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影響新冠病毒後疫情時代傳播的四大因素!需深入研究

2020-10-26 生命科學前沿

再感染是許多呼吸道病毒的一個顯著特徵,即個體在其一生中受到來自同一病毒種類的多種不同感染。事實上,常見呼吸道病毒能夠在人類社會中持續並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們能夠引起重複感染。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是導致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的罪魁禍首,儘管目前國內疫情已經受到良好控制,但我們仍舊關心的一個關鍵的問題是人類是否會再次感染?疫情會反覆嗎?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Science上發表題為「Will SARS-CoV-2 become endemic?」的文章討論了4種可能造成後疫情時代COVID-19出現散發流行和疫情反覆出現的情況,這篇文章對現階段下的國內疫情防控很有借鑑意義。

影響SARS-CoV-2後疫情時代傳播的因素第一種情況與免疫相關通常,在第一次感染之後,人類適應性免疫系統會發展出一套防禦機制,當病原體重新進入宿主體內時這套機制會迅速的發揮作用,高效快速的殺死病原體。但是,對於病毒來說,很多過程都可能破壞或規避免疫的消除特性,並導致再次感染的發生,特別是適應性免疫反應不足、免疫力減弱和免疫逃逸過程。1)適應性免疫反應不足是指最初感染某種特定的病原體可能不會出現足以產生消除性免疫的適應性免疫反應。血清學研究表明大多數SARS-CoV-2感染都會誘發某些特定抗體的產生,且靈長類動物的實驗性疫苗接種結果也是令人歡欣鼓舞的。但是,目前仍不清楚這些抗體是否能夠提供長期有效的保護,或是否有其他適應性免疫組件存在且功能正常。此外,人類對SARS-CoV-2感染的免疫反應是異質性的,經歷無症狀感染的人比那些經歷更嚴重疾病反應的人表現出較弱的免疫反應。可能有些人在感染SARS-CoV-2後從未產生過消除性免疫,或者需要多次接觸才能使抗體親和力成熟並形成持久的保護作用。2)免疫力減弱,即最初的適應性免疫反應是強有力並具有保護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消失,這就使得宿主很容易再次感染,也可能會削弱消除性免疫。3)免疫逃逸是抗原漂移的結果,它通過逃避適應性保護而使再感染成為可能。病毒在持續感染宿主的過程中可能會積累點突變,發生抗原的小幅度變異,稱為抗原漂移。這可能導致病毒表面蛋白質的構象改變,破壞先前產生的抗體與先前變體的結合。第二種情況與季節有關冬季可能會加劇疫情反覆,這是由於一方面病毒對低溫更加耐受,另一方面人們的室內活動逐漸增加,同時,季節也影響人體免疫功能。在熱帶以外地區,許多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發病率會在一年中的特定時間增加。這種階段性行為是由於累積的再感染易感性,易感性會由於免疫逃逸,免疫力減弱和環境條件、行為改變或免疫功能改變引起的病毒傳播率的季節性調變而增加。例如,在溫帶地區,冬季流感發病率最高。病毒一旦從被感染的宿主中排出,外面的低溼度條件似乎更利於它們的穩定,這種環境在冬季室內和室外都是普遍存在的。此外,在寒冷的冬季,人們都喜歡待在室內,學生則基本都在學校教室上課,這可能會有助於病毒傳播,並且較短時長的白天以及較少的陽光照射可能會抑制免疫功能。第三種情況是病毒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循環呼吸道病毒在爭奪相同資源的同時可能相互幹擾。病毒之間相互重疊發生可能會加強彼此的傳播,也可能通過中和一種更具傳染性的菌株的交叉反應來完成對一種菌株的抑制。許多研究已經證明病毒之間的負幹擾是通過第一次感染引起的短暫(幾天)免疫保護起作用的。宿主抗病毒幹擾素反應通常被認為是幹擾表現的主要機制。也就是說,由於最近的感染,宿主細胞上調幹擾素的合成,有可能抑制繼發感染。即使這種效應是短暫的,但放到群體規模上也可能很強,並能暫時降低病毒的流行率或改變其傳播的時間。作者根據SARS-CoV-2和其他冠狀病毒之間的免疫和交叉免疫持續時間,對SARS-CoV-2的幾種後病期情況進行了建模。結果顯示免疫持續時間與其他冠狀病毒相似可導致每年爆發SARS-CoV-2;而較長的免疫譜,加上來自其他冠狀病毒的少量保護性交叉免疫,可能導致病毒明顯消除,幾年後又重新出現。當然,其他情況也是可能的,因為有許多過程在起作用,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第四種情況則是公共衛生幹預包括疫苗、藥物和非藥物幹預(口罩、社交疏離等),幹預越有效,疫情反覆就越不可能出現。此外,季節性流感每年在全世界造成數百萬嚴重感染,這種額外的負擔可能對已經受到COVID-19大流行挑戰的公共衛生系統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但是反過來,鑑於不同呼吸道病毒之間的傳播模式相似,為減輕SARS-CoV-2傳播而採取的非藥物幹預措施(個人防護設備、社會距離、加強衛生、限制室內聚會)可能會減少季節性流感爆發的規模。更多訊息請移步微信公眾號:生命科學前沿。

全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0/13/science.abe5960?rss=1

相關焦點

  • 新冠疫情是否反覆?或取決於這四大因素
    因而,自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人們一直在詢問一個問題:人類是否會反覆感染新冠病毒,以至其成為一種常見病。此次,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傑弗裡·沙曼和瑪爾塔·加蘭蒂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首次探討了在「後疫情時代」可能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出現的四大關鍵因素。
  • 新冠疫情是否反覆取決於四大因素
    【新冠疫情是否反覆取決於四大因素】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傑弗裡·沙曼和瑪爾塔·加蘭蒂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首次探討了在「後疫情時代」可能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出現的四大關鍵因素。①首先是免疫系統因素;②其次,是多重感染因素;③再次,要看病毒的季節性表現;④最後,則要看實施非藥物幹預措施的程度。
  • 《科學》:疫情會反覆嗎?新冠長期影響,取決於這四大因素
    目前,已經有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報導。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指出,新冠疫情影響將持續幾十年。那麼,新冠會反覆捲土重來,或者在一些地區長期流行,從而與人類長期共存嗎?近期,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兩位公共衛生專家Jeffrey Shaman博士和Marta Galanti博士的觀點文章,探討了新冠病毒對人類長期影響的四大決定因素。
  • 《科學》:新冠疫情是否反覆取決於四大因素
    因而,自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人們一直在詢問一個問題:人類是否會反覆感染新冠病毒,以至其成為一種常見病。此次,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傑弗裡·沙曼和瑪爾塔·加蘭蒂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首次探討了在「後疫情時代」可能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出現的四大關鍵因素。
  • 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播力高出70%!疫情或影響部分學生考研
    新冠病毒變異後 傳播力高出70%! 倫敦宣布緊急封鎖 據海外網報導,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和科學家們證實,在英國發現的一種新冠病毒新變種的傳染性比普通的新冠病毒高70%。英國方面表示,新變種有可能已傳到國外,目前最迫切工作是確保這一變種病毒不會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 《科學》雜誌:新冠疫情是否反覆取決於四大因素
    因而,自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人們一直在詢問一個問題:人類是否會反覆感染新冠病毒,以至其成為一種常見病。此次,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傑弗裡·沙曼和瑪爾塔·加蘭蒂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首次探討了在「後疫情時代」可能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出現的四大關鍵因素。
  • 《科學》雜誌:新冠疫情是否反覆取決於四大因素
    因而,自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人們一直在詢問一個問題:人類是否會反覆感染新冠病毒,以至其成為一種常見病。此次,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傑弗裡·沙曼和瑪爾塔·加蘭蒂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首次探討了在「後疫情時代」可能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出現的四大關鍵因素。首先是免疫系統因素。
  • 法國巴黎廢水中檢測出新冠病毒 多國新冠疫情首次出現時間點或大幅...
    當前,新冠病毒的陰影不僅沒有散去,反而正在全球範圍內加速蔓延。隨著全球對新冠肺炎疫情研究的不斷深入,多個國家的疫情發展時間線被改寫,出現確診病例或疫情本地傳播的時間點或被大幅提前。據央視新聞消息,法國《世界報》8日報導稱,近日,研究人員對巴黎廢水樣本的檢測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有重來跡象。
  • 《科學》雜誌發文提示:新冠疫情是否反覆取決於四大因素
    此次,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傑弗裡·沙曼和瑪爾塔·加蘭蒂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首次探討了在「後疫情時代」可能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出現的四大關鍵因素。首先是免疫系統因素。通常來講,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在初次感染之後生成一套「防禦機制」,產生中和抗體的記憶B細胞,以及幫助調節免疫反應並殺死被感染細胞的記憶T細胞。
  • 《科學》雜誌發文提示:新冠疫情是否反覆取決於四大因素
    因而,自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人們一直在詢問一個問題:人類是否會反覆感染新冠病毒,以至其成為一種常見病。此次,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傑弗裡·沙曼和瑪爾塔·加蘭蒂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首次探討了在「後疫情時代」可能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出現的四大關鍵因素。首先是免疫系統因素。
  • 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
    已有的研究將蝙蝠病毒RaTG13鑑定為與新冠病毒關係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冠狀病毒。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中國香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基於乙型冠狀病毒支系B(新冠病毒所屬的冠狀病毒亞屬)的基因組數據,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研究人員採用了3種方法來鑑定未經歷重組的以及可用於重構病毒演化歷史的新冠病毒區域。
  • 疫情又傳壞消息!新冠病毒新變種,傳播速度更快,已致千人感染
    新冠疫情之下的英國並不好過,而且根據英國國內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新冠病毒的一些突發狀況,英國又再次陷入到了防疫的緊急狀態之中,而這些突發狀況顯然對於防疫而言已經是足夠壞的消息了,由於新冠病毒的變異,使得其傳染性變得更快,而根據英國衛生部門的統計
  • 研究發現:新冠2019年或已在義大利傳播
    通過對樣本中SARS-CoV-2受體結合結構域特異性抗體的存在情況進行調查,以追蹤病毒起源、傳播頻率和在義大利各地不同時空發生的變異。在疫情暴發後,研究人員對這些留存的血液樣本進行了檢測。研究發現,有111人(11.6%)在今年2月以前就出現了新冠病毒抗體。
  • 北大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是新冠病毒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目前世衛組織將大的呼吸液滴和直接接觸傳播作為新冠疫情的主要傳播途徑。相比之下,團隊研究發現新冠患者經常使用的手機表面(總樣本量n = 22)和各種手柄(總樣本量n = 35)的表面新冠病毒的檢出率較低(分別為9.0%和0%)。「不少研究通過流行病調查和回顧手段,間接證實新冠肺炎在半封閉環境中真實存在。
  • 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傳播的重要因素
    報導稱報導稱,科學家發現空氣中水分蒸發速度是新冠病毒傳播的重要因素。藉助理論建模和流體力學實驗,專家們研究了溼度,環境溫度和風速對傳播含病毒顆粒的唾沫星子的影響。結果發現,當溫度高、溼度低裡,病毒的生存能力會大大減弱;而在溫度高、溼度高的環境裡,病毒傳播概率仍然很高。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 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新變異毒株傳染力激增」「英國升級疫情防控」……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病毒進化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英國最新報告的新冠病毒變異,更引發公眾擔憂在疫情早期,全球最主要的新冠病毒毒株被稱為「D株」。然而,病毒很快就發生了變異——其刺突蛋白上的第614位胺基酸由天冬氨酸(D)變成了甘氨酸(G)。有研究發現,發生這種被稱為D614G突變的病毒擁有更強的適應性。該變異病毒早在今年2月就已被鑑定,當時主要在歐洲和美洲傳播。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疫情不斷蔓延的同時,許多人都在擔心同一個問題:新冠病毒是不是也正在變異?分別於5月1日和5日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上的兩篇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已產生突變,並檢測到了一種新毒株。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會給未來的疫情防控形勢帶來一些影響。
  • 前沿研究丨王辰院士:抗疫假期政策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傳播的影響
    那麼,針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假期(以下簡稱抗疫假期)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傳播有何影響?這種影響又會隨著抗疫假期的持續時間、實施節點以及其他同期政策的有效性如何變化?研究團隊使用了一種常用的建模方法——房室模型來模擬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國的蔓延情況,並評估幹預措施對傳染病傳播的影響。模型按照新冠病毒感染狀況將人群分為多個亞組,其中包括易感人群、潛伏性感染人群、活動性感染人群、確診人群以及治療和康復人群。
  • 新冠發現近一年,病毒傳播有哪些規律?
    2020年11月,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對疫情早期相關研究的系統性回顧,嘗試去描述人感染新冠後,病毒在體內究竟是怎麼變化的。對一種能夠人傳人的病毒而言,病毒在體內的這種變化既會影響到感染者自身病程的發展,又會影響到感染者所具有的傳染性的大小。而這些都會對疫情防控的公共措施和個人行為提出相應要求。
  • 最新研究:空氣溼度與新冠疫情發展密切相關,小心秋冬疫情復發
    這項研究由雪梨大學獸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專家Michael Ward教授和雪梨大學合作機構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兩名研究人員牽頭,是南半球首個探究氣候與新冠病毒之間關聯性的同行評審研究。"新冠肺炎很可能是一種季節性疾病,會在溼度較低的時期復發。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冬季或將是疫情復發的時期,"Ward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