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理論基礎:生命之輪〈二〉

2021-01-14 不多也


現在我們來討論六道。既然地獄道最糟糕,就讓我們先談它,然後把它放到一邊。地獄道真的是意義深長,它描繪了一切形色的痛苦。中央坐著閻羅,好像地獄之王——我猜想他也是地獄的天使,他不是騎在哈雷機車上,而是舒服地坐在骷髏做成的寶座上。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這個傢伙是誰?從許多大乘經典中,我們得知他不是別人,正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又是誰呢?文殊師利是智慧的象徵。於是我們可以說,坐在那裡決定誰要受什麼苦的地獄之王,其實就是你自己究竟的智慧本性。地獄道的情況,包括在熱地獄裡被火燒,在寒地獄的冰雪山脈中受凍,此外這裡還有各種動物。我必須告訴你們一件事,「生命之輪」之所以被畫在寺院的外牆上(連佛陀本人也鼓勵這種做法),原因之一就是要把這些意義極為深遠的佛教哲學教授給心思比較單純的農夫或牧人。因此生命之輪的這些圖像,只是為了傳達給一般受眾,是一種方便法門。地獄之王閻羅手持一面鏡子,這極具象徵意味——要想免除地獄之苦,你不必尋找外在資源,只需注視你自己也即做止或觀的禪修就夠了。


關於地獄道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事。你可以看到畫中有一道白光向上升起,象徵著地獄也是無常的,並不是一旦下地獄你就完了,毫無出路,不是那樣。畢竟地獄只是你的感知,如果你能改變你的感知,就能脫離地獄,因此畫中還描繪了一個正在離開地獄的人。


接下來是有各種動物的畜生道。西藏人並沒有見過很多動物,澳洲人來畫畜生道會畫得更好。畫裡有水中的動物和陸地上的動物——我猜他們一定忘了空中的動物,像是鳥。


再下來是餓鬼道。這裡的生命都有很大的肚子、很細的脖子和很小的嘴,總是又飢又渴,到處尋找食物。有意思的是,坐在那邊的一些餓鬼戴著珠寶,但他們如此吝嗇,不願意把珠寶給別人。他們當然不給!可是他們自己也用不著,他們只是想把那些珠寶保留到明天或明年。


然後是天道,這裡有城堡、跳舞的天女、點綴著各種裝飾的華樹,人們在聆聽音樂、彈奏音樂和沐浴當中度過一生,每件事物都如此完美。還有阿修羅道,他們就跟天人一樣富足,只是他們有一個問題——熱衷爭鬥,因為他們總是充滿嫉妒。比方說,他們經常與天人打仗。為什麼呢?在阿修羅道有一棵樹,叫作「滿願樹」,愛嫉妒的阿修羅殷勤地照顧它。然而樹是如此高大,當它開花結果時,往往都長在最頂端的枝頭,只有天人夠得著。於是阿修羅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這可真是觸動了許許多多的憤怒與嫉妒,因而引起阿修羅道與天道之間的許多戰爭。不幸的是,天道幾乎總是獲勝,但善嫉的阿修羅就是不放棄,他們覺得自己總有一天會扳倒那些住在天道的傢伙。


在人道,我們看見痛苦——生、死、老、病;同時我們也看見享樂,比方說我們看見人們思考、冥想、發現新事物。因此我們有六道。大體而言,當感知來自嗔恨時,你是在體驗地獄道;當感知來自執著、執取或貪吝,你在體驗餓鬼道;當你的感知通過無明過濾,你在經驗畜生道;當你生出很強的慢心,你就投生到天道,生出嫉妒心,投生到阿修羅道;而當你貪慾熾盛時,你投生到人道。



生」或「投生」這兩個詞意涵廣大,不全然表示此刻我們在人道,不在其他五道。雖然據說依照我們造了何種業,我們可以去往其他道。譬如說如果經驗地獄道的業最強,我猜想你將會改變形體,以另一種形體存在去經驗地獄。但根據大乘佛教觀點,六道可以是發生在一天當中的事情。


比方說,有一天你回來很晚,或是剛剛經過一個失眠的夜晚,於是早上醒來時,你有些遲鈍,或仍昏昏欲睡,這就好像在經歷畜生道。又或許你醒來之後,某個你不喜歡的人打電話給你,於是你的一天都毀在早晨的這第一件事情上,你真的很憤怒,這就是在經歷地獄道。後來,為了擺脫地獄般的感受,你看電視,也許正好演《海灘遊俠》(假設我現在正在談及一個男人,一個正常的男人),裡面的風光讓你感到有點興奮,那麼這時你在體驗人道。而你看完電視又去散步,路上碰見你的鄰居,他其實已經很老而且長相怪異,卻挽著一位美麗無比的女郎。你有一點點羨慕和嫉妒:「天哪!任何人都行,但怎會是他?」這就是在體驗阿修羅道。接下來你去參加一場反戰遊行,但不見得是帶著良好的動機,而更多是出於「這是去做政治正確的事」的想法。那是傲慢,不是嗎?我猜想你在那場反戰遊行中甚至會對著某些我們自己選出的代罪羔羊吼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天道——一種政治正確之類的慈悲,一種「做正確事情」的自以為是的態度。你自以為神聖,所以十分傲慢。最後,在這天的某個時候,或許你經歷了一段很美好的時光,而你不想跟別人

分享,也許這就是餓鬼道。所以當我們講六道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講一天當中可能生起的體驗,而不是指某一個另外的地方。


生命之輪最重要的面向是:不論你在哪裡——地獄、天堂、餓鬼道都無妨,你都受制於一個規則,一個權威或一位獨裁者。那是誰?時間。這個怪獸的圖像就代表時間。它有多糟糕呢?噢!它很糟糕,因為時間意味著不確定、無常、改變。當然,它有它的優點,但我們通常不太了解。比如說,你可能體驗到天道,但那是會改變的。今天不改變,明天也會改變。你也可能體驗到地獄道——它同樣會改變!在地獄道這種情況下,改變就是好消息。無論你在哪裡,包括經驗到的三種心理(無明、貪慾、嗔恨),它們都是無常的,這就是時間。


那麼我們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脫離生命之輪。當你脫離這種存在,就獲得了解脫。

- བོད་བརྒྱུད་ནང་བསྟན་ཆོས་ལུགས་ཀྱིས་འཛམ་གླིང་བདེ་ལ་འགོད་པར་སྨོན། -

願一切有情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相關焦點

  • 宗薩仁波切開示「生命之輪」
    我們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脫離生命之輪。當你脫離這種存在,就獲得了解脫。  我相信你們當中許多人都看過「生命之輪」圖,那是一幅相當常見的圖畫,幾乎在每一座佛寺都看得到。事實上,某些佛教學者相信,這幅畫比佛像更早出現,或許是最早存在的佛教圖記。  大體而言,這幅畫描繪的是生命。我猜想對於生命,我們有強烈的好奇。然而生命的定義如此分歧,我們必須對它達成一個共識。我知道許多人稱這幅畫為「生命之輪」,但其實,藏文srid pa並不指生命,而是指「可能的存在」——某物也許存在,也許不存在,但存在是可能的。這是一種根據佛教所作的對生命的詮釋,我認為它意味深遠。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太虛大師因應時代的需要,一生為振興佛教、建設新的佛教文化而獻身:一方面,他融通內學外學、舊學新學、唯識中觀、法性法相,在佛學理論研究上提出許多精彩的見解;另一方面,則積極投身於佛教改革的實踐中,舉如創辦佛學院、組織居士林、出版書報雜誌等,大力宣傳佛教文化、培養僧才,團結信眾,並提出佛教改革的倡議和主張。正如太虛大師在《志行之自述》所言:「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
  • 生命形態的轉變:佛教死亡觀
    人死之後,並非形神皆滅,佛教在吸收印度教「業報輪迴」的思想的基礎上,釋迦牟尼在禪思中思察生死輪迴因果本末的基本方法或所依據的基本原理,是被強調為佛法理論基石乃至佛法代稱的「緣起法」。此一法則,可用《雜阿含經》裡的偈語:「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概括。
  • 《生命之輪》|一則關於生命思考的藏式寓言
    所謂「生命之輪」是藏傳佛教文化中一幅比較常見的圖畫,指佛教的「六道輪迴」,他們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果不尋求解脫,就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來回循環,永遠沒有盡頭。由李加雅德導演的《生命之輪》也同樣如此,影片圍繞藏族漢子公保東珠的日常生活而展開,通過主人公妻子過世,他開始思考生與死的問題,並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如何發現死亡的本質到接受死亡。影片蘊含著深刻的關於生與死的佛教思想,在視覺呈現上通過導演獨特的攝影構圖,使得影片的每一幀都是一幅精美的圖畫。
  • 打造生命之輪,提高生活幸福指數
    今天分享「生命之輪」的理論,即我們一直追求的是生命系統的平衡,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這六個方面分別是身體和健康、事業和理財、家庭和天倫、精神和道德、社交和文化、心智和教育。 當這六個方面平衡了,一個人的生命系統才算完整。任何一個方面不平衡,都可能讓人生產生缺憾。要想打造你的生命之輪,你的系統必須要完整。如果從軸心開始,向外延伸總共有10分。
  • 李利安:當代人間佛教所面臨的核心理論問題
    所以,筆者在這裡討論的人間佛教理論問題是從一般意義上來講的,而所謂的一般意義,是視角的宏觀性,不直接針對某時某地某人的具體思想與具體做法,而是從總體上對人間佛教的基本特性、基本趨勢進行把握,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的反思。 人間佛教在當今所面臨的核心理論問題就在於「人間佛教」四字之中。只要合理論證和理解「人間」、「佛教」以及「人間」與「佛教」的關係,人間佛教才可能在理論上站立起來。
  • 生命之輪
    時間是——愛是——死亡是——於是生命之輪運轉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本體是一切存在的終極本質,因而一切學術都有其與之相關的本體觀念,佛教的主旨在於究竟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就是一個本體。不過佛教的本體觀與一切世間學術之本體觀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稱得上與世間法不共,才稱得上是究竟圓滿的本體哲學。大乘佛教在印度有兩輪,一是般若中觀空輪,二是瑜伽唯識有輪。然而在中國,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
  • 《生命之輪》
    作者:【美】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著出版社:重慶出版社內容簡介:《生命之輪》的作者伊莉莎白·庫勒斯-羅斯是一個顛覆了世界對死亡和瀕臨死亡看法的女人。繼出版了顛覆性的經典著作《論死亡與瀕亡》後,在數年照顧患兒、愛滋病人以及老年患者的過程中,她還撰寫了許多其他著作,讓數百萬人在面對死亡或所愛之人死亡時得以心生安慰和理解。如今這位全球著名的醫者已經通過了自己的生死過渡,留下這部「臨終告白」——《生命之輪》。她在即將面臨自己的死亡時,講述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 本如法師:戒律是佛教徒行為準則 是佛教構建基礎
    同時,中國人注重倫理道德的文化理念,及其富有靈氣的生命智慧,給佛教注入新的生命力。人們常說「清規戒律」,您能從宗教的社會構成、宗教組織、宗教行為、宗教個性等角度談談佛教「清規戒律」嗎? 本如法師:清規戒律,我們常常一併言之,其實二者是有差別的。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世界觀   世界觀是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也是任何哲學學說的基礎觀點。   佛教哲學的世界觀是性空說。
  • 七輪在哪裡?
    三脈七輪是密宗的獨特理論。七輪在哪裡呢?以下將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對此的論述摘錄於此,以資大家參閱。      什麼是七輪?顧名思義,是七處與周圍有連帶關係到的地方。所謂七輪,就是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海底輪、梵穴輪。
  • 生命之輪——心理治療與靜心公益課
    這是我和犀源(明欣)老師來共同帶領的心理團體治療課程。在一月份的課程報名之後,課程主辦方會將一些簡短的心理問捲髮給同學,請大家進行填寫,使得我們的治療課程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 生命之輪的兩天課程裡,包含靜心,催眠,身體,舞蹈,情感工作,家庭系統排列,認知行為治療團體治療。
  • 生命之輪:活佛轉世制度之由來
    活佛轉世制度發源地楚布寺(圖片來源:資料圖)藏傳佛教噶舉派現世轉世活佛盛噶仁波切(圖片來源:資料圖)活佛轉世制度為藏傳佛教所特有。活佛,藏語稱「朱古」,意思是佛的「化身」。
  • 學者孫作東推翻生命科學基礎經典理論霍奇金的「離子學說」
    其中,《啟發性觀點》一文用了23個版面對1902年以後有關細胞生物電產生機制的基礎理論研究與經典基礎實驗結果進行了梳理與批註,從根本上推翻了Hodgkin學派創立的「經典」理論——離子學說,徹底否定了依據離子學說建立的數學模型——Goldman-Hodgkin-Katz(GHK)方程與Hodgkin-Huxley(H-H)方程。細胞的生物電現象,是細胞的基本特徵。
  • 何謂「佛教的七珍八寶」?
    佛教的七珍在《翻譯名義集》卷三云:「佛教七寶凡有二種,一者七種珍寶,二者七種王寶。」王寶為另一種涵意的七珍,是轉輪聖王擁有的七珍,它們是:金輪寶、主藏寶、大臣寶、玉女寶、白象寶、勝馬寶、將軍寶七種。 1.金輪寶:即法輪。古印度時,輪是一種殺傷力強大的武器,後為佛教借用,象徵佛法象輪子一樣旋轉不停,永不停息。
  • 第四屆普覺文化「2019佛教與生命教育」學術交流大會在廣州開幕
    開幕式結束後,由嶺南佛教研究院江泓博士主持論壇第一個版塊「生命教育之生死學」。廣州市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師首先演講,發言的題目是《癌症康復與生命關懷研究》。耀智法師與大家分享了在廣州大佛寺為癌症患者舉辦康復培訓班「癌症康復營」的實踐經驗。
  • 「生命之輪」,告訴了你什麼?
    我的解讀:尊重生命、感銘生命。
  • 生命是什麼?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什麼?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指一種「東西」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對生命現象存在的詮釋。
  • 脈輪系統:精神能量之輪
    01脈輪:精神能量之輪梵文的chakra指的是「輪子」,藏文稱為khor-lo,指的是身體的能量中心,幾世紀來密宗瑜珈行者都透過他們來得到成就。諾貝爾得主亞歷斯.卡瑞爾將腺體系統稱為「生命之輪」,認為他們支持人類體內細胞的正常運作。02脈輪如何運作當代有生命能的日脈與月脈在中脈上交錯,這些交錯的地方就形成了脈輪,也是力量強大的能量中心。脈輪的作用就像幫浦或瓣膜,管制能量再全身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