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
汕頭大膽探索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
創造出許多
可複製、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這一特區精神
始終閃耀在
經濟特區40年的歷程中
歷久彌新
政府承諾
「24小時內答覆」叫響海內外
各職能工作部門對外商詢問的問題都應在24小時內作出答覆——1987年,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首開政府機關對企業服務承諾制先河,「24小時內答覆」叫響海內外。
近年來,我市加快「數字政府」改革建設,著力推進全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批服務便民化,「一門、一網、一次」改革相關工作,實現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
龍湖區行政服務大廳工作人員竭誠為市民服務。
我市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不斷推進審批事項優化提速,將開辦企業時間壓縮至2個工作日內,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控制在50個工作日以內。
住房改革
「三三四」 「二二六」實現安居夢
1984年,市委市政府出臺《汕頭市市區補貼出售給無房戶住宅試行辦法》,決定在市區實行統建民房「三三四」補貼出售辦法,即按土建造價,地方政府和企業單位各補貼30%,個人出資40%,產權歸個人。自此,汕頭市以「補貼出售住宅」的方法建設民房的帷幕在全國率先拉開。
1986年10月,汕頭市委、市政府將補貼比例由「三三四」改為「二二六」,即政府和企業單位各補貼20%,個人支付60%,工作單位補貼不起的職工和無單位居民則由個人支付80%。
補貼房圓了千千萬萬「老汕頭」的安居夢。
隨著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建立,人們購買商品房有了很多的選擇。同時,我市通過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全方位、多渠道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
高校教育改革
創辦汕大、廣以理工凸顯「首創」元素
桑浦山下矗立著汕大和廣以兩所高校。
1981年,李嘉誠基金會捐資建立汕頭大學,是國內第一所私人基金會持續資助的公立大學。汕大的創建,宣告潮汕地區沒有一所正規大學的歷史終結。
汕大持之以恆開展現代大學制度和教育改革創新探索,經過近四十年的建設和發展,諸多改革經驗已得到國家的肯定、支持和推廣,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試驗田」。
2013年,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創辦,這是我國第一所引進以色列高等教育資源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廣以理工踐行「政、產、學、研」合作倡議,立足特區打造中外合作辦學新樣板。
國內首臺
凹版印刷機成功研發
技術人員在測試機器。
1990年,汕樟輕工成功研發生產出第一臺由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的YS凹版印刷機,顛覆了國際上傳統的套印模式,成果震撼業界,結束了我國高速凹版印刷機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
1996年,汕樟輕工成功地研發了我國第一臺高速凹版印刷機,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內空白,結束了我國高速凹版印刷機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
汕樟輕工致力於高新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創新。企業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8項,發明專利3項,外觀專利15項,軟體著作權4項,作品登記1項。
來源:汕頭橄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