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是建立在觀察到自然現實與用數學語言表述的理論,如果理論的所有結果都被實驗證明了,那麼它就被認為是有效的,這種方法已經使用了近四百年。但這些進步都要歸功於人類的智慧和先驅智者,儘管如此,這些智者仍然能夠堅持自己先前存在的信仰和偏見。所以,這可能會影響科學的進步,即使對最偉大的科學家來說也是如此(比如愛因斯坦)。
01第一個錯誤:宇宙學常數
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他寫下了描述宇宙隨時間演變的方程式。這個方程的解表明:宇宙是不穩定的,而不是像當時認為的那樣,是一個體積恆定的巨大球體,恆星在周圍滑動。在20世紀初,人們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靜止的宇宙中,在這個宇宙中,恆星的運動是不變的。這可能要「歸功」於亞里斯多德,他說天空是不變的。
這一想法卻與歷史記錄反常:早在1054年,中國古代人就注意到天空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發光現象,但歐洲歷史沒有記錄提到這一點。然而卻可以在白天看到,並持續了幾個星期。這是一顆超新星,也就是一顆垂死的恆星,其殘餘物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蟹狀星雲。在歐洲佔主導地位的思想,阻礙了人們接受一種與天空不變想法完全矛盾的現象,而超新星是一種非常罕見的事件,平均肉眼可見一個世紀內只能觀測到一次。
上一次肉眼可見的超新星可以追溯到1987年,因此,亞里斯多德認為天空不變幾乎是正確的,至少在人類生活的規模上是這樣。為了保持與靜態宇宙的想法一致,愛因斯坦在方程式中引入了一個宇宙學常數,這「凍結」了宇宙的狀態,是宇宙成為靜態宇宙。他的這種直覺讓愛因斯坦產生了錯誤:1929年,當哈勃證明宇宙正在膨脹時,愛因斯坦承認他犯了「他最大的錯誤」。
02第二個錯誤:量子隨機性
量子力學幾乎與相對論同時發展,量子力學描述了無限小尺度上的物理現象(普朗克尺度),愛因斯坦1905年對這一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將光電效應解釋為電子和光子之間的碰撞,即攜帶純能量的無限小粒子。換句話說,傳統上被描述為波的光行為,就像粒子流,正是這一進步,為愛因斯坦贏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獎。但是,儘管做出了這一重大貢獻,他仍然頑固地拒絕認可量子粒子世界不受經典物理嚴格決定論的約束。
量子世界是概率性的,我們只知道如何在一系列可能性中預測發生的可能性。在愛因斯坦的「盲目」中,我們再次看到了希臘哲學的影響,柏拉圖曾說:思想應該保持理性,不受現實的偶然性影響,這是一種高尚的思想,但並不遵循科學的戒律。知識需要與所有預測的事實完全一致,而信念則是建立在可能性的基礎上,這種可能性是由部分觀察產生的。
愛因斯坦本人確信:純粹的思想能夠完全捕捉到現實,但量子隨機性與這一假設相矛盾。在實踐中,這種隨機性並不是純粹的噪聲,因為它受到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約束。這一原理將集體決定論強加於粒子組,電子本身是自由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計算電子離開空穴時的軌跡,但用一百萬個電子繪製的衍射圖,顯示出可以計算的暗條紋和亮條紋。
但愛因斯坦並不接受這種根本的非決定論,正如他所總結的那樣:上帝不會和宇宙擲骰子。愛因斯坦設想了隱藏變量的存在,即物理學家用來描述粒子的質量、電荷和自旋之外尚未發現的變量。但實驗並不支持這一觀點,不可否認的是,現實的存在,超出了人類的理解,我們不可能知道關於量子世界的一切。
03想像力和偶然的突發奇想
在科學方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個不完全客觀的階段。這就是理論概念化的原因,愛因斯坦用思維實驗給出了一個著名的結論: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事實上,當一個物理學家觀察不同的觀測時,他必須想像一個潛在的定律。有時,幾個理論模型會爭相解釋一個現象,只有在這一點上,邏輯才會再次佔據上風。想像的作用不是發現,而是準備,它只對「服務任務」有好處,這樣,思想的進步就源於所謂的直覺。
這是一種超越純粹理性的知識飛躍,客觀和主觀之間的界限不再是完全穩固的。大腦產生思想是來自於電磁脈衝作用下的神經元,其中一些特別活躍,就好像細胞之間有一條短路,在那裡偶然性在起作用。但這些直覺,或人類思想的「花朵」,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愛因斯坦的大腦產生了「E=mc2」,而普魯斯特的大腦則提出了一個令人欽佩的比喻。直覺是隨機出現的,但這種隨機性受到每個人的經驗、文化和知識的影響。
04隨機性的優勢
沒有隨機性,我們就會受到本能和習慣的指引,我們所做的幾乎完全局限於這第一層現實,有普通的關切和必須完成的任務。但還有另一層現實,在這層現實中,明顯的隨機性是關鍵特徵,任何行政或學術努力都無法取代偉大智者所創造的隨機性奇蹟,而愛因斯坦是創新精神和自由精神的典範,但他也仍然持著自己的偏見。
愛因斯坦的「第一個錯誤」可以概括為:我拒絕相信宇宙是動態的,然而,實驗證明他錯了。愛因斯坦對上帝擲骰子的判決意味著,「我拒絕相信量子世界的隨機性」,然而,量子力學包含了很強的隨機性。愛因斯坦的話迴避了一個問題:即他是否會在一個沒有隨機性的世界相信上帝?這將極大地限制我們的思維自由,因為將被限制在絕對決定論中,但愛因斯坦頑固地拒絕了。對愛因斯坦來說,人腦應該能夠知道宇宙是什麼,而海森伯格謙虛得多,他告訴我們:物理學僅限於描述自然在特定環境下的反應。
量子理論表明,雖然我們無法完全理解,但量子世界是隨機性的,人類只能在短暫時間內逃避這個世界的法則。停頓的瞬間,沉思的瞬間,純粹的直覺瞬間,…正是這些閃光,有些人才有能力成為「超人」般的智者。愛因斯坦是一位傳奇的物理學家,是一個富有想像力的完美例子。因此,愛因斯坦對隨機性的拒絕是一個悖論,因為隨機性使直覺成為可能,允許在科學和藝術中進行創造性的過程存在。
博科園|文:François Vannucci/The Conversation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