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磁波輻射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大

2020-11-21 電子發燒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磁波輻射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大

ziitek2000 發表於 2020-11-20 16:25:36

所謂吸波材料,指能吸收或者大幅減弱其表面接收到的電磁波能量,從而減少電磁波幹擾的一類材料。在工程應用上,除要求吸波材料在較寬頻帶內對電磁波具有高的吸收率外,還要求它具有質量輕、耐溫、耐溼、抗腐蝕等性能。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電磁波輻射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大。在機場、航班因電磁波幹擾無法起飛而誤點;在醫院、行動電話常會干擾各種電子診療儀器的正常工作。因此,治理電磁汙染,尋找一種能抵擋並削弱電磁波輻射的材料——吸波材料,已成為材料科學的一大課題。

電磁輻射通過熱效應、非熱效應、累積效應對人體造成直接和間接的傷害。研究證實,鐵氧體吸波材料性能很好,它具有吸收頻段高、吸收率高、匹配厚度薄等特點。將這種材料應用於電子設備中可吸收洩露的電磁輻射,能達到消除電磁幹擾的目的。根據電磁波在介質中從低磁導向高磁導方向傳播的規律,利用高磁導率鐵氧體引導電磁波,通過共振,大量吸收電磁波的輻射能量,再通過耦合把電磁波的能量轉變成熱能。

吸波材料在設計時也要考慮兩個問題:

1、電磁波遭遇吸波材料表面時,儘可能完全穿過表面減少反射;

2、在電磁波進入到吸波材料內部時,要使電磁波的能量儘量損耗掉。

fq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影響未來戰爭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生物戰劑的研製提供了廣闊空間。雖然20世紀70年代國際上簽署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但生物戰的威脅始終未能消除。對於一些相對弱勢的國家,使用生物武器成為其在非對稱性軍事對抗中的可能選擇,都在暗中積極研製生物武器。腦科學技術影響日益凸顯。腦科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腦科學具有廣闊的軍事應用前景,從目前發展趨勢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控腦。
  • 專家提醒:四類人群小心電磁波輻射
    長期處於高電磁波輻射環境下,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而對於身體條件較差的如孕婦、兒童、老人及病人等四類人群來說,更可能產生嚴重的危害。因此,專家提醒市民,日常生活須高度重視電磁輻射汙染。電磁波輻射之所以對人體產生危害,主要是由於人體內水分子受到電磁波輻射後相互摩擦,引起機體升溫,從而影響到體內器官的正常工作;此外,人體的器官和組織都存在微弱、穩定有序的電磁場,一旦受到外界電磁波輻射的幹擾
  • 可能引發科學技術革命性發展的太赫茲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的加劇以及社會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種各樣的新技術不斷湧現出來。電子學和光子學交叉的新興前沿領域尤為突出,從雷射到太赫茲技術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機遇。太赫茲技術為科學技術創新、國民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建設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可能引發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發展。
  • 手機發出的電磁波輻射多強
    但是近年來,也不知道啥時候開始,朋友圈出現了大量這樣的文章,而且備受家中爹媽姑舅的追捧轉發:一些所謂的「專家」稱:睡覺的時候,手機放在床頭充電有輻射,很容易導致癌症!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天天都在說手機輻射,到底啥是輻射?簡單通俗的說,輻射就是一個物體通過釋放電磁波或者粒子的方式,把能量向外撒播出去。
  • 電磁波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由於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無線電廣播、行動電話、電視以及微波技術等事業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射頻設備的功率成倍提高,地面上的電磁輻射大幅度增加。已達到可以直接威脅人體健康的程度。電磁汙染是一種無形的汙染,已成為人們非常關注的公害,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已引起世界各國重視,被列為環境保護項目之一。
  • 為什麼有的手機的電磁波輻射值偏高,電磁波對人體健康有影響麼?
    日前德國聯邦輻射防護辦公室公布了手機輻射最高與最低的手機排行榜,從名單來看,有些品牌手機的SAR值偏高,有些品牌手機偏低。為什麼有些品牌的手機的電磁波輻射值(SAR)偏高,有些品牌的SAR值偏低呢?如何將手機的電磁波影響降到最低呢?
  •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全息技術也在不斷完善
    打開APP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全息技術也在不斷完善 warm88 發表於 2020-11-27 14:56:55 細心的影迷可能會發現,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電影中的全息投影都不會影響視覺效果,並且人們還可以直接通過立體圖像。全息膠片投影技術需要觀眾從特定角度觀看立體圖像,周圍場景也需要較暗,因此全息投影技術和電影中的演繹效果仍然相互遠離。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問:那真正的全息投影該如何實現?首先,光在空氣中電離產生折射,從而實現全息投影。其次,利用雷射爆炸效應產生真實的三維全息圖像。
  • 電磁波輻射問題的評價與探討
    引言 電磁波輻射對環境的影響,日益成為人們所關心的話題,並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怎樣評價電磁波是否危害人體健康,如何避免和防護超標準有害的電磁輻射,是我們需要研究的新課題。 1.電磁輻射的評價標準 如何衡量電磁輻射對人體作用的大小呢?電磁輻射能量要大到什麼程度就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呢?
  • 5G時代,人人都需補點電磁波知識
    5G手機的電磁波輻射是否會致癌?……想要解決這些困惑,還要從電磁波輻射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說起。未讀·探索家引進出版《看不見的光:從紅外線到X光,電磁波發現史》一書。正是讓我們了解這些不可見光一個契機。
  • 科普之窗|電磁波輻射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我們擔心電磁波會影響身體健康,同時我們的生活又離不開它,且不說電磁波每時每刻都無形地穿過我們的身體,手機信號、微波爐的微波、X光、CT掃描……這些為現代生活提供便利的設施,都依靠電磁波運作。我們身邊就充斥著大量的輻射,除了剛剛提到的香蕉之外,蠟燭有輻射,夜燈和月亮也有輻射,只不過我們不用太過擔心,因為這類輻射是完全無害的。
  • 男子為防電磁波輻射傷害大腦,每天頭頂大鍋出門引路人圍觀
    導語: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但是當科技開始遍布我們生活的時候其實還帶來了輻射。手機、電腦、智能家居等高科技產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手機基本上是人手一部,在我們享受科技帶來的成果時卻忘記了對於輻射的防護。
  •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原標題: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建制性發展始於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成熟於改革開放後,是中國社會發展新思維的重要提供者與變革參與者。迄今,中國科學技術哲學已成為對中國當代社會與思想影響深遠的學科之一。
  • 電磁波和引力波
    從赫茲探測電磁波的線圈,到LIGO這種大型精密設備,表明了人類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下面,我們再來從數學和理論物理的角度,來認識一下電磁波和引力波這兩兄弟。波動方程理論物理學家們能夠預言電磁波和引力波,因為它們都滿足波動方程:
  • 手機影響生育能力 電磁波可把人體烤熟
    目前已有電磁波影響人類生育能力的——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雷達兵的職業病就是不孕症、脫髮和白內障。美國科學家研究認為,從事高射頻作業人員,普遍存在失眠、嗜睡、記憶力減退、乏力、脫髮、性功能減退和女性月經紊亂等反應。
  • 馬克思如何看待科學技術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科學技術  全面發展  現代化  科學化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偉大革命力量,科學技術發展與管理水平的提高對於正處於轉型時期的我國現代化建設有重要影響。為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必然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參照國際科技發展的大趨勢,樹立「全面科學技術觀」。
  • 常用手機影響男人生育能力 電磁波烤熟人體
    浙江省中醫院上周舉辦「仁和學術月」,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江少波醫師做了專題講座,講的就是「行動電話電磁波對男性生育能力的影響」,而且醫院也正在做這方面的實驗,最後結果在今年年底公布。每天給小鼠打兩個小時手機省中醫院泌尿外科「行動電話電磁波對男性生育生育能力的影響」的課題,用了非常簡單、直觀的辦法來判斷手機對男性生育能力的影響。醫院泌尿外科醫師孫潔講了實驗過程——調查是從2007年開始的,那時手機的3G網絡還不流行,所以他們針對的是普通網絡的手機。
  • 電磁波和引力波及其未來
    從赫茲探測電磁波的線圈,到LIGO這種大型精密設備,表明了人類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下面,我們再來從數學和理論物理的角度,來認識一下電磁波和引力波這兩兄弟。波動方程理論物理學家們能夠預言電磁波和引力波,因為它們都滿足波動方程:
  • 基站信號輻射,到底會不會影響健康?
    電磁輻射安全主要關注電磁波對人體神經系統的幹擾和電磁波的穿透效應。電磁波對人體神經系統的影響:人體在頻率為4Hz-1KHz的電磁波環境下,超過100mA/m2的感應電流密度時,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度會劇烈變化。
  • 哈工大:一種新策略,實現耐高溫電磁波吸收材料
    隨著電子設備日益普及,電磁汙染日益增多,這不僅影響電子器件的正常使用,也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具有高性能微波衰減功能的電磁吸收材料可以通過電磁波衰減保護我們的生命免受射頻輻射的侵害。然而,影響先進的電磁衰減材料的開發和應用的關鍵問題是在高溫下吸收電磁波的性能降低。
  • 專家提醒:疫情下須防電磁波超敏症候群
    參考消息網10月24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0月22日發表文章稱,疫情下須防電磁波超敏症候群。作者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耳鼻咽喉科協會前主席、過敏症專家斯特拉·奎瓦斯。全文編譯如下:世界衛生組織將電磁波超敏性定義為人體對電磁波的一種特發性環境不耐受,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與技術相關的病症。除手機信號外,暴露於微波爐、計算機和電視屏幕下,甚至連接至無線網絡設備的家用電器等產生的電磁場,也會導致某些人出現從輕度頭痛到其他一些罕見問題的症狀,且每個個體的情況都有所不同。