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專家金冬雁:北方冬季寒冷,室內密閉場合易發生超級傳播

2021-01-08 澎湃新聞

年關將近,新冠疫情在各地散發,全國目前中高風險地區已達50個。

在本輪疫情中,瀋陽、大連、北京都出現有病例多次檢測才被確診,更值得警惕的是,一傳多的超級傳播者在多地被發現。1月6日,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超級傳播者和長期潛伏感染人群有可能重疊,雖然概率比較小,但是要尤為警惕這類人群。

在北京、大連、瀋陽等地區確診病例出現傳播力強、不易發現等特點,如北京順義區個別病例檢出陽性時間超過14天,大連、瀋陽均出現一傳多的超級傳播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定義,把病毒傳染給十人以上的病人被稱為超級傳播者。非典期間,就出現過一名病人先後傳染130餘人的「非典超級傳播者」。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來源的病毒在不知不覺中傳播。」金冬雁分析此次各地疫情特點時表示,現在很多老百姓放鬆警惕去婚禮、聚集,以目前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情況看,都很容易造成超級傳播。

1月3日大連市舉行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大連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連表示,大連此次疫情出現超級傳播現象,金某(病例35)通過一次家庭聚會造成11人全部感染,之後又傳播到所居住的樓道單元住戶及其他社會接觸人員,造成33人感染。

雖然目前石家莊市疫情傳播鏈條尚不明朗,但在石家莊市5日晚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石家莊市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疫情具有發病多、呈現家庭聚集性特點,短時間內出現了大量病例。

「和SARS一樣,超級傳播是新冠病毒的主要特點,有10%到20%的人傳染性特別強,」金冬雁表示,一定要盯緊這一兩成人。他們有一定的隨機性,千萬不能看現在形勢很好就放鬆警惕,超級傳播事件是影響最大的事件。

但金冬雁也強調,超級傳播是低概率事件,但比較容易發生在醫院等密閉場合裡面,特別北方地區冬季天氣冷了,在室內更容易超級傳播。

近期,全國多個城市相繼出現入境人員在結束14天集中觀察後確診並引發本土病例的情況,也就出現了長期潛伏感染者。

「超級傳播者和長期潛伏感染人群是有可能是重合的。」金冬雁對澎湃新聞表示,

超級傳播者很有可能是長期病患,這些人可能會有免疫缺損,在一段時間內病毒載量都特別高,特別容易傳染。同時,病毒在其體內完全清除的時間比較長。

對此,金冬雁強烈呼籲,一定要警鐘長鳴,盯緊活躍傳播的人員和場所,對於聚集活動,如婚禮、趕集還是要加強管控。就算發生超級傳播,也要儘量堵截,找出發生超級傳播的人員和場所,儘快幹預,把疫情扼殺在超級傳播早期,並將連續出現二次或多次超級傳播的可能性減到最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病毒學專家金冬雁:病毒在三文魚身上複製的可能性很小
    6月13日凌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相關部門抽檢時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而該產品的貨源來自京深海鮮市場。」據報導,受該消息影響,北京的主要商超企業超市發、物美、家樂福連夜下架三文魚。
  • 新冠病毒感染潛伏期變長了?如何看待超級...
    目前,中高風險區域基本都集中在北方省份。 基於該現象,有網友討論說,這是否意味著高緯度地區或者北方城市在冬季出現疫情的風險更高? 對此,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傳染病科教授盧洪洲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氣溫降低,無論是物品還是環境,沾染病毒以後,病毒的存在時間更長,相對來說傳染性更明顯。另一方面,北方越冷的地方,人們越容易在封閉、溫暖的空間中活動,這就容易造成人和人之間的傳播。
  • 新冠病毒傳染性大增,治療手段會失效嗎?專家解讀
    變種新冠病毒來勢洶洶。當地時間12月22日,世衛組織發布英國上報的有關變異新冠病毒的相關消息:初步分析表明,該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估計傳染性增加40%-70%,傳播指數增加0.4在1.5-1.7之間。據了解,變異後的新毒株被命名為VUI-202012/01,於今年9月在英格蘭東南部的倫敦(或肯特郡)出現。
  • 北京新發地疫情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專家認為與捷克等地病毒相似
    香港大學著名病毒學專家金冬雁稱,他查看並比對了上述三條病毒基因數據,「這三條病毒基因彼此之間只有一到兩個點不一樣,差異很小,說明他們來源應該是同一處。而對比世界數據來看,跟他們(三個)最像的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國臺灣地區還有歐洲的一些病毒序列,差異也就一到兩個核苷酸。
  • 新冠病毒冬季是否會更加活躍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張忠霞)隨著北半球冬季來臨、氣溫不斷下降,研究人員提示,新冠病毒的傳播可能進一步惡化,這與病毒本身特性、人群社交特點等多個因素有關。很多呼吸道病毒都易於在冬季傳播並在夏季消退。
  • 日本最新研究表明:室內溼度60%飛沫傳播少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寧蔚夏冬天氣候寒冷、空氣乾燥,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尤其給喜冷怕熱的新冠病毒傳播創造了可乘之機。近期,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運用超級計算機進行的模擬實驗表明,預防新冠病毒,在室內加溼和換氣有較好效果。
  • 二手菸會傳播病毒嗎?吸菸可以預防疫情?來聽專家說
    :二手菸煙霧不屬於飛沫傳播範疇,在一定的條件下,屬於氣溶膠傳播途徑。所以,如果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中長時間的接觸,如果真是有這種密切接觸、疑似病例的人,這種隨著煙霧呼出氣中也能夠把病毒能傳遞出去。我認為有了這種疫情的警示,如果有同確診患者密切接觸史的人,一定要自覺居家隔離,您就別再外出了。
  • 科普 | 新冠病毒冬季是否會更加活躍
    (新華社發,唐穎攝)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張忠霞)隨著北半球冬季來臨、氣溫不斷下降,研究人員提示,新冠病毒的傳播可能進一步惡化,這與病毒本身特性、人群社交特點等多個因素有關。很多呼吸道病毒都易於在冬季傳播並在夏季消退。
  • 科普:新冠病毒冬季是否會更加活躍
    很多呼吸道病毒都易於在冬季傳播並在夏季消退。英國《自然》雜誌網站日前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援引多名研究人員的觀點說,就目前掌握的信息,判斷新冠病毒會演變為像流感病毒一樣的季節性傳播病毒仍為時過早,但冬季氣溫下降仍然會推波助瀾,使未來幾個月北半球的疫情防控變得更為艱難。
  • 科普丨新冠病毒冬季是否會更加活躍?
    隨著北半球冬季來臨、氣溫不斷下降,研究人員提示,新冠病毒的傳播可能進一步惡化,這與病毒本身特性、人群社交特點等多個因素有關。很多呼吸道病毒都易於在冬季傳播並在夏季消退。英國《自然》雜誌網站日前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援引多名研究人員的觀點說,就目前掌握的信息,判斷新冠病毒會演變為像流感病毒一樣的季節性傳播病毒仍為時過早,但冬季氣溫下降仍然會推波助瀾,使未來幾個月北半球的疫情防控變得更為艱難。
  • 5位專家來支招,輕鬆掌握2大貓冬技能
    不過,有1個問題你可能忽略了:即使不是霧霾天,室內也並非「一方淨土」,本身就存在很多汙染源。北京朝陽醫院楊媛華專家說:「北方冬季習慣緊閉門窗,室內的PM2.5有時反而比室外還高。北京朝陽醫院楊媛華專家表示:「氣溶膠傳播多發生在飛機、電梯轎廂、公共汽車、餐廳等相對封閉的室內環境。家裡或辦公場所只要定期通風,就能減少流感等的傳播風險。」
  • 冬季寒冷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冬季寒冷 謹防一氧化碳中毒由於近日受冰凍災害影響,供暖受到影響,群眾生火取暖而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可能性大幅增加,為了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四平市應急管理局做出如下提示這其中,冬季用煤爐取暖 由於煙囪阻塞、倒煙以及門窗緊閉引起的中毒,最為常見。除此,煤氣管道洩漏也是常見原因之一。另外,冬季低氣壓、低風速、溼度大,也是不利於煙道排煙的高危氣象要素。發生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場所主要包括使用煤爐取暖的居室(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排煙不良的家庭廚房、熱水器安置不當的衛生間、密閉的空調汽車內等場所。
  • 室內空氣問題,遠不止PM2.5那麼簡單,冬季新風系統才是剛需
    老百姓問專家:「如果霧霾來了,該怎麼辦?」專家:「緊閉門窗」。又問:「流感怎麼辦?」專家:「開窗通風」。「霧霾跟流感同時來了怎麼辦?」專家無語…當這個問題真實地擺在面前······特別是冬天,霧霾一再地襲來,空氣重度汙染使人透不過氣來,再加上季節性流感也開始擴散,醫院呼吸科、發燒門診更是人滿為患,年老體弱的老人、患者、兒童更受傷,這種情況在室內發生感染、傳染的情況尤為明顯!而隨著人們對節能、健康、安全、智能空調的需求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裝修前會考慮家用中央空調和新風系統。
  • 香港大學教授金冬雁:華人科學家為病毒研究做出很多貢獻
    中國網4月10日訊 (記者李智)當前,在全球共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醫學家們也致力於研究病毒的「前世今生」,並希望找到攻克的關鍵。香港大學霍廣文伉儷基金精準醫學教授金冬雁告訴記者,從2019年12月31日宣布發現新冠病毒到今天,我們真實地見證了病毒從被發現到全球大流行,疫情的發展情況這樣被記錄下來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 12月注意預防水痘、諾如病毒與一氧化碳中毒
    12月1日,合肥市疾控中心發布提醒,寒冷潮溼的冬季是水痘、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也是部分... 12月份進入冬季,氣溫驟降並可能出現雨雪天氣。
  • 印度科學家證實:冬季氣溫低致新冠傳播驟增,高緯度寒冷國家面臨更大風險
    科學家又一項研究證實,冬季氣溫較低將會導致新冠病毒傳播增加。來自印度的研究人員探討了一個國家的平均溫度與COVID-19病例數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環境溫度較低和大規模爆發的國家之間存在重大關聯:- 大多數COVID-19病例較高的國家/地區位於較高的緯度/寒冷地區。- 環境溫度與COVID-19病例數量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
  • 日本研究表明室內乾燥病毒更易擴散,誰能解開這個謎底?
    撰文/藍科技近日,在央視播出的《第一時間》節目中,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表示,病毒在乾燥的室內更容易擴散。日本權威機構的重磅發布,無疑給疫情下的消費者進行了及時的科普。舒適健康的室內不僅限於基礎的溫度需求,「溼度」與「潔淨度」的更為重要。我們知道空調能調節溫度、加溼器能提高溼度、淨化器對汙染有用。過去,消費者如果想解決上述問題,需要購買的不止一臺設備,這對消費者來說是財力、物力、空氣和能源上的極大浪費。
  • 重磅 | 影響新冠病毒後疫情時代傳播的四大因素!需深入研究
    病毒在持續感染宿主的過程中可能會積累點突變,發生抗原的小幅度變異,稱為抗原漂移。這可能導致病毒表面蛋白質的構象改變,破壞先前產生的抗體與先前變體的結合。第二種情況與季節有關冬季可能會加劇疫情反覆,這是由於一方面病毒對低溫更加耐受,另一方面人們的室內活動逐漸增加,同時,季節也影響人體免疫功能。
  • 香港病毒學家金冬雁:「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說法完全是含血噴人
    4月6日,法國病毒學家、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蒙塔尼耶在電視採訪中放出驚人言論,他的原話是,新型冠狀病毒有人工操作的痕跡,有人添加了愛滋病病毒的序列片段。他還將矛頭指向了武漢病毒所的 P4實驗室,認為新冠病毒是實驗室中被人為造出,最終病毒意外洩漏,導致了後來在人群中的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