想遇到的情況。美國若失去了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歐元緊隨其後成為新的世界儲備貨幣,且人民幣的地位也將大大提高。此外,隨著數字貨幣逐漸步入世界經濟圈,雖然現在無法體現價值儲備的作用,但在未來,有極大的勢頭在儲備貨幣的領域裡分一杯羹。

美國市場有自我調節、自我恢復的功能。每當美國有經濟危機的時候,在經濟學家中總存在這樣的聲音。由於每次危機後美國經濟再次復甦,這樣的觀點在事實面前總是不攻自破。美國在70年代經濟衰退,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美國永遠起不來了。裡根總統上臺後,美國社會轉向保守,使用供給側改革策略,經濟復甦。80年代美國又遇到日本的挑戰,但是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後(由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德國參與),美國經濟又一次復甦。

美元經歷了多次貨幣競爭,包括提換貨幣結算中心和歐元的競爭,但依舊維持著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但在2019年8月23號,美元突然來了一個競爭對手,這對手不是結算中心,不是另外一個法幣,而是數字貨幣,是基於一籃子法幣的數字貨幣。

除了來自數字貨幣的威脅,幣圈一直有人認為比特幣可以取代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2020年後半年,石和摩根斯坦利提出同樣看法,而他們提出的原因是比特幣在流動性上已經超過英鎊。而包括美聯儲在內許多人的觀點,比特幣的價值主要在於價值存儲,而不是在支付交易。在這種情形下,比特幣如果是「貨幣」,在流動性竟然已經排名世界第6。

3.IMF討論

1)數字貨幣主要是促進跨境交易,而且由於使用在跨境交易上,改變國際貿易市場。

解讀:這點非常重要。IMF在2019年7月已經討論,提到傳統金融系統還可以在國內支付上競爭,可是在跨境支付上遠遠落後。而跨境支付和交易決定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IMF的觀點其實和英國央行行長的觀點完全一致。國際儲備貨幣主要是因為跨境貿易(而不是國內貿易)。數字貨幣的出現可能會造成交易雙方使用同一數字貨幣的現象,特別是全球性的數字貨幣,因此傳統儲備貨幣的定義可能有巨大的轉變。

49.數位化可以促進貨幣的跨境使用,從而改變對安全資產的需求和供應。儘管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元很可能仍將是主要的儲備貨幣,但數位化可以使變革的發生比以前設想的更快。在需求方面,各國或貨幣集團之間技術進步的不平衡速度,替代性跨境支付軌道的出現或以CBDC或GSC為單位的貿易發票和金融中介的轉移,都可能使儲備貨幣重新定位。在供應方面,新的數字平臺已經出現並在短短幾年內達到了全球規模,提供了可供數字貨幣使用的替代網絡,以刺激發行後的採用。通過數字錢包網絡授予全球訪問權限可以幫助可信的CBDC發行方獲得以前無法實現的一定規模和市場流動性。關鍵區別在於可擴展性的潛在更高速度,以及降低從現有主導貨幣網絡轉移成本的可能性。

2)如果大家使用CBDC或是GSC,大家對於貨幣的選擇會有巨大改變。最初可能是因為發行國的規模和名聲,但是後期形成的交易慣性可能會是更重要的原因。

解讀:這些觀點在2019年IMF的7月報告已經出現。這觀點也是我們文(一)和文(二)的觀點:世界儲備貨幣發生改變是由於經濟體量或是跨境交易。這觀點是也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字貨幣區」理論,就是「交易為王」。

50.採納和使用CBDC和GSC可能會改變對儲備持有人和發行方的激勵。官方部門將儲備金用作安全的價值儲備,並隨時獲得國際流動性。對於儲備持有人而言,儲備貨幣組成的主要驅動因素是發行方的規模和信譽,貨幣在貿易和金融交易中的用處(包括外匯幹預)以及由於信念協調而增強安全性的慣性。Anderson等人(2020年)在新穎的官方儲備持有數據集中比較了這些驅動因素,並強調金融聯繫和慣性在解釋儲備貨幣份額方面變得越來越重要。另一方面,儲備發行方需要權衡跨境使用CBDC的潛在收益和風險。這些變化的外觀取決於CBDC和GSC在每種情況下如何影響儲備動因。

3)若CBDC或是GSC沒有改變記帳單位將不會影響世界儲備。

解讀:這點也是擊中要害。表示如果CBDC或是GSC是基於單一數字貨幣,這不會改變世界儲備貨幣。而Diem(就是以前的Libra)就是基於美元的,這意味著若是Diem流通量增加,美元依舊是世界儲備貨幣,沒有改變。但是如果Diem使用一籃子法幣為基礎,對於用戶似乎沒有差異,但對於世界儲備貨幣的競爭形勢卻是大不相同。

51.由於貿易和金融交易的記帳單位不會改變,利基採用CBDC或GSC進行匯款(方案1)對儲備的影響很可能有限,如果費用是1%,已經超過美國在2008金融危機印的鈔票,IMF可能沒有做過計算,如果是10%,就等於英國國家一年的GDP。在這種情況下,CBDC或GSC只能作為完成跨境支付的渠道,其價值不會成為影響經濟決策的重要相對價格。因此,中央銀行幾乎不需要調整儲備金的構成。

4)如果CBDC或是GSC引發貨幣取代現象,多個國家央行需要預備更多的外匯儲備。如果一個國家允許使用國外發行的CBDC或是GSC,這該國法幣就會被影響到。但是發行國也可能有風險,因為需要保證系統安全?。

解讀:這點也非常重要,這表示不論是使用國或是發行國都有風險。美聯儲主席在2020年表示:美國要發展CBDC是要做的對,而不是做的快。國際清算銀行在2020年也列舉CBDC的條件。該條件很嚴格,CBDC的推出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這觀點我們在文(二)有討論。

52.CBDC或GSC引發的更多貨幣替代(方案2)將導致中央銀行出於預防目的而增加外匯儲備。對於儲備持有人而言,增加在貿易和金融交易中採用外國CBDC或GSC的可能性,特別是如果與金融機構接觸匯率波動的風險更大,則可能會將儲備轉移到CBDC或GSC的帳戶單位中。雖然定性影響類似於傳統的貨幣替代,但可能更快地推出CBDC或GSC可能會降低迄今為止觀察到的儲備持有量的慣性。但是,對儲備發行方的信心,例如確保網絡安全或提供緊急流動性的能力,仍然至關重要。對於發行方而言,提供更多安全資產的動機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國際化是一項政策目標,發行方將至少部分適應需求的變化。否則,更高的需求可能會導致安全資產短缺,從而可能導致副作用,例如風險溢價下降和金融體系槓桿率上升(Caballero,Farhi和Gourinchas,2017年)。

5)如果GSC有自己的記帳單位,而且被廣泛使用,就會產生巨大利益?。而且可能逼迫多個央行儲備GSC。

解讀:這點非常犀利,從側面可以看出IMF不贊同原來臉書Diem項目設計,認為臉書Libra 1.0會有巨大經濟利益並且會壓迫各國央行:

1. Libra 1.0 有自己的記帳法;

2. 臉書是私人公司;

3. Libra 1.0 可能會被廣泛使用。

IMF 認為GSC如果有自己的記帳單位,還可以成為多國的儲備貨幣。而由於GSC是私人公司發行和管理,大量流通的GSC將會挾持其他國家的央行。如果GSC是基於一個法幣,則後面法幣可以成為多國的儲備貨幣。因此,Diem的出現代表美元在儲備貨幣市場上更加前進。

53.具有獨立帳戶單位的GSC的廣泛採用(方案3)可能會暴露其私人發行方的利潤動機與全球貨幣和金融穩定之間的內在矛盾。隨著GSC和以GSC計價的安全資產在全球經濟中逐漸確立,中央銀行將希望持有安全的GSC儲備。但是,GSC發行方在決定儲備金的供應方面可能存在利益衝突:滿足需求的供應可能與使發行方的利潤最大化的供應有所不同。即使在當前體系下,也只有少數中央銀行建立掉期行,從而減少了中央銀行持有儲備的需求。私人發行可能加劇該問題:目前尚不清楚GSC提供者是否會提供掉期以充當最後貸款人,或者如何防止安全資產長期短缺。

6)在多極數字貨幣區的時代,不會只有一個主要儲備貨幣?。

解讀:在多極化體系的時代的每個數字貨幣區,都存在一個主要的儲備貨幣,多個數字貨幣區的儲備貨幣將形成多極化的競爭。

54.在方案4中,隨著一些CBDC和GSC被廣泛採用和競爭,儲備資產可能變得更加多樣化。Farhi和Maggiori(2017)認為,在多極體系中,儲備發行國之間存在大量競爭是好事,但競爭過少可能有害。儲備發行國眾多,發行總量高,個別發行少,保護了發行國國內金融穩定。然而,由於發行方很少,協調惡化,不穩定隨之而來,因為投資者可以迅速從一種儲備資產轉向另一種儲備資產。卡尼(Carney,2019年)認為,由一籃子CBDC支持的「合成霸權貨幣」可以通過對基礎CBDC產生信心,從而擴大安全資產的供應,從而獲得與多極世界類似的收益。

7)在多極數字貨幣區的時代,貨幣競爭會是國際和國內一同競爭。如果一個國家使用其他國家的數字貨幣,本國會出現外幣化的現象;如果該國使用多國的數字貨幣,該國內部會出現多個外幣化現象?。

解讀:在國際貿易上,貨幣競爭是傳統思想,但是這裡IMF提出重要概念,就是這競爭場景會是在國際和國內一起發生。

55.在多極世界中,儲備構成可以在國家之間或國家內部進行多樣化,具體取決於貨幣集團的形成或各國內部貨幣的競爭。當一個國家採用一個單一的CBDC或GSC時,該國家的儲備金將主要以其貨幣集團的帳戶單位表示。相反,居民使用多種貨幣也可以使國家內部的儲備資產多樣化。

4.SWIFT的功能、早期實驗與願景

IMF在其報告中還討論了跨境使用貨幣的現狀。報告中提到,國際交易以美元為主。儘管美國僅佔全球貿易的10%,佔世界GDP的15%,但美元卻是全球貿易的50%的計價貨幣。全球證券發行的三分之二以美元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跨境銀行債權和公共債務的75%以美元計價。它約佔官方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二,而約45%的外匯交易涉及美元?。且在許多國家中,發生了美元替代本國貨幣的情況。當本國貨幣儲值不佳時,家庭和企業將更傾向於持有以外幣計價的金融資產和負債。因此,美元2020年在全球儲備貨幣市場所佔份額有所下滑,卻依然是主要的全球儲備貨幣?。報告中同時討論了跨境支付所建立及基礎設施?以及較高的交易成本所帶來的影響。跨境支付的代理銀行之間通過使用 SWIFT 連接,完成清結算。

世界GDP的15%,但美元債權和公共債務的75%以美元計價。它約佔官方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二,而約45%的外匯交易涉及卻是全球貿易的50%的計價貨幣。全球證券發行的三分之二以美元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跨境銀行國際交易以美元為主。儘管美國僅佔全球貿易的10%,佔美元。

在某些國家/地區,美元還廣泛用於本國交易。外幣替代本國貨幣的情況稱為貨幣替代。當國家當局選擇授予外幣本國法定招標地位時(例如在厄瓜多,科索沃和賴比瑞亞),這可以作為一種政策選擇。另外,在許多國家,無論當局的目標如何,外幣實際上都會在支付系統或金融部門中部分或全部取代本幣。這些國家通常被稱為(部分)「美元化」。經常在國內宏觀經濟政策不健全和對政策機構缺乏信任的背景下進行貨幣替代。附件二提供了有關貨幣替代的程度,動態和持久性的典型事實,並討論了其驅動因素。

跨境支付基礎設施支持全球使用貨幣。由於交易雙方居住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因此跨境支付通常以存款餘額轉移的形式進行,這些餘額在通過代理銀行關係連接的銀行中持有。代理銀行是一種安排,其中一家銀行(代理人)持有其他銀行(代理人)擁有的存款,並向這些銀行提供付款和其他服務。代理銀行的全球網絡是一個多層的清算和結算系統,不僅由可用的支付技術形成,而且還受到法律和法規要求和限制的影響。在過去的十年中,跨境代理銀行業務關係出現了廣泛的退縮,儘管一些國家受到的影響大於其他國家(IMF,2017年;Rice等,2020年)。代理銀行業務關係的撤消特別反映出與更嚴格的反洗錢/打擊恐怖融資要求相關的成本不斷增加。

跨境支付的交易成本很高,尤其是在零售層面,這些成本背後的因素包括零碎的數據標準,進行AML / CFT合規性檢查的複雜性,有限的工作時間,陳舊的平臺,過高的融資成本,較長的交易鏈以及競爭薄弱。這種摩擦導致跨境支付的高費用,低速度和低透明度。全球監管機構越來越關注這些問題(例如He和其他人,2017年; CPMI,2018年)。金融穩定委員會正在協調全球努力,以採取行動提高跨境支付的效率,部分原因是為了應對GSC的崛起,以消除跨境支付的摩擦(CPMI,2020;FSB 2020b和2020c)。

  SWIFT早期實驗  2017年,SWIFT聯合34家金融機構進行區塊鏈的實驗,包括來自中國的機構,如中國銀行,其中28家機構參與測試[8]。數字貨幣所帶來的跨境支付的便利性和低成本,將對原本的SWIFT系統造成巨大的衝擊。數字貨幣一旦用於大規模跨境結算,SWIFT勢必要採取行動提高跨境支付的效率。

2018年3月,SWIFT發布其PoC項目報告,並表示這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區塊鏈PoC項目。該PoC項目是在國際往來帳戶(Nostro Account)上使用區塊鏈。國內銀行與國外銀行的帳戶稱為往來帳戶[9]。國內銀行與國外銀行都有專門的代理銀行處理跨境交易,國內銀行想要向國外其他銀行發送交易,首先要將交易發送給國內代理銀行,再由國內代理銀行發送給國外代理銀行,國外代理銀行再將交易傳給其他銀行,由此完成跨境交易。

他們實驗報告事實上是負面的,表示實驗失敗,我們發表過文章分析過他們的實驗[18]。但是這次實驗失敗,並不代表區塊鏈不能在SWIFT上使用。因為一個新技術在早期實驗的時候,幾乎都是失敗的。

  SWIFT認為未來是數字貨幣  但是2019年SWIFT表示會繼續努力, 並於6月發布《支付:展望未來、即時、可訪問和無處不在》(Payments: Looking to the Future, Instant, Accessible, and Ubiquitous)來表達他們對未來跨境支付的願景。報告中他們提到未來支付就是數字貨幣,且內容充滿了數字貨幣的思想,例如實時支付、365/7/24支付等。這代表SWIFT的思想前進了一大步,和以前懷疑的思想不同。注意,在同一段時間(2019年6月),臉書發布了Libra 1.0 白皮書。

  新型區塊鏈科技已經出現  SWIFT在2018年實驗的時候使用舊的區塊鏈技術(超級帳本),而現在(2020年)新一代區塊鏈技術已經出現。新技術在結構和作業上和傳統區塊鏈技術大不相同,這意味著如今SWIFT想要做實驗,系統設計上必定和以前不同。新型區塊鏈上以交易性為最重要,監管性為第2重要,而且許多傳統區塊鏈的機制都大量解耦,例如交易和共識機制解耦,幣和鏈解耦,交易和結算解耦,智能合約和鏈解耦,交易又可以回滾,自帶嵌入式監管機制。這是科技部重大項目可信交易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也是美國研究區塊鏈的主要方向。新一代區塊鏈和傳統金融系統比較靠近,而離數字代幣比較遠,由於新一代區塊鏈以合規金融交易為第一目標,並且擁抱監管,但又保持傳統區塊鏈特性:數據不能更改,數據有共識,作業有籤名和加密。由於美國已經封鎖區塊鏈技術,這些方向都是從公開信息得到的,但是美國沒有公布任何技術細節。

5.IMF在2020年12月再出報告討論儲備貨幣

12月中旬,IMF又出報告討論世界儲備貨幣[10]:一種普遍接受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支付和金融體系的現狀。這表明,IMF依舊堅持基於SDR的合成霸權數字貨幣(Synthetic hegemoy digital currency)將會是世界的儲備貨幣,GSC的推出可能會增加對其支持的法定儲備貨幣的需求。(備註:國際清算銀行在早前出公告認為合成CBDC不是CBDC。)從歷史的角度看,數字貨幣的出現和新的支付生態系統等新發展可能會加速向儲備貨幣新格局的過渡。同時,根據公共或私人數字貨幣的流通和使用,中央銀行可能不得不重新考慮什麼是儲備,以及如何持有儲備金[11]。

「最近,通用CBDC的想法也得到了重視。受益於多個中央銀行的信譽,以一籃子CBDC為後盾的合成霸權貨幣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國內和跨境支付服務。這種架構可能會改變基於籃子相對貨幣權重的籃子中以貨幣計價的儲備需求。」

  儲備貨幣的條件  IMF在2017年已經提出數字貨幣會帶來大量顛覆(disruption),而且可以和IMF的SDR一起合作,3年後將這想法更進一步[17]。IMF認為世界儲備貨幣需要考慮下面幾個觀點:

1)金融;

2)貿易;

3)信用;

4)與外幣掛鈎。

儲備貨幣發生替換的原因:地緣政治關係和科技支撐(數字貨幣和支付系統)。IMF強調:最後的結果是由優勢技術決定(「Superior Technology Prevails」)。這和一些學者的觀點不同,他們認為政策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科技為最重要的關鍵  其實IMF在2017年已經認同這觀點[14],並於2019年7月再度肯定這觀點,而2020年12月IMF第3次肯定這觀點。同時2019年11月哈佛大學Rogoff教授也是贊成這觀點。在市場上,比特幣到被許多國家列為非法,但是由於其科技的獨特性,技術的領先性,使得地下經濟發展神速,並稱為流動體量上第6大「貨幣」。各國過去的貨幣政策依舊無法阻止比特幣的高速發展。

  上百個政策不能阻止數字代幣發展  數字貨幣的發展,單單靠政策已經無法對其加以規制。數字代幣就是藉助逃避監管的目的出現,過去10年間世界各國相繼頒布了不少於幾百個貨幣政策來限制數字代幣的發展,依舊無法遏制比特幣的發展勢頭。例如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出臺多個政策,但是都沒有阻止數字代幣的發展。2018年美國的監管政策成功的打擊數字代幣,使幣圈進入寒冷的冬天。但是2020年監管政策寬鬆一些,幣價立刻大漲。如今,比特幣還居然贏過老牌英鎊,這又一次證實單靠政策已無法限制比特幣的不合規發展。而且2020年監管政策還附帶監管科技出現,例如TRISA (Travel Rule Information Sharing Architecture),但也沒有阻止數字代幣的大漲,由於TRISA系統在監管上有漏洞,一些監管機制等於虛設。我們在中國適時提出STRISA系統[19],把漏洞補全,然後2020年12月18號美國監管單位也提出同樣想法。

  數字貨幣監管科技不同於傳統監管科技  發展適當的科技來對應數字貨幣的危機並謀求機會才是正路。即使有了STRISA系統,數字代幣還是可以在一個區域自由流通,只是買賣被監管。我們在《互鏈網:未來世界的連接方式》提到現在網絡基礎設施和作業系統都不能限制數字代幣的,除非我們更新這些系統,否則數字代幣是還是會像野草一樣到處叢生。由於存在相應的科技限制,政策只能管到願意合規的數字貨幣,例如臉書的Diem。

  適當監管科技沒有出來前,需要全面監管  在這些新科技出來以前,我們在文(五)提政策的布局需要全面考量,不但需要考慮合規市場,也要考慮地下市場。政策單位都在重視Diem的監管, 卻在2020年對數字代幣開放空間,這恐怕是造成比特幣成為第6大流動「貨幣」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關焦點

  • IMF《跨境支付的數字貨幣》報告解讀(七):數字貨幣能否成為全球...
    第六篇文章整理了IMF關於全球儲備貨幣的討論[6],本篇文章將基於上一篇文章的內容,討論了數字貨幣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可能性。我們這裡的討論和分析,主要基於上一篇整理的2020年10月IMF的報告關於全球儲備貨幣的內容,從合規市場和地下市場兩個角度來分析。
  • IMF《跨境支付的數字貨幣:宏觀金融的影響》報告解讀(六)——新...
    本篇文章整理IMF討論的全球儲備貨幣的可能性。但是由於這題目太熱門,IMF在2020年12月又進行了相關討論。2019年8月23號,英國央行行長建議使用數字貨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世界儲備貨幣」一度成為國外討論的熱點。在數字貨幣出現之前,替代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討論一直集中在歐元和人民幣等現有法幣上。
  • 蔡維德:平臺霸權—–打贏新型數字貨幣戰爭的決定性武器Libra 2.0...
    倘若這個實驗成功,Libra 2.0所提出的以新的支付方式、數字貨幣為基礎的新金融基建就會蔓延開來,逐漸被應用到原本就有金融基建的國家。倘若新的金融基建有比現行支付系統更好的益處,那麼舊的就會逐漸被取代。另外,Libra 2.0指出的協會期待和各國央行合作說明了其不僅要自建支付系統和數字貨幣(這是合成數字法幣),還要和官方合作,參與國家數字法幣(指央行數字法幣)的建設和運行。
  • 如何成為未來世界儲備貨幣?——新宏觀經濟學出現
    來源:天德信鏈作者:蔡維德、姜曉芳 1美國行動,全球熱議新世界儲備貨幣自從英國央行行長2019年8月23號在美國演講之後,數字法幣影響國家和經濟已經得到了公認[11]。如果有人懷疑哈佛大學教授的觀點不代表美國政府,再看一下在2020年1月美國國會正在預備立法,一下子推出22個法案[22],一些法案直接源於短文,例如監管數字貨幣。
  • 美國銀行界全面進入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
    而美國OCC認定這次改革符合美國利益,這也是美國在2019年11月發起的新型貨幣戰爭的一個重要布局。由於美國大多數銀行現在都不支持數字貨幣的作業,OCC這份解釋函預示著美國金融IT系統會發生歷史性的改變,這改變巨大,需要長期的進程,可能10年也完成不了。這也證實了筆者在過去6年一直抱持的觀念,即區塊鏈是500年來最大的一次金融改革,現在OCC解釋函說明這一時代終於來臨。
  • Libra:數字貨幣的原理、影響、機遇及挑戰
    對其他數字貨幣影響:Libra無法取代比特幣,也不構成直接競爭。Libra定位於支付手段,其設計構想克服了比特幣的三大缺陷,是更優秀的支付媒介。而由於比特幣在信用風險和功能定位方面的不同,二者不會構成直接競爭關係。事實上,作為一種數字貨幣,Libra的推廣和普及將使比特幣被更多人所接受和認可。  對銀行體系影響:銀行貸款、跨境支付業務承壓。
  • 央行數字貨幣試點落地北京 專家解析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區別
    央廣網北京1月2日消息(記者譚朕 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繼深圳、蘇州陸續試點央行數字貨幣以來,近期,由央行主導的數字貨幣試點落地北京。首個試點地為北京豐臺的一家咖啡店,獲得授權的消費者可以用數字人民幣錢包支付購買店內的各類商品。
  • 如何看加密數字貨幣Libra的價值
    Libra的儲備雖然Libra也使用「加密貨幣」的名稱,但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相比,它的最大不同之處是Libra有充足的實物資產儲備作為後盾。因為沒有資產儲備作為後盾,比特幣的價值沒有錨定物,因而它價格的波動幅度很大。比特幣並不適合作為貨幣、電子現金或是全球支付系統的一部分,但它可以作為一個投資或投機工具。
  • 數字貨幣發展前景看好 三方面好處值得期待
    本報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王俊嶺)由《財經》雜誌主辦的「財經2021年會」日前在北京召開,來自海內外的政商學界人士,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就當前全球經濟領域熱點問題進行了討論與展望。在今年的財經年會上,數字貨幣的應用與發展受到了格外關注。
  • 中國首推主權數字貨幣DCEP,央行的初心是什麼?
    DCEP(數字貨幣電子支付)的推出日益臨近。最近一次央行公告是在4月17日晚間,央行表示,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在穩妥推進,當前階段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不斷優化和完善功能。中國可能將是世界上第一個發行主權數字貨幣的國家。
  • 北大國發院黃益平:數字貨幣或成金融競爭終極戰場
    數字貨幣如果真的發行成功,並且能發揮支付、計價和儲值三大功能,肯定就不像今天討論的這麼簡單了。時代周報記者 謝江珊 發自上海數字貨幣吸引全世界目光。12月5日,路透社援引歐洲央行一份機密文件稱,如果歐洲內部支付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有必要推出歐洲央行支付的數字貨幣。早在2014年,中國央行就開始研究數字貨幣(DCEP)。
  • 2020年全球加密貨幣監管關鍵詞與趨勢|區塊鏈|數字貨幣|...
    人民銀行辦公廳下發《關於開展金融科技應用風險專項摸排工作的通知》要求對涉及區塊鏈等新技術金融應用風險進行排摸。   ? 地方政府:區塊鏈產業扶持政策  自2019年10月24日中央層面對區塊鏈技術及產業發展的積極定調以後,我國各級地方政府都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
  • 合作華為,牽手馬交所,儲備區塊鏈技術人才,他在謀數字貨幣龍頭
    公司深度參與兩大區塊鏈聯盟:境內於2016年5月參與「金融區塊鏈合作鏈盟」;境外於2017年4月加入Hyperledger,兼容並蓄。與重點院校合作,開展前沿技術研究與應用,例如與華南理工大學軟體學院聯合建立「四方精創——華南理工大學區塊鏈聯合實驗室」。2018年3月,四方精創成立樂尋坊人才互動平臺研發團隊,並於2018年8月成立全資子公司深圳前海樂尋坊區塊鏈科技有限公司。
  • 電子支付時代,數字貨幣或成為未來支付體系利好
    在各歷史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催生新需求,而技術迭代推動貨幣從實物、金屬、紙幣等向電子和數字形態演變,以提高貨幣流通效率、改善消費者福利。近年來,網絡技術和行動支付快速發展,以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為基礎的支付工具逐步實現電子化和數位化。但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無法替代法定貨幣發揮價值尺度或記帳單位功能。
  • 專家熱議:數字貨幣發展 前瞻與挑戰並存(實錄)
    來源:新浪財經12月3日消息,阿布達比國際金融中心與阿聯中央銀行在兩國首都聯合舉辦「2020中國-阿聯創新投資大會」。本次大會是中東北非最大金融科技和創新盛會「阿布達比金融科技節」(Fintech Abu Dhabi)的中國平行會議。
  • 2020金融發展高峰論壇:漸行漸近,數字貨幣即未來
    11月18日,以「金融科技 點亮未來」為主題的2020金融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假如我們放棄這個技術不跟蹤,5年、10年後假如Libra真的成型我們面對的是凌厲的洋槍洋炮。現在網際網路支付系統前端被數字貨幣佔掉了,傳統銀行受制了。在貨幣傳導等等方面央行和傳統銀行本身是矛盾的,因為商業銀行在一些方面有打折,很多貨幣投放回不到實體,央行迫切需要數位化、可追蹤的思路,可以把貨幣真正地貫徹到底。國內這個動因也是存在的。國際、國內,都需要系統性地有一個新的提升。
  • 中國數字貨幣領跑全球,有望挑戰美元霸權?日本正密切關注
    來源:金十數據作為新興技術,數字貨幣對提高金融效率、促進跨境支付以及調整國際貨幣體系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的央行數字貨幣研發進程跑在世界前列,目前已進入試用階段,並不斷傳出新進展——日前,蘇州還將於雙十二推出數字人民幣紅包測試。
  • 數字貨幣——貨幣的第四次革命
    研究顯示,當前全球數據總量正在以「10年10倍」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約163ZB(1ZB約等於1萬億GB)。其中,中國的數據總量到2020年末預計將超過8ZB,全球佔比18%左右,有可能首次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2020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加快數據資產化進程。
  • 一文讀懂數字貨幣的由來、發展和演進
    2 央行數字貨幣的特點面向未來的優秀貨幣應具備四大特點:強大的信用保障、龐大的經濟實體支撐、貨幣發行民主化、高效的流通性。據BIS統計,截止目前,已有超80%的銀行參與了數字貨幣的研究或試點,而在66個覆蓋90%經濟產出國家的中央銀行中,10%將在未來三年內發行CBDC,受眾將佔全球人口20%。
  • 數字貨幣 區塊鏈最新消息!
    2018年7月14日區塊鏈大事件,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認為,去中心化資產交易具有低成本、準實時、系統穩健等優點,但在性能提升、安全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