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1、11、33」這三個數字刷爆了朋友圈,刷新了大家對它們作為普通數字的認知。而它所形成的公式,也讓大家再次認識了超級傳播。
「1+11+33」在近日召開的大連市舉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被通報出來:病例金某通過一次家庭聚會造成11人全部感染,之後又傳播到所居住的樓道單元住戶及其他社會接觸人員,造成33人感染。這表示大連本輪疫情出現超級傳播現象。
什麼叫超級傳播?動靜記者採訪了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穆茂,他曾作為第三批貴州援鄂醫療隊隊員支援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
染10人以上」的患者,稱之為「超級傳播者」
據穆茂介紹,「超級傳播」這個概念來源於2003年非典,世界衛生組織將「把SARS病毒傳染10人以上」的患者,稱之為「超級傳播者」。同理,新冠病毒的超級傳播者就是「把新冠病毒傳染10人以上」的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超級傳播者具有極高傳染性,可以導致疫情大規模爆發。因此,在疾病傳播研究中,超級傳播者往往受到高度關注。」穆茂說。
傳播鏈條特徵明顯
從1到11,再到33,這個傳播鏈條特徵非常明顯,動靜記者梳理了相關媒體的報導:此起大連疫情中的絕大多數病例為大連港碼頭工人因為搬運俄羅斯籍貨輪上新冠病毒陽性的散裝貨品導致感染,後來經病例5(袁某)的活動,在金座商廈內引發商戶和顧客的感染,並經過感染商戶和顧客引發家庭內傳播。初步判定,這是一個首發病例導致的局部聚集性疫情。
破案了!傳播源來自國外
大連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連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據全基因組測序分析顯示,此次出現超級傳播現象的病毒基因組與此前大連市以往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比對均不同源,排除本地新冠病毒的持續傳播。
據《中國日報》報導,此次疫情病毒符合L基因型歐洲家系L2分支L2.1的特徵,結果支持傳播源來自國外,疫情基因組和4條冷鏈產品中的病毒基因組及俄羅斯11月份流行的毒株高度同源,具有較強基因關聯性。且全基因組序列與我國既往已報導的輸入性病例以及國內本土病例不存在基因關聯性,不是國內近幾個月本土疫情的持續傳播;與國際GISAID資料庫、國內各省市本土疫情和境外新冠病毒輸入基因庫相比,未見高度同源的序列,是一次新的輸入。
正視風險,減少聚集
眼下,春運、春節即將到來,人口流動、聚集的可能性都不可避免較前一階段要增多。這是對常態化防控體系的考驗,也是對個體防控意識的大考。因此,穆茂提醒大家,正視風險,儘量減少聚集,不舉辦人群過多的聚會,「對於零星散發的疫情,不需要過於驚慌。做好常態化防控,病毒就沒有可乘之機」,穆茂說。
此外,張伯禮院士日前也表示,現在到2月底防疫非常關鍵,挺過去,迎來春暖花開;再加上新冠疫苗普遍接種,疫情防控形勢基本會有大好轉,乃至迎來決定性勝利。這番表態,讓我們看到了「戰勝」病毒的希望,但更需要提醒的是做好「現在到2月底」這個關鍵期的防疫工作。
防止疫情反彈,尤其是避免出現大規模的超級傳播,為普遍接種和「決定性勝利」搶得時間,我們只能防微杜漸、寸土必爭,守住每一個防疫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