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打字、看書甚至觀察含有文字信息的圖像時,我們都會聽到有一個聲音在腦子裡把這些聲音「朗讀」出來。如果你有意識的關注,你會發現這個聲音並不是你平時說話的聲音,也不是你親人或者朋友的聲音。
當我們觀察不含有文字信息的景物,比如山水樹鳥的時候,腦子裡並不會有聲音。但當你仔細的就某一個目標進行觀察的餓時候,腦子裡的聲音又會說:「那隻鳥感覺我在哪見過啊?」這個神秘但又伴隨我們的聲音是哪裡來的呢?腦子裡出現的聲音是個別人的情況,還是大家都會有呢?
大家不要怕,腦子裡出現聲音是很普遍的情況,科學家們把這種聲音叫做內心言語(inner speech)。
那麼,這種「內心言語」是怎麼產生的呢?
神經科學家們發現,當我們腦子裡出現聲音,而沒有開口說話的時候,大腦中和說話有關的一個重要腦區——布羅卡氏區也被激活了,就仿佛我們真的在說話一樣。
這是不是意味著,腦子裡的聲音就可以被認為是一個人真正的聲音呢?實際上,腦海中那個聲音是你真正聲音的一個副本,而且它是一個「反色」的副本。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從頭開始說。
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科學家們(以 Von Holst 和 Sperry 為代表)發現,我們在做身體動作的時候,大腦除了給肌肉發送一個神經信號以外,還會做一個副本——負責我們身體動作的初級運動。這種副本被叫做伴隨放電(corollary discharge),或是感知副本(efferent copy)。
副本的第一個功能是讓大腦監督調整你的動作。
肌肉接受到發件人的「郵件」後,會發送一封「回信」到頂葉和小腦。這相當於,肌肉會給自動抄送人發送一個回覆郵件,然後被自動抄送的腦區會把副本和肌肉的回信進行比對,看看動作完成的質量,然後對動作進行精細的調整。
另外,副本還可以讓大腦提前過濾掉自己的身體產生的那些信號,讓你專心對付身體外的事情。所以一般情況下你才聽不到自己的心跳,也注意不到自己的眼珠其實一直在不停地自動晃動。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撓自己的時候不會癢的原因,因為在你做出撓自己的動作前,你的大腦早就料到了。
同樣的,當我們說話的時候,大腦也收到了一份副本。
這個副本信號的功能是告訴大腦的其他腦區,我們這裡打算讓這個人類開口說話了,你趕緊調低音量,等一會不要大驚小怪。
不過,和語言有關的副本和身體其他動作的副本不太一樣,它們在沒有原始郵件,也就是沒有動作發生的情況下也可以自動產生。
不過,和語言有關的副本和身體其他動作的副本不太一樣,它們在沒有原始郵件,也就是沒有動作發生的情況下也可以自動產生。
就比如,當你在默讀的時候,你的嘴巴並沒有發出聲音,但是副本信號依然被做了出來,發送到了別的腦區那裡,因此大腦明白了你要說什麼,這就是你腦子裡的聲音的來源的一個可能的解釋。
內心言語與幻聽
另一方面,幻聽也是內心言語的一種表現形式,當身體處於過度精神緊張狀態就容易引發幻聽。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幻聽?一項2012年的芬蘭研究發現,在幻聽時,大腦的輔助運動區的活動較少,而這個區域和自我意識聯繫緊密。於是他們便猜測,也許正是輔助運動區的神經活動減少,使得幻聽者無法意識到自己便是聲音的主人。
綜上,「內心言語」雖然看似很無聊,但是了解「內心言語」從何而來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治療因精神分裂症及其它嚴重精神疾病而產生幻聽的患者而言也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