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教授金冬雁:華人科學家為病毒研究做出很多貢獻

2021-01-11 中國網

中國網4月10日訊 (記者李智)當前,在全球共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醫學家們也致力於研究病毒的「前世今生」,並希望找到攻克的關鍵。香港大學霍廣文伉儷基金精準醫學教授金冬雁告訴記者,從2019年12月31日宣布發現新冠病毒到今天,我們真實地見證了病毒從被發現到全球大流行,疫情的發展情況這樣被記錄下來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華人科學家做出巨大貢獻

金冬雁表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科學家做出很多的貢獻,「比如我們在2019年12月30日宣布找到新病毒,1月12日測定核酸序列,然後很快和全世界分享了數據。當然也有不足之處,1月20日以前我們對於病毒的流行情況沒有很好地把握,這是將來值得總結的。總的來說我們做得比較好。」

目前能感染人的冠狀病毒一共有7種,最早的有兩種,一種是229E,一種是OC43。後來2003年出現SARS,2012年以後出現MERS。過去冠狀病毒不太受重視,長期以來研究都比較少。主要原因是大家認為冠狀病毒只會引起普通感冒,比流感還要弱,229E是這樣,OC43也是這樣。

但是2003年SARS的出現完全顛覆了這個觀念,SARS的致死率達到將近10%。後來發生了MERS,這是一種嚴重的呼吸道病毒,即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它在中東地區被發現。MERS比SARS的致病性更強,它的病死率達35%到40%,這些都改變了人類對冠狀病毒的認識。

第7種冠狀病毒就是這次發現的新冠病毒。「這些人類病毒,經過多年的研究,特別是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及杜克大學王林發教授和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教授的研究,很清楚地說明都來自於蝙蝠。所以蝙蝠就是這些病毒的儲存宿主。其中有一些我們也知道了它們的中間宿主,最清楚的就是MERS的中間宿主單峰駱駝。管軼教授找到SARS-CoV的中間宿主是果子狸。SARS-CoV-2的中間宿主有可能是穿山甲,但並無定論,」 金冬雁說。

關於冠狀病毒來自蝙蝠的證據也是由華人科學家首次發現的,2003年SARS發生以後很多科學家仍然堅持追蹤做深入的研究,不是停留在表面功夫,他認為這些是非常值得欽佩的。

怎樣面對無症狀攜帶者

近來,隨著國內疫情局勢穩定。人們又開始擔心無症狀攜帶者的傳染性問題。金冬雁表示,當前應當加強對無症狀攜帶者的監測和研究,」我們要注意他們的病毒載量是高是低?兩者比例如何?病毒的釋放情況如何?這些都是非常值得弄清楚的。除了無症狀外,還有一些在潛伏期就有傳染性的,還有一些病人症狀非常輕的,這些人的病毒傳播情況也需要引起重視。」

他認為無症狀攜帶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像儲存宿主一樣,是不致病的。像流感病毒在水鳥裡是無病的,愛滋病在黑猩猩和白頂白眉猴裡也是不致病的。而感染人的冠狀病毒也有比較多的無症狀攜帶者,一種情況可能是他們抗病毒反應比較強,病毒的複製受到一定抑制,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病毒載量是比較低的。另一種情況是比較糟糕的,HIV在猴子和黑猩猩體內,病毒的複製和免疫反應脫鉤,雖然被感染,但是免疫反應很弱,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病毒載量就比較高,也比較危險。這兩種情況所佔的比例非常值得弄清楚。

疫苗的研製是寶貴財富

由於現階段仍未發現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人們將更多的希望寄托在疫苗上。金冬雁指出,疫苗包括多種類型,有滅活疫苗,有死疫苗,有一些是用載體送遞的,還有一些亞單位疫苗,蛋白質疫苗,DNA疫苗和mRNA疫苗。

脊髓灰質炎病毒的預防最初是用滅活疫苗或者減毒活疫苗。疫苗的研製過程數以年計,過去很多病毒學家終生就做了一兩個疫苗,他們留下來的就是我們的財富。

DNA疫苗,可以用不同方式送遞,可能是裸露的DNA,也可能把它包被進納米顆粒。DNA疫苗可以直接作用於抗原呈遞細胞,或者間接做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後再把抗原呈遞給抗原呈遞細胞,去激活B細胞和T細胞,分別激活抗體免疫和細胞免疫。所以DNA疫苗的優點是可以同時激活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mRNA疫苗是美國第一個批准做人體安全性試驗的疫苗。我們國家批准的是一個腺病毒疫苗,我們利用腺病毒載體去呈遞新冠的纖突蛋白,但是需要注意腺病毒是否會引發免疫反應。這些方法都可以用於研發新冠疫苗,最簡單的當然是滅活疫苗。把病毒收集起來用福馬林或者紫外照射殺死來製備滅活疫苗,但是安全性是有隱患的。

過去SARS疫苗有一些已經進行了人臨床試驗,有一定效果。但是安全性和有效性還是值得研究。比較有挑戰性的是製備一個減毒活疫苗,減毒活疫苗的優點是可以刺激全面的免疫反應。或者製備亞單位疫苗,只表達一些病毒的亞單位。或者是利用病毒載體製備的疫苗,例如此次利用腺病毒表達纖突蛋白的疫苗。

在參加「《理解未來》科學講座」時,金冬雁強調,目前的情況下每一種疫苗都值得嘗試,哪一種能成功我們就用哪一種。即使疫苗不是很理想,但是有好的免疫效果還是可以用。

相關焦點

  • 香港病毒學家金冬雁:「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說法完全是含血噴人
    法國《巴黎人報》在4月17日,就發表了一篇報導,題目為《為什麼蒙塔尼的理論不可靠》。作為多年從事分子病毒學研究的專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秦玥專訪時指出,蒙塔尼的觀點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 金冬雁:前6種人類冠狀病毒和HIV研究帶來的抗擊新冠思路
    香港大學霍廣文伉儷基金精準醫學教授金冬雁相信,通過回顧前面幾種人類冠狀病毒的前世今生,借鑑人類歷史上研究得最清楚的HIV病毒的探索過程,我們可能找到一些思路。4月9日,金冬雁在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發起的第五期「《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上分享了人類冠狀病毒的前世今生。
  • 病毒學專家金冬雁:病毒在三文魚身上複製的可能性很小
    在新發地採集的517件樣品中,有45人咽拭子陽性,另在海澱一農貿市場中發現1例陽性,為新發地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6月13日凌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相關部門抽檢時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而該產品的貨源來自京深海鮮市場。」據報導,受該消息影響,北京的主要商超企業超市發、物美、家樂福連夜下架三文魚。
  • 諾貝爾獎預測名單現4張華人面孔 2人出身香港(圖)
    湯森路透集團日前公布了預測名單,名單上同時出現4張華人面孔,其中,兩位出生於香港,另兩位是改革開放以後從內地出國留學的。  發明OLED揚名 同時任教美大學  兩位出生在香港的華人科學家,一位是美國知名醫學研究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所長錢澤南。
  • 華人女科學家築夢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的累累碩果贏得世界對華人女性的矚目和尊重,書寫著屬於自己新時代女性科學家的經典故事。日前,被《自然》評為2015年全球十大自然科學人物之一的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鮑哲楠再次突破技術難關。她率領的研究團隊在彈性纖維研究上取得突破,開發出的人造肌肉伸縮性十足,同時還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2008年以來,鮑哲楠還致力於研發人造皮膚,為皮膚燒傷、灼傷患者帶來福音,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 香港大學講座教授管軼 為峰會主題演講
    「2020未來實驗室創新與發展高峰論壇」組委會成功邀請到香港大學講座教授 管軼將為峰會做主題演講。MORE GUESTS嘉賓介紹人物簡介 BIOGRAPHY管軼,香港大學講座教授和明德教授,英國皇家醫學院公共衛生院傑出外籍院士、世界衛生組織高致病性禽流感參比實驗室聯席主任、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病毒學與新發傳染病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汕頭大學香港大學聯合病毒學研究所所長。
  • 3位華人教授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其中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兩位教授同時當選,即物理與天文學院賈金鋒、嚮導教授,來自香港大學(港大)物理學系以及物理及天文學研究部講座教授姚望博士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成立於1899年,是世界上最具聲望的物理學專業學會之一,每年增選新會士,人數不超過其會員人數的千分之五。
  • 病毒專家金冬雁:北方冬季寒冷,室內密閉場合易發生超級傳播
    1月6日,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超級傳播者和長期潛伏感染人群有可能重疊,雖然概率比較小,但是要尤為警惕這類人群。在北京、大連、瀋陽等地區確診病例出現傳播力強、不易發現等特點,如北京順義區個別病例檢出陽性時間超過14天,大連、瀋陽均出現一傳多的超級傳播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定義,把病毒傳染給十人以上的病人被稱為超級傳播者。
  • 變種病毒多「狠毒」?權威科學家2021新年大PK
    變異病毒持續蔓延全球拉響新警報繼英國發現傳染性更強的變異新冠病毒後,南非、奈及利亞和智利多國也出現新冠病毒變種。目前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均出現變異病毒引發的確診病例,在中國,香港和上海兩個城市也發現了類似的變異病毒感染病例。變種病毒到底有多「狠毒」?沈棟[美]南非現在是夏季,新冠疫情本應趨於平緩,但卻傳染迅猛值得警惕!
  • 美國華人教授謝德玉最新研究:綠茶巧克力葡萄可以對抗新冠病毒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謝德玉博士的最新研究表明,人們熟知的綠茶、巧克力和葡萄可以對抗新冠病毒。近期,一些美國主流媒體報導了這一研究成果,本報也通過郵件採訪了這位華裔教授。綠茶、巧克力和葡萄都含有一種名為類黃酮的化合物,在歷史上被認為可以增進健康。
  •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教授是大學的靈魂(圖)
    2001年,60歲的朱經武被香港科技大學聘為校長。這位生在湖南,長在臺灣,工作在美國的華人物理學家開始了一段新的人生裡程。為了能把他留在香港,時任特首董建華專門出面,直言香港經濟轉型與升級要靠科技進步。此前,他從沒擔任過任何純粹的行政職務。他是享譽世界的超導學者、多項世界級科學大獎的獲得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候選人。
  • 專訪:香港大學公衛學院管軼教授和朱華晨助理教授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於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間對來自受MERS影響最為嚴重的沙烏地阿拉伯的1300多頭駱駝進行了採樣和研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管軼教授、助理教授朱華晨博士、及其同事將研究結果發表在了《科學》雜誌上,在本期eurekAlert!中文版《科學家問答》欄目中兩科學家更為詳細地介紹了單峰駝在MERS傳播和演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有效預防該疾病傳播的一些措施。
  • 美國華人名教授巡禮
    表3. 84 為科學家的名字 名字 所屬 主要科學貢獻/研究 Chan, Lawrence Chin-Bong 貝勒醫學院 1987年發現哺乳類去水脂蛋白BmRNA編輯 Chen, Lan-Bo陳良博 哈佛醫學院 腫瘤生物學和治療 Cheng, Yung-Chi鄭永齊 耶魯醫學院 發明病毒和腫瘤藥物 Chien, Shu
  • 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美國實驗室被關停,華人科學家前景堪憂!
    李曉江,世界著名華人科學家,2005年擔任美國埃默裡大學人類遺傳學系終身教授,2007年成為美國埃默裡大學傑出講席教授,2008年擔任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兼職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導師,發表 Nature、Cell、Nature Genetics 等論文100餘篇。
  • IEEE史上首位華人主席,馬裡蘭大學終身教授劉國瑞當選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蛋醬劉國瑞以 21120 票當選為 IEEE 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將於 2022 年 1 月 1 日開始任職。北京時間 10 月 13 日,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官方正式發布了 2020 年度選舉結果,美國馬裡蘭大學終身教授、華人學者劉國瑞(K. J.
  • 2020 全球Top 1000 計算機科學家h指數公布:華人學者過百,張宏江居...
    302名科學家為 ACM 會士,425人為 IEEE 會士。93名科學家被美國人工智慧協會授予AI領域的傑出貢獻獎。 世界前20:AI大咖雲集,72歲印度籍教授連續三年高居榜首 連續三年H-index排名世界第一的是密西根州立大學的 Anil K. Jain 教授,印度籍美國人,今年已經72歲了,過去幾年依然碩果纍纍。
  • 中美歐最新研究溯源:新冠病毒最早可能1948年在蝙蝠中出現
    香港大學病毒學教授金冬雁告訴 DeepTech,這項研究相當於病毒學的考古,3 個時間節點並非精確時間,而是一個概率的推演。該研究是新冠溯源的一個進步,讓原來業內的一些推論再進一步。通訊作者之一、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教授戴維 · 羅伯遜(David L. Robertson)說,這次大流行不會是最後一次冠狀病毒大流行,人類需要追蹤那些容易感染人類的病毒,建立實時追蹤系統。也就是說,病毒進化可能造就各種潛在的可以引發大疫情的威脅,但具體哪一種威脅成為災難,只有通過實時的監控才能發現,而不是事先預警。
  • 2019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因缺氧誘導因子,一位華人做出重要貢獻
    今年,諾貝爾獎官方稱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氧氣供應:他們發現了分子機制,可以調節基因的活性以應對不同水平的氧氣。他們的發現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壹這項研究究竟是什麼東東?
  • 張大鵬教授及多位華人入選
    在這次加拿大皇家院士入選人員中,有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席教授張大鵬在內的多位國人/華人學者,有創立了拓撲伽羅瓦理論的國際公認的科學家Askold Khovanskii,有在觸覺視覺環境、數字雙胞胎和觸覺生物識別方面作出開創性工作
  • 中國近現代六大著名數學家,為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複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8歲時患傷寒腿造成右腿殘疾。1930年在清華大學任教。1938年任西南聯大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全國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