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好奇航天員在太空中睡覺的奇妙體驗和感受,事實上在太空入睡比在地球上要困難得多。由於太空沒有熟悉的重力環境,航天員會喪失方向感,不能躺在床上睡覺,而是要努力適應懸在空中入睡,因此在太空睡覺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輕鬆舒適。航天員如果休息不好,不僅會影響工作效率,還會影響到身心健康。那麼,影響航天員睡眠的因素有哪些?
頻繁交替的日出日落
航天員在地球上生活,習慣了以24小時為周期的生物鐘,這個生物鐘控制著人體內促進睡眠的激素(褪黑激素)與負責使人清醒的激素(皮質醇)分泌,也控制著包括體溫、心率、血壓等生理參數的周期。在近地軌道飛行的太空飛行器繞地球運轉一周的時間是90分鐘,相當於航天員一天之內要經歷16次日出和日落。這種晝夜規律的改變,會使人體的生物鐘受到嚴重幹擾,從而影響航天員的睡眠。這時,一副遮光性強的眼罩就必不可少了,它能為航天員從視覺上模擬黑夜,從而提高航天員的睡眠質量。
航天員王亞平的太空睡眠
每時每刻的失重狀態
太空中微重力環境造成的失重狀態,會使人產生四肢與軀幹分離的幻覺,航天員還會因醒來後發現身體下方沒有任何支撐物而產生墜落的感覺。失重使人體的血液和臟器都失去了重量,導致航天員下肢的血液流向頭部和胸部,產生類似在地面上倒立的不適感。此外,由於沒有重力施加在脊柱上,脊柱伸展會刺激背部的神經和肌肉,引起航天員背部疼痛。同時,在太空中睡眠時稍有活動,甚至是呼吸也會使航天員漂浮起來。
因此,航天員睡覺時會鑽進與艙體結構連接的專用睡袋中。將睡袋固定在一定區域內,能對航天員施加一定壓力,使其身體緊貼艙體,創造更加貼近地面的睡眠狀態,這樣不僅有利於航天員的睡眠,還能保障航天員的安全。
航天員劉洋在睡袋中休息
無法避免的艙內聲音
大多數人認為航天員身處在一片寂靜的太空環境中。然而,載人太空飛行器裡並不安靜,聲源主要來自載人太空飛行器的生命保障系統,特別是風扇、方向推進器、抽水機、發電機和控制系統。當航天員的注意力集中在飛行任務上時,這些聲音不會造成任何不適,但在休息、娛樂時會成為極大的幹擾。
不容忽視的身心疲勞
據研究,即使受過嚴格訓練的航天員,如果72小時不睡覺,在手動控制交會對接時也會發生績效顯著下降、差錯率上升等情況,情緒會陷入焦慮引起疲勞,以至無法勝任關鍵任務。睡眠不足還會影響基本認知功能,包括警覺性、認知速度和精度、工作記憶力、反應時間、注意力和敏捷度等,甚至引發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影響飛行安全。
因此,科研人員會對航天員的在軌睡眠進行精心安排,通過科學排班,使航天員能夠合理地安排作息,保證睡眠的前後適應;其次,科研人員也會降低休息區的光照強度,營造夜間環境。為了獲得較好的空間睡眠質量,航天員在睡覺時一定要注意面部的開敞性,口鼻處要保持良好的通風,體位也得基本保持固定。由此可見,在太空也得注意睡姿,否則想要睡個好覺可不簡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