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33」超級傳播意味著疫情更兇猛?中疾控這樣說

2021-01-20 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3日電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3日就近期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表示,現在看到的超級傳播現象,包括大連出現的「1傳33」的情況,也並不意味著這個疾病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 來源:中國網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稱,1月3日,大連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疫情中出現了「1傳33」的超級傳播現象,這指的是什麼?是否意味著這波疫情來勢更加兇猛?

馮子健介紹,在人際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裡面,「超級傳播現象」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疾病傳播現象,從專業上來解釋或者從流行病學角度解釋,是指一個病人或者是感染者傳播的數量導致二代病人數量超過大家都知道的基本傳播數,或者是顯著地超過這個數,就是超級傳播者。

馮子健表示,新冠疫情我們已經經歷了一年,有很多認識,國際流行病學研究中發表了很多研究報告,新冠確實是超級傳播現象非常突出的一個疾病,很多地方暴發的疫情由某些傳染者或者某些病人的傳播數量要遠遠超過其他的感染者或者病人傳播的數量。衡量超級傳播現象,國際上還有一個專門的衡量指標,叫做KAPPA值,在新冠是0.1,意味著10%的病人或者感染者扮演超級傳播者的作用,引發超級傳播現象,剩下的感染者傳播的數量很少,甚至很高比例的感染者並沒有導致二代病例發生。

馮子健強調,但在疫情控制過程中,其實沒有辦法識別哪個感染者會扮演超級傳播者的作用。當我們觀察到超級傳播現象時傳播已經發生了,所以只能事後來觀察,看在什麼場所、什麼樣的環境下容易出現超級傳播現象。我們對這些場所、對這些人群的活動採取更多的防範防控措施。「現在我們看到的超級傳播現象,包括大連出現的『1傳33』的情況,也並不意味著這個疾病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馮子健說。

對於現階段疫情高發狀態,馮子健指出,主要跟氣溫有關,寒冷天氣有利於呼吸道病毒在外環境的存活時間。大家知道,新冠病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播方式,人的分泌物所攜帶的病毒汙染了物體的表面,包括一般的公共物品,也包括最近一段時間大家都熟悉的冷鏈食品、非冷鏈產品,特別是進口的,在境外被感染者汙染以後進入到境內,主要是手接觸,汙染的手再接觸口眼鼻,導致這樣的汙染。在寒冷的環境下,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的時間就長,傳播的效力就高,這是冬天疫情高發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境外現在的疫情處在非常高強度的傳播狀態,不管是通過人還是通過物輸入到我們國家的機率大大增加,境內人員接觸暴露感染風險增加,這樣導致疫情出現了近期多發的現象。

馮子健表示,最近有兩三起疫情,確實是農村地區首先出現的疫情,和前一段在口岸城市出現的疫情不一樣,還存在一些環節現在需要研究。從技術上、防控的非技術策略,看看能不能找到創新性的措施,更好的措施,提高農村地區病人發現的及時性;另外每次及時發現以後採取非常堅決有力的措施,這樣疫情就能被控制住。(中新經緯APP)

相關焦點

  • (新華視點)1傳10最終33!大連疫情超級傳播是如何發生的?
    新華社大連1月6日電題:1傳10最終33!大連疫情超級傳播是如何發生的?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蔡擁軍、郭翔、張博群遼寧省大連市自2020年12月15日報告4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至2021年1月5日24時,已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51例,無症狀感染者31例。
  • 疫情最新消息:1傳11+33,大連本輪疫情出現超級傳播,世界羽毛球第一...
    1傳11+33!大連本輪疫情現超級傳播現象。1月3日,大連疫情防控工作發布會通報本次疫情特點:一是傳播速度快。從袁某12月11日引入,到12月21日實行重點區域封閉管控,大連疫情曾10天傳播4代出現26例,播散速度快於「7·22」疫情。二是傳播力強。
  • 1傳81,吉林「超級傳播」再擴大!河北半天新增32+9,北京一人第7次...
    從隔離點外檢出的陽性佔比27.1%,排查篩查等措施正在發揮作用。 石家莊陽性感染者大多來自隔離醫學觀察場所,邢臺陽性感染者全部來自隔離醫學觀察點,感染範圍沒有進一步擴大。 經過中國疾控中心與河北疾控中心共同對來自石家莊、邢臺市多例病例樣本進行基因測序比對,排除與我國既往本土疫情的相關性,提示引發本次疫情的病毒由境外輸入。
  • 1傳81,均為無症狀感染者!吉林省超級傳播事件持續
    原標題:1傳81!「吉林超級傳播鏈」再延長,一人曾參加滿月酒宴「吉林超級傳播鏈」還在延長!據吉林省衛健委今晨通報,1月15日,吉林省新增13例無症狀感染者,均在公主嶺市,與1月13日通報的無症狀感染者3在公主嶺市範家屯鎮艾尚瀚邦養生會館培訓授課有關。
  • 近期疫情高發同氣溫相關,環境冷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時間就長
    大連通報疫情中曾出現了「1傳33」的超級傳播現象,是否意味著這波疫情來勢更加兇猛?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有關情況。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介紹,在人際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裡面,「超級傳播現象」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疾病傳播現象,包括大連出現的「1傳33」的情況,並不意味著疾病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在這個階段高發的狀態主要跟氣溫有關,寒冷天氣有利於呼吸道病毒在外環境的存活時間。
  • 1傳81!「吉林超級傳播鏈」再延長,一人曾參加滿月酒宴
    吉林省1月13日通報的無症狀感染者3,是此次超級傳播現象中的關鍵節點。該病例為一名45歲的男性,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人,個體營銷人員。其主要活動軌跡為:1月5日,從黑龍江南岔乘K350次列車(11車13號)抵達哈爾濱西站,與1月11日0-8時通報的無症狀感染者1和2同車廂。
  • 病毒專家金冬雁:北方冬季寒冷,室內密閉場合易發生超級傳播
    年關將近,新冠疫情在各地散發,全國目前中高風險地區已達50個。在本輪疫情中,瀋陽、大連、北京都出現有病例多次檢測才被確診,更值得警惕的是,一傳多的超級傳播者在多地被發現。1月6日,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超級傳播者和長期潛伏感染人群有可能重疊,雖然概率比較小,但是要尤為警惕這類人群。在北京、大連、瀋陽等地區確診病例出現傳播力強、不易發現等特點,如北京順義區個別病例檢出陽性時間超過14天,大連、瀋陽均出現一傳多的超級傳播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定義,把病毒傳染給十人以上的病人被稱為超級傳播者。
  • 疾控專家:新發地疫情的病毒跟歐洲三四月份流行的毒株基本一致
    北京本次疫情排除武漢流行毒株或動物病毒傳染人26日,中國疾控中心公布了「6月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展」,其中病毒來源分析中指出:北京本次疫情流行的新冠病毒為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Ⅰ,該毒株比當前歐洲流行同型毒株更「
  • 流行學病調查在武漢這次疫情阻擊戰中起什麼作用?中疾控回應
    來源:北京青年報5月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請援鄂疾控工作者代表回答媒體提問。有記者提問,流行學病調查在武漢這次疫情阻擊戰中起到什麼作用?中國疾控中心駐武漢流行病學調查隊隊長、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介紹,流行病學調查是我們疫情防控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在鎖定並控制傳染源,及時隔離密切接觸者、精準切斷傳播途徑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流調排查隊在這次疫情防控當中也扮演了偵查員、情報員、戰鬥員和宣傳員,我們有時候稱「五員」的作用。
  • 德陽疾控新冠疫情簡訊(1月8日)6地調整為中風險地區,河北本輪疫情...
    遼寧省瀋陽市疾控中心發布公告:2020年12月25日10點55分以後乘坐過176路公交車(遼ABB593)塔灣家樂福至砂山路方向或與瀋陽市已發現的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行程軌跡有交集的市民朋友,請儘快主動與所在地的市區(縣)兩級疾控中心聯繫(點擊「詳細閱讀」,查看電話號碼)。
  • 新聞1+1丨病毒潛伏期是否更長?如何看待超級傳播者?專家詳解→
    1月5日下午,北京、大連、瀋陽相繼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這三地在4日各有1例新增確診病例。在本輪疫情中,瀋陽、大連、北京都出現有病例多次檢測才被確診。而大連出現的一例超級傳播者同樣引人關注……新聞1+1連線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一起了解本輪疫情有何新情況?
  • 超級傳播出現!病毒已不只在冷鏈!專家:春節別舉辦人群過多的聚會
    1傳11+33人 大連出現超級傳播 1月3日下午,大連市舉行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大連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連通報
  • 長沙疾控:防控愛滋病要從發現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攜手防疫抗艾 共擔健康責任   彭放 陳劍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今年我國宣傳活動主題是「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旨在強調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強團結協作,壓實政府、部門、社會和個人「四方責任」,攜手應對新冠肺炎、愛滋病等全球範圍內重大傳染病挑戰,共同抗擊愛滋病。
  • 1傳81!吉林"超級傳播"發酵!兩省10小時又增32+58,北京一密接者7次...
    河北本輪疫情排除與我國既往本土疫情相關性,由境外輸入發布會上,河北省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流行病學專家師鑑介紹,經過中國疾控中心與河北疾控中心共同對來自石家莊、邢臺市多例病例樣本進行基因測序比對,排除與我國既往本土疫情的相關性,提示引發本次疫情的病毒由境外輸入。現在多條線索都在緊張排查過程中,目前還沒有得到最終的結論。
  • ...疾控專家:北京這波新冠疫情出乎意料,形勢嚴峻,有進一步傳播的...
    新發地,這個每天有上萬人、3000多輛大貨車從全國各地湧入的大市場,會否帶來「第二波疫情」?多位疾控專家、感染科醫生對此次北京疫情形勢及個人防護等熱點問題,作出解讀。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體育場核酸檢測現場。健康時報牛宏超/攝北京這波疫情的態勢如何?
  • 1+11+33,大家都在討論的「超級傳播」到底是什麼?權威專家告訴你
    新年伊始,「1、11、33」這三個數字刷爆了朋友圈,刷新了大家對它們作為普通數字的認知。而它所形成的公式,也讓大家再次認識了超級傳播。「1+11+33」在近日召開的大連市舉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被通報出來:病例金某通過一次家庭聚會造成11人全部感染,之後又傳播到所居住的樓道單元住戶及其他社會接觸人員,造成33人感染。這表示大連本輪疫情出現超級傳播現象。什麼叫超級傳播?動靜記者採訪了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穆茂,他曾作為第三批貴州援鄂醫療隊隊員支援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
  • 大連市疾控中心:12月15日之前疫情已在一定範圍傳播
    楊毅 攝中新網大連1月7日電 (記者 楊毅)大連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孟軍7日在當地政府舉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稱,本次疫情傳播具有隱匿性。82例感染者中,無症狀感染者31例,佔38%。確診病例早期症狀也不明顯,流調中多數患者自述,之前身體無明顯不適,或僅有一過性的頭痛、發冷、乏力等症狀,休息幾天後症狀緩解。隨著調查感染者的增多,證實在12月15日接到報告之前,疫情已經在一定範圍傳播。
  • 美國疾控中心:新冠去年12月中就在美國出現,傳播比檢測結果更廣泛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11月30日發表的研究顯示,在對收集於2019年12月13日至2020年1月17日的全美9個州居民的7389個獻血樣本檢測中,有106個發現了新冠病毒抗體,說明早在去年12月中旬,新冠病毒就已在美國出現,且新冠在美國的傳播比檢測結果表明的還要廣泛得多。
  • 健康宣教之路更需「行穩致遠」 ——疾控宣傳工作交流暨科普知識...
    眾所周知,疾控工作是一項需要社會動員的工作,特別需要通過疾控系統專業人員使用專業的宣傳技巧向社會傳達科學的知識來贏得社會的理解,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2018年,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的支持下,健康報社聯合各級疾控機構在北京成立了全國疾控宣傳服務平臺,此次會議即為全國疾控宣傳服務平臺2020年系列活動的一部分,旨在提高疾控相關知識普及率,提升各級疾控機構工作者傳播疾控相關知識的能力
  • 研究發現飛沫最遠可傳6米,是美疾控推薦社交距離的3倍多
    該研究團隊認為,在溼冷環境中,美國疾控中心(CDC)推薦的保持6英尺(約為1.83米)的社交距離,並不能完全消除所有接觸飛沫的可能。Lmax 即被研究者定義為飛沫在變為乾燥的氣溶膠顆粒或掉落到人手高度以下之前可傳播的最大水平距離。分析結果顯示,飛沫在低溫和高溼的環境中傳播的更遠,而在高溫和低溼的環境下則會產生大量的氣溶膠顆粒。研究團隊稱, 值得注意的是,在溼冷環境中,美國疾控中心(CDC)推薦的保持6英尺(約為1.83米)的社交距離,並不能完全消除所有接觸飛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