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3日電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3日就近期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表示,現在看到的超級傳播現象,包括大連出現的「1傳33」的情況,也並不意味著這個疾病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 來源:中國網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稱,1月3日,大連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疫情中出現了「1傳33」的超級傳播現象,這指的是什麼?是否意味著這波疫情來勢更加兇猛?
馮子健介紹,在人際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裡面,「超級傳播現象」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疾病傳播現象,從專業上來解釋或者從流行病學角度解釋,是指一個病人或者是感染者傳播的數量導致二代病人數量超過大家都知道的基本傳播數,或者是顯著地超過這個數,就是超級傳播者。
馮子健表示,新冠疫情我們已經經歷了一年,有很多認識,國際流行病學研究中發表了很多研究報告,新冠確實是超級傳播現象非常突出的一個疾病,很多地方暴發的疫情由某些傳染者或者某些病人的傳播數量要遠遠超過其他的感染者或者病人傳播的數量。衡量超級傳播現象,國際上還有一個專門的衡量指標,叫做KAPPA值,在新冠是0.1,意味著10%的病人或者感染者扮演超級傳播者的作用,引發超級傳播現象,剩下的感染者傳播的數量很少,甚至很高比例的感染者並沒有導致二代病例發生。
馮子健強調,但在疫情控制過程中,其實沒有辦法識別哪個感染者會扮演超級傳播者的作用。當我們觀察到超級傳播現象時傳播已經發生了,所以只能事後來觀察,看在什麼場所、什麼樣的環境下容易出現超級傳播現象。我們對這些場所、對這些人群的活動採取更多的防範防控措施。「現在我們看到的超級傳播現象,包括大連出現的『1傳33』的情況,也並不意味著這個疾病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馮子健說。
對於現階段疫情高發狀態,馮子健指出,主要跟氣溫有關,寒冷天氣有利於呼吸道病毒在外環境的存活時間。大家知道,新冠病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播方式,人的分泌物所攜帶的病毒汙染了物體的表面,包括一般的公共物品,也包括最近一段時間大家都熟悉的冷鏈食品、非冷鏈產品,特別是進口的,在境外被感染者汙染以後進入到境內,主要是手接觸,汙染的手再接觸口眼鼻,導致這樣的汙染。在寒冷的環境下,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的時間就長,傳播的效力就高,這是冬天疫情高發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境外現在的疫情處在非常高強度的傳播狀態,不管是通過人還是通過物輸入到我們國家的機率大大增加,境內人員接觸暴露感染風險增加,這樣導致疫情出現了近期多發的現象。
馮子健表示,最近有兩三起疫情,確實是農村地區首先出現的疫情,和前一段在口岸城市出現的疫情不一樣,還存在一些環節現在需要研究。從技術上、防控的非技術策略,看看能不能找到創新性的措施,更好的措施,提高農村地區病人發現的及時性;另外每次及時發現以後採取非常堅決有力的措施,這樣疫情就能被控制住。(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