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量子力學並非完全不可預測

2021-01-08 騰訊網

力學就是對客觀存在物質的機械運動的狀態進行科學的研究,並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而今天所要說的量子力學,和力學的研究是一樣的,只是研究對象變成了構成物質的微小單位,比如原子、原子核、中子等這些微觀物質。

但量子力學由於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研究角度是在微觀尺度的角度下去描述宇宙物理的一種理論,所以研究難度相對較大,因此物理科學家們常常為此頭疼。據最新的消息,量子力學的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進展,最新的量子力學實驗證明量子力學並不總是不確定的,在某些情況下具有可預測性。這也是量子力學研究的第三次突破,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量子力學並非完全不可預測。

先科普一下,什麼是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主要是指的就是量子躍遷的不確定。打個比喻,你不確定你的朋友吃完飯以後是先看電視還是先打遊戲,因為他的狀態隨時都會發生變化。而在量子力學研究的這些基本單位中,比如原子、電子和中子這些構成物質最微小的單位,它在量子力學中被統稱為量子。量子最原始的狀態稱之為基態,當它們被激發時,叫做激發態。量子被激發後,就會改變原來的狀態,這就是量子的躍遷。而從激發態變回原來的狀態,也是量子的躍遷。量子躍遷隨時都可能改變和終止,就像我們不確定朋友吃完飯以後的狀態。

再補充一下,還記得雙縫實驗和波粒二象性嗎?當電子不被觀測的時候,它們是可以通過兩個縫隙的,一旦被觀測的時候,電子只會從一個縫隙通過。那麼這就說明,電子在沒有被觀測的時候,是有兩個狀態的,也就是說電子有基態,也有疊加態。而在電子被觀測的時候,實驗人員發現,電子就只有一個狀態。這就分別是量子疊加與量子坍縮。量子狀態的改變在物理上,我們叫做事件的演變。而量子躍遷的大部分是不能準確確定的,常常會發生跳躍式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我們又無法判斷。

量子力學可預測?一組新實驗證明了這個觀點!量子力學的最新實驗的一個新的理論證明了量子力學並非不可預測,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科學家所說的「可預測性」主要是指量子回到基態的躍遷,而且之所以說是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是因為量子回到基態的躍遷的可預測性是發生在特定情況下的。

這個特定情況主要是指在一個事件演變的時候,如果測量的設備與系統的連接很弱的情況下,我們是可以預測量子的躍遷狀態的。而且這種特定情況和量子的一個特殊屬性有關,與測量的時間也有關。因此科學家提出的量子力學的可預測性也只是目前為止發現的這種特定情況,除了實驗中的這種特定情況,在量子力學的研究領域內,量子躍遷通常仍然是不確定的。

雖然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讓科學家們頭疼,但是卻從未停止過對它的研究。上面說過,量子力學的可預測性的提出是量子力學上的第三次突破。量子力學的另外兩次突破分別是在1986年和2019年。

1986年,物理學家們結合當時的科學技術,改善了實驗條件,並且通過各種科學實驗,提升了量子力學的研究技術和方式方法,並且最後通過實驗發現並且驗證:在量子力學中,量子躍遷並非無法觀察,通過一定的實驗方法和技術是可以觀察的,並且可以研究的,量子躍遷是一件客觀實際物理事件,並且為後面量子力學的穩步的研究技術奠定了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時候,耶魯大學的物理科學家通過三個微波發生器,也就是可以製造微波的機器,以及一個鋁腔(反正就是量子科學實驗專用設備)對一個超導人造原子的組合進行觀測,發現量子躍遷開始之後,如果找到了原子發射時缺少的光子,是可以預測它的移動軌跡以及中途停止的。雖然這個實驗不能完全證明量子躍遷可以預測,但是為後來的量子研究提供了如何避免影響正在觀察的系統的解決思路。

量子力學的獨特研究調度和神秘之處使物理科學家們對量子力學的熱愛和研究永不停歇。尤其21世紀的耶魯大學的量子實驗和最近報導的最新的量子力學實驗,這兩個突破性的實驗物理科學家們後來的量子躍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也是量子研究領域重要的突破和進展。兩次實驗都證明了,一個可以被觀測到的量子,雖然狀態不可確定,但其運動軌跡是確定的。這讓物理科學家們對量子力學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首先因為在之前非常長的一段研究歷史裡,量子躍遷這種微觀行為一直被認為是不可以觀測到的。其次,這項最新的量子力學的實驗證明了量子力學的情況比我們平常所認為的多得多,比如量子的離散性,也就是量子從實體轉換為虛體的時候,量子按照某種規則分散開來去重新組合,同時也不會破壞物體本身的分子結構,同時還有目前我們在量子領域所沒有觸碰到的量子隨機性和可預見性等。而量子躍遷可預測性這種現象和結果能否用於宏觀世界是科學家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最新實驗結果出現,或將打破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它並非不可預測
    量子力學是一種在微觀尺度下描述宇宙物理的理論,它因其不確定性曾一度讓眾多物理學家感到頭痛。這項在耶魯大學進行的實驗,使用了三個微波發生器,一個鋁腔和一個超導人造原子的組合,他們發現它可以預測原子何時會發生量子躍遷!他們只需要尋找原子所發射出突然缺少的某一類型光子。這種間接探測迴避了量子實驗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即如何避免影響正在觀察的系統。
  • 科學家為什麼說量子力學是在擲骰子呢?它打破了決定論
    但是普朗克發現能量的傳輸並不是連續的,而是有一個最小單位,這就是量子。隨著量子論的不斷發展,這門學科展現出了越來越多的讓人匪夷所思的性質。而且和以前不同的是,很多物理性質是通過數學推導才發現的。一般認為只有先掌握了物量的定義,然後才能在這些物理量之間建立數學關係。
  • 光子不能給量子力學預測世界的能量
    量子力學的預測已被實驗證實是可行的,包括量子力學世界的日常演化(正如光學可證實光子自由存在性一樣,現在粒子物理都可證實量子力學世界的日常演化)。其次,即使是量子力學世界的日常演化預測都有用量子力學範式預測的。
  • 量子力學
    另一方面,在測量期間,初始波函數變成另一個,以後的波函數是不確定的,它是不可預測的(即隨機的)。波函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薛丁格方程描述了波函數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與在經典力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扮演著相似的角色。將薛丁格方程應用在前面提到的自由粒子例子上進行預測,波包的中心將以恆定的速度在空間中移動(就像一個沒有作用力的經典粒子)。
  • 為什麼量子力學被科學家封神?
    維也納大學的aslav 布魯克納的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假設下, 魏格納的想法可以用來正式證明:量子力學中的測量是取決於觀測者主觀的。教科書上的量子力學讓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一個可以被製造成幾個原子那麼小的探測器,不應該被描述成一個像光子一樣的量子物體。
  • 輪迴將可能是一件真事,量子力學的最新發現,科學家也被震撼
    可怕的是,在量子力學上,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 科學家們發現,人們所說的死後的靈魂或者是鬼魂可能與量子力學有關。簡單地說就是,靈魂就是量子。
  • 溫伯格:量子力學的困境
    更糟糕的是,電子波並非是電子物質的波,這和海浪是水波完全不同。的確,馬克斯·伯恩開始意識到電子波是概率波。也就是說,當一個自由電子同一個原子發生碰撞後,我們原則上不能預測它會彈射到哪個方向上去。電子波在與原子碰撞後會遍及所有方向,這和海浪撞到暗礁上類似。正如伯恩所意識到的,這並不意味電子本身被散播各處,不可分割的電子仍被散射至某個方向但不是一個被精確預測的方向上。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量子力學是描寫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 。該理論形成於20世紀初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組成成分的認識。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撞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概率雲,它們不只存在一個位置,也不會從點A通過一條單一路逕到達點B 。根據量子理論,粒子的行為常常像波,用於描述粒子行為的「波函數」預測一個粒子可能的特性,諸如它的位置和速度,而非確定的特性。
  • 量子力學是已經發現的成熟的物理
    李松蔚老師的知乎專欄裡有對物理學預測進行的整理推薦一本書《沉思錄》還有李大貓老師寫的《物理學史筆記》都很詳細。物理學本身就是有預測的,用薛丁格方程就能預測,除非有某些不可知的條件,否則物理理論永遠沒有預測這個說法schrodinger方程就可以吧不預測,就研究預測過程,或者研究很大的問題,看起來很難就放棄了相對論尚未成立,誰也不能預測。
  •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在量子力學和天文學中,犯下兩項重大錯誤?
    所以,這可能會影響科學的進步,即使對最偉大的科學家來說也是如此(比如愛因斯坦)。量子力學幾乎與相對論同時發展,量子力學描述了無限小尺度上的物理現象(普朗克尺度),愛因斯坦1905年對這一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將光電效應解釋為電子和光子之間的碰撞,即攜帶純能量的無限小粒子。
  • 愛因斯坦為何對量子力學如此厭惡?它顛覆了多少人的宇宙觀!
    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試圖理解量子理論論的難題,而突然間一位來自德國的年輕研究生海森堡,發現並形成了一個基本完整的理論,但因基於這些與人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截然不同的想法,那真的是令人震驚的理論。海森堡提出了一整套嶄新的物理法則,他認為要同時測量一個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時不可能的,因為奇怪之處在於,只是對這些微小物體進行觀察就徹底影響了它們的行為模式。
  • 逃出黑洞,量子資訊必須掙脫黑洞的枷鎖,才能挽救量子力學!
    物理學家僅研究這個謎團就發現,黑洞的存在牴觸了迄今用來描述宇宙中其他事物的量子力學定律。解決這個異常可能需要深刻地改革基本觀念,有如量子力學推翻了古典物理。理論學家探討過許多概念,仍未找到直接證據以解決這謎團。
  • 量子力學究竟「可怕」在哪?科學家的懷疑或許是對的
    如今的量子力學已經成為科學探索不可缺少的部分,隨著對它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不僅知道了許多人類之前不知道的事情,同時也推導出了許多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是感到害怕的結論。可量子力學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量子力學認為,所有事物都能夠在同一時間擁有不同的狀態,事情的結果會在被觀察的那一剎那坍縮成所謂的「事實」,而出現的「事實」是完全隨機的,但「事實」的概率則看哪種成分在疊加態中所佔的比例更多。
  • 量子力學究竟「可怕」在哪?科學家的懷疑或許是對的
    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理論之一,量子力學如今正慢慢被普通人所熟知,甚至還誕生了一句非常詼諧幽默的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如今的量子力學已經成為科學探索不可缺少的部分,隨著對它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不僅知道了許多人類之前不知道的事情,同時也推導出了許多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是感到害怕的結論。
  •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
    進入20世紀,科學家們發現,牛頓力學只適用於我們的宏觀世界,放到尺度特別小的微觀世界,這套理論就完全行不通了。   所以,量子力學是關於微觀物質世界運動規律的理論體系。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而且在化學等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   那麼,量子力學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簡單地說,人類是在研究光的過程中偶然邂逅了量子。
  • 量子力學為什麼說是接近神學的科學,諸多的未解之謎令科學家無奈
    宇宙萬物就像是一部精密的機器,科學家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而且為此感到十分的驚訝。宇宙的構造確實非常合理,星系、行星都有固定的規律,特別是星系的引力不足,科學家就發現了暗物質,星系之中有了暗物質以後,星系就能夠有效的粘合在一起,從而我們的現在的宇宙就形成了。
  • 耶魯科學家驗證量子躍遷確屬連續過程,成功開發量子躍遷預測機制
    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在約一個世紀前剛問世那會,代表著一些與經典理論完全相悖的,被當時的物理學家們稱為是「激進」的反直覺思想,其中相當著名的一個便是「量子躍遷(Quantum Leap)」,即一個量子系統在兩個量子態間的轉換過程。
  • 耶魯科學家驗證量子躍遷確屬連續過程,並成功開發量子躍遷預測機制
    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在約一個世紀前剛問世那會,代表著一些與經典理論完全相悖的,被當時的物理學家們稱為是「激進」的反直覺思想
  •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在量子力學和天文學中,犯下兩項重大錯誤?
    第二個錯誤:量子隨機性量子力學幾乎與相對論同時發展,量子力學描述了無限小尺度上的物理(普朗克尺度),愛因斯坦在1905年對這一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將光電效應解釋為電子和光子之間的碰撞,即攜帶純能量的無限小粒子。
  • 科學家預測量子跳躍,將使量子計算機成為可能
    薛丁格的貓,活得很好1935年,物理學家薛丁格編造了一個思想實驗來說明一對奇怪的量子物理現象: 疊加和不可預測性。這個實驗被稱為薛丁格的貓,80多年來,它一直是量子物理學的基石。但是在一項新發表的研究中,耶魯大學科學家團隊基本上摧毀了實驗中心的前提 - 開創性的工作最終可以讓研究人員開發出有用的量子計算機。薛丁格的貓可能是從未生活過的最著名的貓科動物。或者從未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