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飛沫最遠可傳6米,是美疾控推薦社交距離的3倍多

2020-10-19 中國青年網

新冠病毒的載體可以傳播多遠?有多少飛沫會變成氣溶膠顆粒?在新冠預防措施方面,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為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提供急需的指引。

為此,有研究團隊專門研究了環境的溫度、溼度及空氣流通速度,會對飛沫傳播產生怎樣的影響。9月10日,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期刊《Nano Letter》刊登了他們的研究結果:在溼冷條件下,飛沫最遠可傳播6米。

該研究團隊認為,在溼冷環境中,美國疾控中心(CDC)推薦的保持6英尺(約為1.83米)的社交距離,並不能完全消除所有接觸飛沫的可能。

《Nano Letter》 圖研究顯示:溼冷環境中飛沫最遠可傳6米

據《Nano Letter》9月10日刊發的文章《COVID-19: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Propagation of Respiratory Droplets》顯示,呼吸道飛沫在將病原體載體傳遞給易感宿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該文由5位作者聯合署名,4位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機械工程系,1位來自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呼吸道飛沫通常通過說話、咳嗽和打噴嚏產生,最初的擴散速度約在每秒1米到100米之間。該文研究者通過動力學方程來分析氣溶膠顆粒的傳輸、積累和沉澱,並利用現有框架模型來分析飛沫的傳播速度。

該分析在0-40攝氏度的溫度條件及0-92%的溼度條件下進行,跟美國的地理氣候相似。

該研究的關鍵是Lmax (飛沫傳播的最大水平距離)。文章顯示,新冠病毒會通過飛沫和氣溶膠傳播,新冠患者呼出的大大小小的飛沫將在環境中散播並最終蒸發。小飛沫會迅速乾燥形成固態的氣溶膠顆粒,氣溶膠顆粒可以在空氣中長時間懸浮,因而會造成遠距離的傳播。受重力影響,大飛沫的傳播距離相對有限,在乾燥之前大飛沫通常會落在他人的上半身。

Lmax 即被研究者定義為飛沫在變為乾燥的氣溶膠顆粒或掉落到人手高度以下之前可傳播的最大水平距離。

分析結果顯示,飛沫在低溫和高溼的環境中傳播的更遠,而在高溫和低溼的環境下則會產生大量的氣溶膠顆粒。研究團隊稱, 值得注意的是,在溼冷環境中,美國疾控中心(CDC)推薦的保持6英尺(約為1.83米)的社交距離,並不能完全消除所有接觸飛沫的可能。研究顯示,在極端溼冷的條件下,飛沫最遠可傳播6米。

研究團隊還關注到越來越多「超級傳播事件」發生在室內。其研究顯示,乾熱環境中,氣溶膠顆粒的最終大小在1–15 μm(單位:微米)之間,這種小顆粒在沉澱前可在空氣中懸浮數小時,而且容易在學校、辦公室、旅館、醫院等公共場所聚集。因此,夏季要更重視防禦氣溶膠引發的遠距離傳播,尤其是在天氣乾燥時。

美疾控中心強調保持社交距離,專家呼籲帶口罩

據美聯社(AP)10月6日(當地時間)報導,美國疾控中心(CDC)10月5日(當地時間周一)表示,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可傳播超過6英尺遠,特別是在通風不好時和密閉空間中。但是疾控中心官方表示這種傳播比較少見,目前的社交距離指南依然有效。

然而,一些專家對CDC最新的指南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新冠病毒比CDC說的更容易傳播,他們建議即使是在人們間隔6英尺以上的長時間戶外聚會中,公眾仍應該佩戴口罩。

「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傳播,這裡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6英尺外你也不安全,不能脫下口罩。」來自馬裡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Donald Milton博士說。

據美聯社報導,幾個月來,CDC一直說當感染者咳嗽或者打噴嚏時,新冠病毒主要通過空氣中較小的飛沫傳播。大部分CDC關於社交距離的指南都是建立在這個理念之上,即6英尺是不戴口罩時人與人之間安全的緩衝距離。

在採訪中,CDC的官員也承認,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病毒有時可以通過更小的顆粒傳播,即氣溶膠的傳播範圍會更廣。

在CDC官網最近更新的指南中,也承認了新冠感染者可以傳染6英尺以外的人,感染者剛離開的地方也可能傳染他人。CDC官方說這些是「有限的、不常見的情況。」

CDC官方表示,這種傳染通常發生在通風不好時或密閉空間中,且人們因為正在進行唱歌或鍛鍊等活動而呼吸劇烈。人們可以通過以下措施自我防護:保持至少6英尺的社交距離,勤洗手,清潔觸摸物表面,生病時呆在家中。

9月下旬,CDC也曾更新過一次指南,但幾天後又撤下。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及華盛頓郵報(WP)報導,CDC在9月下旬曾更改過一次指南並公布,稱新冠病毒通常通過「呼吸道飛沫或更小的顆粒比如氣溶膠」傳播。但幾天後該更新被撤下,CDC官員稱這次更新是發布錯誤,「很不幸,早期的修訂稿沒有經過技術性審查。」

據美聯社報導,包括Donald Milton在內的一些研究人員10月5日(當地時間周一)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封信,呼籲就冠狀病毒如何在空氣中傳播提供更清晰的公共衛生指南。

他們說,公共衛生官員在表述可以傳播疾病的空氣中的顆粒和飛沫的大小時,應該使用更清晰的語言,而且要更直接地說明小型氣溶膠中的病毒在傳染人時所起的作用。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Linsey Marr說,帶口罩和勤通風在室內很重要,在戶外這也同樣重要。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新冠傳播能力被嚴重低估:安全距離不是6英尺而是8米!
    美國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傳染威力被嚴重低估了危險不只是6英尺是26英尺(8米)美國目前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 規定人們公共場合下要保持6英尺(及1.8米)的距離。然而近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適當的條件下,噴嚏、咳嗽和呼氣產生的液滴可以在空氣中停留並蔓延超過26英尺,即8米遠。!據稱 ,這也是為什麼上周五美國CDC終於正式建議美國人除了保持社交距離之外, 在公共場合要戴口罩。這個研究報告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副教授,專門研究流體力學的Lydia Bourouiba。
  • 研究表明新冠氣溶膠可包含仍存活的病毒,傳播距離遠超6英尺安全距離
    據外媒BGR報導,近日越來越多的確鑿證據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會通過空氣傳播。空氣中的COVID-19傳播是通過感染者在咳嗽、打噴嚏、大喊大叫,甚至只是正常說話時排出的微小飛沫和氣溶膠發生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氣溶膠包括可以感染和在細胞中繁殖的活病毒,它證明病原體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傳播,且傳播的距離比建議的6英尺(1.8米)社交距離遠得多。
  • 研究回顧一起餐廳聚集感染案例:空調或助推飛沫傳播 尚無證據顯示...
    來源:澎湃新聞網日前,來自廣州市疾控中心和廣州越秀區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疾控中心出版《的新發傳染病》雜誌(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在線發表了一篇研究快報「COVID-19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ir Conditioning in Restaurant,
  • 2米不夠?新研究否定「6英尺」社交距離:新冠病毒很容易傳播到5米外
    新研究否定「6英尺」社交距離:新冠病毒很容易傳播到5米外  黃琨 • 2020-05-20 18:40:36 來源:前瞻網 E3279G0
  • 最遠3米,阿里將NFC感應距離提升15倍
    近日,據相關消息報導,阿里公布了網絡通信領域最新技術突破,其自研NFC技術(近場通信)突破通信極限,將傳統近場通信任意方向感知距離從20釐米擴至3米,提升15倍,實現了「世界上通信距離最遠的NFC系統」。這一成果被網絡通信領域全球頂會SIGCOMM 2020收錄。據悉,阿里共5篇重磅論文入選該會,在所有參會中國機構中排名第一,刷新中國紀錄。
  • 社交安全距離是2米,走路跑步騎車要隔多遠?運動安全距離是多少
    安全的社交距離是2米左右在之前疫情嚴重的時期,我們通過各種媒體了解到再疫情期間有一個社交的安全距離,一般這個距離在1-2米左右,平均也就是1.5米,這個安全距離指的是兩個人停止運動後,面對面交流的距離,當然也要拋去有風的情況,也就是說在靜止的情況下,兩人面對面在2米的距離
  • 韓國研究發現新冠感染極端案例:空調房內隔了6米 待了5分鐘被傳染
    6米以上的距離也會被傳染,哪怕在裡面只待了五分鐘。感染的原因被認為是跟空調有關,空調的風將帶有新冠病毒的飛沫四處傳播。所以有意見認為,在空調房內僅僅保持2米的社交距離恐怕不足以預防新冠病毒傳染的發生。患者神秘中招,卻找不到感染源據報導,韓國全北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教授李俊賢(音)率領的研究小組12月1日通報了這起最新的研究結果。
  • 美疾控中心:玻利維亞發現罕見病毒查帕雷,可人傳人
    【美疾控中心:玻利維亞發現罕見病毒查帕雷,可人傳人】玻利維亞發現罕見病毒可人傳人 新華社11月17日消息,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學者16日介紹,在玻利維亞發現的罕見病毒「查帕雷」與伊波拉病毒同屬一類,可人傳人,引起
  • 廣東人間鼠疫已靜息66年,省疾控:鼠疫可防可治,無需恐慌……
    鼠疫在廣東省流行自1866年-1952年曆87年之久,波及當時全省(含海南島及現屬廣西的北海、欽州兩市)69個縣,病死48.6萬多人。從1953年起,廣東省至今沒有報告鼠疫病例,鼠疫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至2019年已靜息66年餘。
  • 新冠"新警報": 傳播距離4米!不戴口罩保持距離根本沒用
    根據一份近日發表在《流體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潮溼寒冷的環境下,病毒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更久,傳播距離也更遠。因此,在沒有佩戴口罩進行防護的情況下,即便保持所謂的社交距離也是徒勞無功的。義大利今日網消息,在潮溼和寒冷的環境中,因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夾帶著新冠病毒的飛沫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更久。
  • 韓國研究發現新冠感染極端案例:空調房內隔了6米,待了5分鐘被傳染
    而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韓國研究人員日前通報了一起新冠病毒感染的極端案例——在空調房內保持6米以上的距離也會被傳染,哪怕在裡面只待了五分鐘。感染的原因被認為是跟空調有關,空調的風將帶有新冠病毒的飛沫四處傳播。
  • 1米、2米,還是6米?專家:防新冠安全距離無固定標準
    據法新社巴黎8月28日報導,1米、2米,還是6米?研究人員近日在一項研究中警告說,談到保持多遠的社交距離才能防止新冠病毒傳播,沒有任何經驗法則可供參考。報導援引瓊斯的話說:「我們提出的分級建議能夠更好地反映最終決定風險有多高的多重因素,而不是簡單地保持一個固定的物理距離。」在全球範圍內,人類與新冠病毒共存已經變成一個現實。報導稱,從疫情暴發的最早期開始,專家就對什麼才算「安全的」社交距離進行了激烈辯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你和他人之間保持至少1米的距離」,許多國家的衛生部門也發布了類似指南。
  • 梅奧診所新研究:口罩在預防COVID-19傳播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梅奧診所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任何一種口罩對預防新冠病毒傳播都至關重要。研究人員用人體模型證明了口罩的有效性,並在不同距離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研究發現,口罩與社交距離相結合,可以顯著降低一個人在接觸感染者時感染COVID-19的風險。
  • 梅奧診所新研究:口罩在預防COVID-19傳播方面發揮著 「關鍵」作用
    梅奧診所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任何一種口罩對預防新冠病毒傳播都至關重要。研究人員用人體模型證明了口罩的有效性,並在不同距離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研究發現,口罩與社交距離相結合,可以顯著降低一個人在接觸感染者時感染COVID-19的風險。
  • 美疾控中心:玻利維亞發現罕見病毒「查帕雷」,可人傳人
    新華社11月17日消息,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學者16日介紹,在玻利維亞發現的罕見病毒「查帕雷」與伊波拉病毒同屬一類,可人傳人,引起出血熱。美疾控中心高致病性病原體和病理學部門流行病學者凱特琳·科薩布姆說,她們的研究發現,2019年,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兩名患者將病毒傳染給一名年輕住院醫師、一名急救醫護人員和一名胃腸病學者,後三人中兩人身亡。她說:「我們現在相信,多種人體體液有攜帶這種病毒的潛在可能。」英國《衛報》報導,查帕雷病毒通常由老鼠傳給人。
  • 上海發現1例境外變異病毒相似病例,中疾控專家剛剛回應
    //中國疾控中心:目前英國報導的新冠病毒變異株致病性尚無明顯變化,公眾不必恐慌//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就此接受總臺記者採訪。3.我國新冠疫苗是否對變異株有保護作用嗎?目前尚未發現新冠病毒變異株對我國上市的滅活新冠疫苗的免疫效力產生影響。4.我國新冠疫苗核酸檢測試劑能否檢出變異株?
  • 美疾控中心官網,各州確診數變成了yes和no
    美國疾控中心表示,目前正在「升級系統」,以便實時追蹤全美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數據。截止到3月4日新聞發稿時,美國疾控中心依然沒有公布檢測人數相關的數據。美國疾控中心宣布停止公布檢測人數,原因是各州獨立檢測導致數據「不準」 圖源:美國疾控中心官方社交媒體帳號「檢測總人數」和「死亡總人數」這兩欄直接從2日的數據表中消失了 圖源:美國疾控中心官網據美國「國會山」網站3月3日報導,當地時間3月2日,美國疾控中心官方網站突然停止發布與檢測人數和死亡人數相關的數據。
  • 不再用Yes或No,美疾控中心又改了
    而CDC於3月4日更新過的頁面顯示,他們真的「升級」了系統:雖然仍舊不提接受檢測人數,而且僅工作日中午更新疫情數據,但不再用「Yes」和「No」反映各州有無病例。取而代之的不是具體數字,而是模糊的「1到5例」、「20到30例」區間……3月3日,美疾控中心在官網上用「yes」和「no」來反映該州有無確診病例觀察者網查詢發現,在美國防疫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CDC聲明稱,僅在周一到周五中午定期更新美國新冠疫情,且所報數據截止至前一天的下午4點。
  • 【疾控科普】疫情後遺症,你了解多少?
    疫情還未結束,可我擔心我會留下很多後遺症???啥後遺症?虎妞翠花第三,看到別人沒保持社交距離,總想幹預一下???你確定不是因為被虐狗引起的反應嗎?虎妞翠花諸如此類的還有,報復性消費症狀,刷手機上癮症,都是疫情引起的後遺症。。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