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還是百年?可控核聚變卡在了哪,還要讓我們等多久?

2020-12-04 科學信仰


現在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從來沒有一個時代能夠像現在這樣,讓我們確信無疑未來將會一天比一天好。

這一切都要感謝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在各個領域,新的事物總是層出不窮,並迅速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那些看得見卻還摸不著的未來技術中,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可控核聚變技術了,因為人人都知道這項技術的實現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

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一個文明,特別是現代文明的發展與所能夠利用的能源是息息相關的,而可控核聚變技術只需要100噸的氦-3就可以滿足全人類一年的能源需求,也就是說對於現階段的人類而言,能源將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因文明發展所帶來的一切環境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ITER 國際熱核實驗堆


眾所周知,煤炭和石油等化學能源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且這些都是不可再生能源,總有枯竭的一天。

而水力是一種稀有資源,風力存在著不穩定的因素,至於太陽能,實在是太少了。太陽的確擁有巨大的能量,但在地球表面所能夠收集到的太陽能量幾乎為零。至於現在核電站所使用的可控核裂變技術,的確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但存在著一定的危險,一旦發生洩漏,則可能造成嚴重的汙染,而且產生的核廢料處理也是一個問題。

所以現在所使用的所有能源,沒有一種可以與未來的可控核聚變相比,也正因如此,可控核聚變技術被視為第一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人類發展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靈感來自於太陽,因為太陽就是一個巨大的聚變反應堆,按照現在的能源消耗速度來計算,太陽核聚變每秒鐘所產生的能量就可以滿足全人類數十萬年的能源需求,現在你應該能夠明白,為什麼我說在地球表面所能夠收集到的太陽能量幾乎為零了吧。

近距離的太陽


既然太陽就是一個巨大的聚變反應堆,那麼我們直接去收集太陽的能量不就可以了嗎,還搞什麼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很想這樣去做,但這太難了,這涉及到建造包裹太陽的能量收集裝置,也就是經常提到的戴森球

戴森球被視為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其技術難度遠非可控核聚變能比,所以我們還是安心搞自己的可控核聚變要實際一些。什麼是核聚變呢?簡單一點來講,就是輕元素合併成重元素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要促使這種合併發生,首先必須要使溫度達到一定的高度,在高溫狀態下,原子的核外電子與原子核發生脫離,物質不再是我們所熟悉的三態,而是會變為等離子態。

想像中的戴森球


失去了電子的包裹,原子核就可以進行合併了,但這種合併在常規狀態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同性相斥,原子核都是帶正電的,兩個帶正電的原子核只能夠相互排斥,不可能相互合併。

要讓原子核合併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原子核高速運動,讓速度高到足以抵消排斥力,使原子核撞在一起。而要實現如此高的運動速度就必須要有足夠的高溫,上億度的高溫。等等,太陽中心的溫度也不過2000萬攝氏度,怎麼發生的核聚變?那是因為太陽內部有著極高的壓力,而在地球上是沒有這麼大的壓力的,所以我們只能在溫度上下功夫。然而反應溫度並不是難點,難點在於用什麼東西來盛裝反應物。要知道,熔點最高的物質就是五碳化四鉭鉿,熔點為4215攝氏度,而可控核聚變反應溫度遠高於此。


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核聚變反應不與任何物質相接觸,用磁場或慣性來進行約束,目前國際上的可控核聚變研究也都是基於這兩個方向。

要長時間穩定約束聚變反應確實具有難度,但卡點並不在此,卡點在於成本。作為普通人,我們可能會幻想可控核聚變實現之後就不需要再繳納電費了,但在此之前,我們首先得讓可控核聚變變成一個盈利的生意。可控核聚變技術是用來發電的,而為了維持和約束反應,首先先要為其輸入大量的電能,但如果發出來的電還不如輸入的電能多,那麼這就是一筆賠本的生意,所以只有可控核聚變真正做到穩定並盈利,才能說是真正的成功。這是一條漫長的路,科學界一般認為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實現尚需百年,但也有一些人持有樂觀的態度,比如一家叫做通用核聚變的私人公司就聲稱自己能夠在十年內生產出高效的核聚變電力。我們就姑且一聽吧。

相關焦點

  • 人類想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需要花費多久?究竟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全面化高科技時代,這都得利於科技發展,無論在科技領域還是航天領域,人類都取得了巨大性突破,在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都存在科技。可是近幾年來,人類的科技仿佛停滯不前,像是被某種事物限制了一樣,隨後科學家說出了其中端倪,未來人類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時代,甚至能夠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這一說法並不是沒有任何依據,毫不誇張的來說,未來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人類極有可能會成功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可是人類在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過程中,究竟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已經來到了一個引爆點,從這之後一定是一發不可收拾,科技成果遍地開花,沒有任何人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了,就拿可控核聚變來說啊,取得進展的是成都的西南物理研究所,還有合肥的等離子物理研究所,在不同的核聚變路線上,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可為喜事爆棚啊。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其實核聚變的過程甚至比核裂變還要簡單,它不需外來的中子,而只要原子核在一定範圍內運動碰撞融合即成了核聚變,唯一只有兩個要求:夠高的溫度(上億度高溫)或者足夠的壓力(數千億個大氣壓).....幾乎就沒有要求了哈.....比如太陽內部就只有1500萬度和2500億個大氣壓即可實現源源不斷的核聚變!
  • 人類的可控核聚變時代-如您所想嗎?
    或者我們就來展望下,可控核聚變的時代-真如您所想像的那樣嗎?仿星器示意圖一、您認為的可控核聚變堆就如上圖所示嗎?二、您認為到了可控核聚變時代就能不受限制的使用電能了嗎?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因為僅僅在ITER上的可控核聚變方案全世界已經投入了數百億美元,另外還有各國自行開展的試驗,然而這些成本將完全分攤到未來的可控核聚變電站發出的每一度電中,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上這個聚變電能,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電價會維持在當前的水平很長一段時間!
  • 據說我國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那麼多久才能可控核聚變呢
    雖然一直傳出重大消息,但是離可控核聚變還是很遠。可控核聚變能徹底解決能量缺失問題,是人類的理想。早在愛因斯坦的年代,人們就從相對論中就知道,物體就算質量小也能放出大能量。可是具體怎麼做才能釋放能量呢?然後我們在量子力學中知道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就可以放出大能量。但是核裂變需要的材料在地球上太少了,而且能量比聚變少,汙染還大,並不是理想中的能源。
  • 為何應用可控核聚變還是遙遙無期?
    我們常常可以從新聞上看到專家稱可控核聚變實現應用還需要50年,這裡說的是應用,而不是工程階段,可控核聚變民用階段是個偽命題,至少在真正的可控核聚變研發出來後才能做到真正的預測應用時間。,等離子體學科本身建立時間就不長,許多理論也是借著可控核聚變的需求才發展起來,因此到目前為止,整個等離子體物理方面的基礎理論尚不完整,許多問題還有待探索。
  • 為何應用可控核聚變還是遙遙無期?
    我們常常可以從新聞上看到專家稱可控核聚變實現應用還需要50年,這裡說的是應用,而不是工程階段,可控核聚變民用階段是個偽命題,至少在真正的可控核聚變研發出來後才能做到真正的預測應用時間。
  • 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裂變,為啥還要艱難開發可控核聚變,有意義嗎?
    簡單的說,就是可控核聚變比可控核裂變厲害多了,好處多多了。而且可控核裂變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進程的能源危機,只有可控核聚變才能夠真正解決這個發展瓶頸。人類對能量的認識和利用是逐步推進的。在猿人時代,人類的祖先們茹毛飲血,連最基本的能源都不知道。
  • 如果可控核聚變技術實現了,電費真的會非常便宜嗎?想多了
    而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更新也能夠說明科技實力在不斷進步,雖然全人類走進工業時代已經有數百年,科技也是日新月異,但是我們目前使用的能源仍然還中集中在化學能源。數百年的工業時代,我們只不過是將化學能源的應用在不斷提高,而這種提高並沒有讓全人類掌握的能源發生質的改變。所以,全人類的文明等級還不到一級,最多只能算0.7級,而是突破一級屏障,成為一級文明,那麼關鍵的技術就是可控核聚變。
  • 就算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我們也很難走得出銀河系
    核能的來源有兩種方式,即核裂變以及核聚變。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我們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前者的利用,但因為可用於核裂變的原料很少,其質能轉換率又相對較低,所以從長遠來看,人們對以核裂變為基礎的核能並不看好。核聚變就完全不一樣了,在宇宙中,可用於核聚變的原料可謂是隨處可見,而且核聚變的質能轉換率是核裂變的5倍有多。
  •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能否幫助我們人類登上火星?可控核聚變是火星任務返回的關鍵自人類在1961年登上月球,浩浩蕩蕩的阿波羅任務在1972年結束後,我們就把目光投向了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火星,火星也是我們人類下一個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外行星,在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的所有行星中,沒有一個星球像火星那樣一直吸引科學家的注意力。
  • 中國可控核聚變世界領先 實現最高溫度5500萬度
    開欄的話 十年不算漫長。然而回首十年前的中國科技,恍如隔世。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我們還沒有載人航天、5000米乃至7000米深潛;那時候,連無線移動通訊對許多人來說都還是一個奢侈的夢,更遑論全部採用國產CPU和系統軟體的千萬億次計算機……有人說「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這樣的支點當然永遠找不到,但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科技支點卻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 可控核聚變到底是什麼?
    可控核聚變被我們人類稱為無限的清潔能源,也就是說,若是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我們就會擁有無限的能源來使用,從此不用再擔心能源缺少以及環境汙染的問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主要來源就是石油和煤,而這些能源是有限的,他它總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得到的回答都是應該還有30~40吧,40年前是這個回答,40年後的今天還是這個回答,雖然是這樣但可控核聚變依然是科學的最前沿全力研發的重要主題,因為它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為什麼說目前的可控核聚變研究並沒有那麼樂觀,為什麼可控核聚變非常的難,一旦成功了又意味著什麼。
  • 人類有了核電站,為何還要研究核聚變,可控核聚變有哪些難點
    關於核聚變反應堆的研究,科學家們一般是在這兩個兩個方向。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和仿星器核聚變裝置。前者使用的是2D磁場控制等離子體,而後者則是依靠一種扭曲的3D磁場。三體小說,丁儀就說過,我早就感覺到託卡馬克方式是一條死路,這暗示了三體宇宙中用的孔核聚變不是託卡馬克裝置。
  • 德國仿星器試驗成功,兼談可控核聚變的原理
    幾乎和原子彈爆炸同一時間,人類就開始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當時的科學家們對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前景極其樂觀,他們甚至已經想像到,在不久的將來,聚變反應堆在世界各地落地開花,屆時,全世界人們都將用上最清潔,最便宜,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聚變能。
  • 袁嵐峰:在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中國走到了哪一步
    但是氫彈是不可控的聚變反應,你總不能用氫彈來發電吧?所以真正的挑戰是和平的、可控的利用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 可控核聚變的難點,在於兩個問題。一,如何將聚變材料加熱到這麼高的溫度?二,用什麼容器來裝溫度這麼高的聚變材料?把核聚變反應堆看成一個火爐,第一個問題就相當於「怎麼點火」,第二個問題相當於「怎麼保證不把爐子燒穿」。
  • 可控核聚變技術有什麼用?
    相信大家都知道能源對我們人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能源,那我們人類也將無法生存,不過在地球上的能源是越用越少,尤其像石油和天然氣這些不可再生的資源
  • 可控核聚變的原理
    首先說核聚變是輕的原子合併成重的原子,並釋放出能量的物理過程,氫彈爆炸和太陽發光都是這個原理。那利用核聚變做一個慢慢釋放能量的發動機使用就成了尖端科學家們研究的主要事情了,這就是可控核聚變。重點就是可控,目前有兩個難點,第一是溫度,聚變發生要達到一億度高溫,原子彈爆炸能產生一億度。高溫也可以用雷射來解決,雷射加熱是非常迅速的。
  • 2億度高溫運行,用之不竭的能量,可控核聚變也許還需要50年?
    如果有一天人類實現可控核聚變,也許電費真的可以不要錢,當核聚變可以小型化,用在宇宙飛船上,那我們就可以非常低成本地前往月球甚至火星遊玩,在別的星球上建立家園。這一天何時到來呢?先來說可控核聚變,1932被提出,1950年開始研究,也就說核聚變的歷史和晶片的電晶體一樣,但是晶片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核聚變仍舊沒有摸到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